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央通訊社對東南亞華僑傳播技巧之研究—如何塑造華僑對中華民國的良好映象

汪鑑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播為長遠而複雜的過程,目的在建立同通性或藉以影響別人,其能否產生預期的效果,部份決定於傳播機構本身的努力,部份受人類有關個人及社會的複雜因素的影響。 新聞傳播為進行宣傳的方式之一。本論文以中央通訊社對東南亞華僑傳真廣播(CFP)為研究對象,目的在探求此一全國性通訊機構,如何運用傳播技巧,塑造東南亞地區一千數百萬華僑對中華民國的良好映像。 本論文內容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首先就中央社發生、功能作簡要介紹,並提出研究動機與研究重心。第二章研究方法,就CFP傳真稿之選樣、分類、歸納過程及內容分析方法之運用作必要的說明。第三章為CFP傳真稿資料分析,包括其主題,映像範圍和塑造映像的方法等。第四章討論,就CFP 傳真稿運用之一般傳播技巧加以討論,並發現其優劣點。第五章結論,是把前四章作一綜合說明,藉以瞭解中央社對東南亞華僑傳真廣播全貌,並提出建議。 本論文撰研期間,承蒙徐佳士老師悉心指導,衷心感激。又獲中央通訊社提供資料、本校統計研究所提供小型電子計算機、新聞研究所關紹箕諸同學等之多方協助,特此誌謝。
2

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對重大國際新聞處理之研究─以美國對伊拉克戰爭為例

郭萍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在未獲聯合國的同意下片面出兵伊拉克,卻引起許多國家不同的意見,而美軍這次之所以能速戰速決達成既定的目標,其中「新聞」扮演關鍵的角色,有關美軍的各種新聞藉著國際傳播的力量快速傳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相對的,伊拉克的聲音顯然相當微弱。筆者藉由本文,選取國內三家主要報紙,研究這次美國對伊拉克戰爭時,報紙處理國際新聞的情形,從中探索扮演為閱聽大眾把關的媒體在國際新聞流通的過程中到底是如何面對及處理國際新聞。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發現,「本報記者」與「綜合外電報導」是報紙最常用的新聞來源,且報紙新聞主角均以「美國」為主,而報紙所呈現的報導明顯偏向「支持戰爭」,其中,「綜合外電報導」是重要原因;再者,「非官方新聞」則是三家報紙主要的新聞來源,此外,各報均大篇幅報導,甚至派遣記者前往採訪,顯示類似戰爭這種衝突性的國際新聞的確是媒體報導的焦點,而國內媒體在面對這種國際重大新聞時明顯有大量報導美國方面新聞的偏頗現象。 不過,透過深度訪談發現,各家報紙對處理國際新聞的態度顯然不一致,有的媒體希望能實地派遣記者前往實地採訪,做第一手的觀察與報導,但也有媒體受限於經費而無法派遣記者做實地採訪,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新聞的取得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國際通訊社歷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是,在資訊多元化以及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國際新聞的取得不再受限於國際通訊社,遠在美國或英國的報紙或雜誌或者電視的報導均能透過網路在第一時間取得,供報紙在編輯國際新聞時的參考使用。 另一方面,報紙所呈現的國際新聞之所以有偏頗的情形,透過訪談發現,其實不僅是報紙的立場問題,報社所接收到的國際新聞本來就呈現偏頗的情形,報導美國的新聞較多,而報導伊拉克的新聞較少,且國際通訊社本身在報導國際新聞時就有偏差,例如美軍有安排隨軍採訪,因而容易接近採訪報導,但伊拉克就沒有。 除此之外,報紙有關國際新聞的報導經常以綜合外電報導的方式來呈現,各家媒體均認為這是未來的趨勢,主要原因是綜合外電報導可以提供讀者更完整的新聞,而在報紙所採用的各種國際新聞之中,本國的中央社所提供的國際新聞多半只供報紙參考而很少被採用,也反映報紙仍仰賴國際媒體提供國際新聞的現象。
3

