•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4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新聞論述建構之馬英九語藝視野

鄭又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英九擔任市長時遭逢多次危機事件並因此受到非議,但施政滿意度依舊居高不下,此現象促使本文關注媒體於其中扮演的角色,試圖透過新聞報導的分析,重建媒體觀看「危機事件中的馬英九」的視野,並解讀其中的意義與真實。 本文採取語藝觀點,運用Ernest G. Bormann所提出的幻想主題分析與符號輻合理論,分析聯合報與自由時報於2000年到2004年間「危機事件中的馬英九」相關報導。試圖探究新聞媒體所建構的語藝視野,其次,探討讀者投書是否會對新聞有所覆頌,以重建媒體與閱聽人所構成的語藝社群,最後,比較兩報語藝視野的差異,追溯其背後的政治社會脈絡,期對「馬英九現象」的研究有所開拓。 研究結果顯示,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報導的「危機事件中的馬英九」相關新聞,分別出現重複的戲劇情節,具有特定的幻想主題,並且可歸納成幻想類型,最後分別建構不同的語藝視野,其中聯合報是「困境中崛起的新領袖馬英九」,而自由時報是則「馬英九美好表象背後的危機」。從兩報的語藝視野,可發現其與當時的政治社會脈絡相互呼應,並且使用特殊的修辭與文體增進戲劇幻想的傳播。而由讀者投書的檢驗,也確認了讀者確實對新聞論述有所覆頌。除此之外,從兩報迥異的場景、角色設定,以及相互競爭、對立的語藝視野,也可追溯到兩報互為極端的政治立場。
2

測量華語的真實溫度: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 / Measuring the real temperature of Chinese : a fantasy theme criticism of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蔣宗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03年行政院正式核定成立國家對外華語文政策委員會以來,臺灣華語教學迅速發展,不但大學/民間華語中心倍增、華語教學系所林立,相關政策亦持續積極建設,於是可見相關論述逐漸形構出「華語熱潮」的想像。然此「熱」的本質究竟為何? 是Menia,一種病態的狂熱?還是Heat,一種讓人灼傷的溫度?或是Hot,一股令人垂涎的風潮?還是Fever,一波使人昏眩的幻想? 本文試以Bormann Ernest G. 所提出的幻想主題分析方法(fantasy theme criticism)解讀臺灣華語熱潮,針對「華語教學」進行後設的反思與宏觀的檢視,探討在華語教學活動參與者的想像之下:華語教學是什麼?為什麼?臺灣華語熱潮又是如何成形並延燒?這股熱潮且又隱含怎麼樣的魅力,能聚集華語教學活動者參與支持?本文將藉由語藝文本的拆解與重組,呈現團體成員認知中的真實世界,並透過語藝視角理解臺灣華語熱潮現象的運作過程及內在本質,以期為臺灣華語教學明確定位,未來能以更完善的方式規劃臺灣華語教學的走向。同時,也希望透過臺灣華語熱潮論述之語藝梳理,提供國內華語教學發展另一種自我反省與觀看的方式。 分析臺灣華熱潮論述語藝後可以發現:「中國崛起」一幕隨著「全球化」的作用表現戲劇張力,突顯重要道具-中文的重要性;華語教師、中國大陸對外漢語教學、各國市場等角色一一登台亮相,彼此藉由語言教學的機會周旋於商業與外交活動之間;而華語教學中所提供的多元機會以及民族情感渲染,則成為華語熱潮之所以成形的重要因素。各類幻想主題依循著幻想類型兩條主線:「珍視中華/臺灣文化」和「強調公眾/個體利益」脈絡交叉串連,形成文化與利益交織的價值體系,並匯聚成臺灣華語熱潮論述的全景圖,最終開展出「臺灣,從未缺席」的語藝視野。 以幻想主題分析方法閱讀臺灣華語熱潮,可見全球化、國際化、在地化等機制,皆在「語言」和「教學」的包裝之下巧妙地運作著。語藝文本共同反應出充滿期待、深切期許且積極的世界觀,其中並多強調群我之間的區辨,試圖劃清專業界線並隱約透露出些許的優越感;論述間亦充斥著大我中華的想像,視正統與傳統為唯一價值;敘述中並呈現出模糊空泛的主體,他者需求無限放大,語言及其文化的主體性則受到擠壓。種種臺灣華語熱潮論述所呈現的語藝特色,反映出臺灣華語教學現況以及未來可能走向,值得臺灣華語教學發展反省深思。 / This thesis aims to interpret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with fantasy theme criticism theorized by Bormann Ernest G. Moreover, issues such as “What’s TCSL?” “Why do we have to deal with TCSL?” “How is the Chinese trend in Taiwan formed?” and “What kind of attraction does the trend have?” are further discussed. Therefore, this thesis analyzes discourses in TCSL groups to unveil the members’ imagination, thus searching for the proper orientation of TCSL in Taiwan. Meanwhile, this thesis also applies different ways for TCSL groups to examine and reflect on the issue. To begin with, we can see “Chinese Century”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setting theme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Next, main roles in character theme-TCSL Teachers in Taiwan, TCSL in China, and Markets of the World, interact in business and diplomacy through Chines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oreover, various rewarding opportunities and national sentiment in TCSL rationalize all above group fantasies. Apart from that, each fantasy theme is arranged by two fantasy types: “Treasuring Chinese/Taiwan Culture” and “Emphasizing Public/Personal Benefits.” Finally, the rhetorical vision-“Taiwan, Never Absent” is analyzed in detail.
3