全球化下中央通訊社經營角色轉變之研究

王永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今傳播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廣播、印刷媒介、通訊社等互相結合,擴充效果的情況愈加明顯與頻繁。全球化的風潮促使世界各國的依存度與競爭態勢升高,這股資訊浪潮對傳播工具的改革與傳播媒體的再造,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國際傳播機構在面臨全球化的浪潮下,經營型態勢必要做大幅度的修正,經營角色已由過去擔任國家主要對外傳播管道與政治宣傳,轉變為結合網路全球服務與多語種新聞,提供國內民眾與國際社會各種有關台灣的新聞,同時即時報導國際重大新聞。 由於中央通訊社為目前台灣歷史最悠久、擁有全球31個海外採訪據點的國際傳播機構。中央社作為國家通訊社、台灣少數公共媒體之一,肩負國家新聞訊息發布的重要平台,為台灣發聲,接軌國際,扮演國際間資訊傳遞者角色,主要任務為國內外新聞報導業務、服務大眾傳播媒體,兼辦理國家對外新聞通訊業務,促進國際對台灣之瞭解與支持;國際社會要認識台灣,台灣要躍上國際舞台,中央社扮演一個關鍵不可或缺的橋樑角色。 因此本研究將以中央通訊社為例,分析國際傳播機構經營角色的轉變,提出未來中央通訊社的經營策略,藉以探討適合台灣發展的國際傳播模式,提供未來參考與建議。
4

國際通訊社與台灣有線新聞台之國際新聞產製供需關係研究 / The international news making between international news agencies and cable TV news stations

蔣翠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有線新聞台的數量,相對於歐美及亞洲其他國家,不但數量上有明顯的差距,競爭亦相當激烈;面對極度商業化的電視環境,各新聞台無不絞盡腦汁、竭盡所能的進行各種變革以爭取收視;而在幾近飽和的國內新聞報導下,國際新聞的製作成了有線新聞台的藍海策略,同時也是一個值得努力爭取收視的方向。 伴隨著全球化各項新科技及電腦、數位電子產品、光纖網路、行動通訊的興起,國際通訊社與有線新聞台之間特殊及微妙的供需關係,因這些軟硬體的出現,在國際新聞的製作及供需方面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國際新聞的產製從過去到現在也呈現了許多不同的樣貌。 有鑒於電視國際新聞的製作與國內新聞製作的不同,新聞的來源及角度也有所差異,同時,國際通訊社與有線新聞台之間的供需關係並不只是建立在單向的服務同時也展現了雙向的業務交流;兩者之間不再只是單向的供給需求,反而身兼雙重角色。 本研究發現,有線新聞台及國際通訊社在國際新聞的產製供需裡,由於新興媒體的出現,雙方在資訊的來源及傳播的管道都有所增加及不同,然而新科技雖帶來無限商機卻也蘊藏著部分危機;資源依賴的程度越來越深,策略聯盟的運用在國際傳播的過程中也變的更為重要。 在傳播無國界的今日,雖然地球村的概念逐漸發酵,但在地主義的興起卻也逐漸獲得重視;本研究之重點在於探討有線新聞台與國際通訊社在國際新聞製作裡的供需變化;在傳統供需現象被打破,新聞供應者同時也可能身兼接收者甚或消費者身分之際,面對市場的轉變,處在這個圈中的每一份子該如何面對這樣的供需變化以符合新的傳播趨勢!
5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初探研究--以中央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為例