三角行不行? PTT中三角關係之權力語藝分析 /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power of the love triangle : perspectives from the couple, the player, and the homewrecker on PTT

戴宜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角關係的三個角色,在PTT的三個板,大老婆、第二者與第三者板,分別以自我為主體抒發心情故事,依據板規陳述自我或評價他人,現實中對三角關係的看法與解讀的權力角力,延伸到網路討論板裡的各自表述,形成若有似無的隔空對話,這種為對話的自我表述型態與權力的運作息息相關,是一種網路與現實交會所形成的特殊溝通型態:三個角色以遵循與抗拒倫理規範看待自我與他人,而宰制與抗拒是權力運作的一部分,倫理價值觀也是權力產物,板上的文章成為乘載訊息的語藝產物。 本研究結合權力語藝分析、對倫理價值觀宰制與抗拒,分析PTT三角關係的三個角色互相指涉的文章,試圖從中找出三個角色呈現的訊息與形象、權力策略,並了解網路中的情境脈絡如何影響三角關係的三個角色,以及如何與現實社會的倫理規範對話。 整個社會對三角關係有一套約定俗成的主流論述:男外向、女順從忍讓,第一者是受害者,不需負任何責任,第二者是背叛者,罔顧信任與責任,第三者是破壞者、壞女人。網路的匿名性使人願意分享更多在現實世界裡礙於社會規範而較少表達的各種自我告白與揭露;三個板因板規而拉起無形的界線,每個角色都是「主流」,不用擔心勢單力薄。傅柯的權力論述指出,倫理規範透過全景敞視主義使所有人同時成為監視者與被監視者。肖小穗的權力語藝分析方法:解讀權力訊息、分析權力語藝策略(選擇、內化與聯合策略)。 從分析中得知PTT大老婆板、第二者板、第三者板的三個角色各自站在不同立場、宣示不同權力,把對倫理規範的宰制與抗拒也做為策略的一部份,運用某些相同與不相同的策略,企圖獲取認同、抒發心情。三個角色以對倫理規範的宰制與抗拒呈現其訊息、營造形象,其中三個角色多以宰制態度描述自己並指責他人,鞏固立場。以選擇策略來看,三個板中的任何角色都以符合他們角色的定位選擇發聲角度,並延伸其觀點:第一者與第三者所選擇的發聲角度大部分都較被動,第二者則有較多自主性;內化策略,第一者強調現今社會的倫理觀點,第二者強調人有權追求自由,第二者與第三者皆試圖合理化三角關係形成原因;聯合策略,三個角色運用各種論述權力的搭配強化選擇與內化策略。三個角色大部分還是選擇以自己角色為主體的板發表文章,仍有少數到不屬於自己角色的板發文,挑戰以該角色為主體的主流氛圍。文章發表者以女性為主,可能因女性易抒發情感及感受到社會對女性的約束。 三個角色在新舊觀念接軌時,意識與潛意識仍無法擺脫傳統倫理價值觀的影響,實踐層次上,則由於外在條件改變而有新的態度與觀點。三個角色試圖與他人對話、取得認同或影響他人的同時,現實與網路世界都籠罩在權力的控制下,網路與現實也始終相連。
4

數位時多元愛情觀─從語藝觀點出發 / A Rhetorical Criticism of Being in Love in the Digital Age

吳志濱, Wu, Zhi B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多元性別文化以及女性意識抬頭的後現代中,世俗的愛情故事以及愛情觀,也開始有更多元的樣貌出現,本研究將透過語藝理論批評方法中的符號輻合理論及幻想主題方法分析台大PTT站中〈boy-girl〉、〈gay〉、〈lesbian〉板中討論情愛的文章,目的在了解數位時代下的社群分別凝聚出何種共享的愛情觀,形塑出何種的語藝視野。
5

<<聯合報>>野百合與太陽花學運的語藝視野分析 / The Rhetorical Vision of Wild Lily Student Movement and Sunflower Student Movement in the United Daily News.

曾淑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報導是一種語藝的行動或一種說服之過程,也是一種真實的再現,透過不斷的傳播,建構出團體成員對外在世界的共同認知,逐漸成為閱聽人的共同印象。以社會運動來說,新聞工作者往往認為「衝突、對抗、造勢」等戲劇性效果,最具新聞價值,也最能代表社運,因此,媒體建構了社運,同時建構了人們對社運的印象。而以學生為主體的社會運動,因角色的轉換與社會的想像,使得媒體刻意在報導中多了些「保護」與「憐惜」,易產生與其它社會運動不同的報導取徑。   本研究以《聯合報》的野百合學運和太陽花學運的新聞報導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幻想主題分析」的研究架構,輔以外在分析,探討單一媒體建構學運的語藝視野是否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變化?   研究發現,在《聯合報》語藝建構下,兩代學運呈現迥然不同的語藝視野,野百合學運的語藝視野為「憲政改革眾望所歸」和「民主自由難能可貴」;太陽花學運的語藝視野為「朝野惡鬥國會失能」和「民主之恥民主鬧劇」,並發現學運期間的讀者投書,具明顯的覆誦現象,形成一致的語藝社群,不僅如此,本研究同時驗證了單一媒體在建構不同世代學運的語藝視野,並不會全然產生相同的觀看視角與報導取徑。

Page generated in 0.02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