陳惠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 摘 要 》 當今傳播科技發展速度日新月異,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廣播、印刷媒介、通訊社等互相結合,擴充效果的情況愈加明顯與頻繁。全球化的風潮促使世界各國的依存度與競爭態勢升高,這股資訊浪潮對傳播工具的改革與傳播媒體的再造,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環顧全球眾多國際傳播媒體,如美國的VOA,德國的德國之聲,英國的BBC,日本的NHK等機構,都結合廣播、電視與網路全球服務,擴大其傳播與影響範圍,也造就他們在國際傳播領域上的重要地位。更有透過全球傳播機構的結盟主張,使自家的廣電節目得以透過衛星或其他國家的當地有線、無線業者做轉播(rebroadcast)服務,以便達到更清楚有效、影響範圍更廣的傳播目的。 不過,檢視台灣的國際傳播機構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發現,雖然他們也都致力開發新的電子媒介服務內容,但仍舊處於單打獨鬥局面,較之時下國際多媒體合併經營的方式大有不同。尤其陳水扁總統亦曾發表「為協助中國推動民主化,應整合中央廣播電台、中央通訊社等公共媒體資源,成為台灣向國際及中國大陸推廣民主經驗的『台灣之音』,一如美國之音所扮演的國際宣傳角色」的說法。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就是希望以國際上知名傳播機構的經驗並與台灣國際傳媒的現實狀況比較分析,藉以探討適合台灣發展的國際傳播模式,提供未來參考與建議。 本論文架構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第三章研究方法;第四章國內外國際傳播機構現況分析;第五章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之綜合分析;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為了能深入瞭解國內外國際傳播產業的經營型態與現況,並評估台灣國際傳播機構追隨國際趨勢進行整合的可行性,本研究採取四種研究方法,分別為文獻回顧、個案比較、深入訪談與參與觀察等方式進行研究。 在文獻回顧部分,第一節「國際傳播的形貌」係針對國際傳播的發展、型態、目的與呈現方式作綜合整理;第二節「全球化下的媒體經營規模與趨勢」係探討在全球化的風潮下,傳播產業所產生的改變與結構調整;第三節「非營利傳播機構的經營與管理」係針對非營利性質的傳播機構經營做探討;第四節相關理論則是選擇與傳播相關之宣傳理論、依附理論以及本研究題目相關之企業購併與組織變革理論探討。 而個案比較與深入訪談的對象,國際部分包括知名的國際傳播機構美國之音、德國之聲、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台灣方面則是有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宏觀電視與新聞局。除對以上機構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外,並透過以上機構之工作人員實際訪談,對他們的機構組織、服務型態與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其次再以台灣之情況與之對照,分析台灣傳媒機構與其之差異性,探討可以改變的空間與未來之規劃。至於參與觀察對象設定為中央廣播電台,除因研究者本身參與國際傳播工作外,亦因今日許多國際重要傳媒,最初皆是先由廣播發展,再漸次擴展至電視、網路領域。故鎖定中央廣播電台為實際觀察對象,主要以觀察電台內部之運作、成員認知、組織認同與營運策略方向。 第四章係針對國際上純粹從事國際廣播與國際電視業務的美國之音、德國之聲以及包括兼具國內外廣播與電視服務的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與日本放送協會NHK以及台灣的中央通訊社、中央廣播電台與宏觀電視予以個別介紹。除針對個別媒體詳述外,並分別從制度面與運作面比較對照上述媒體的國際廣播與電視服務內容,得知國外媒體不僅忠於使命,更有許多獨到經營特色,除在體質、使命與結構上與台灣不盡相同外,資源運用也有一大段差距,但是他山之石的成功營運經驗,亦可做為台灣國際傳播機構現階段與未來營運規劃的參考。該部份分別在第三和第四節中詳述。 第五章係整理在深入訪談中,接受訪問之台灣主要國際傳播機構與主管單位在機構整合議題上的看法,並從不同角度與層面探討如何擴大台灣國際傳播工作的效能。最後在第六章將研究所得做成結論並提出建議。 本研究共獲致下列結論,首先在國際傳播機構的經營現況上: l 科技匯流時代來臨,傳媒界線愈加模糊,單打獨鬥的經營型態無法與合縱連橫模式競爭。 l 建立人力與節目資源分享平台,節省人力與經費支出,將有限的人力、經費、設備做最有效的分配與利用。 l 政府扮演全力支持的角色,但少有政治干預與政黨的操作,以維持個別機構的獨立性與確保報導內容的公正客觀。 l 加強行銷,時下國際傳播機構極力擴充合作與行銷對象,包括與海內外同業結盟以及進行跨業聯盟。 l 重視與加強對國際社會的回饋與公共服務。 l 確切掌握人才、資金、行銷、服務、技術研發、政府法令與管理等若干問題,培養永續經營能力。 至於在台灣整合現有機構成立綜合性國際傳播媒體所獲致的結論為: l 新聞局對台灣之音的現階段規劃傾向資源整合平台的建立,而非機構整合。 l 欠缺相關法源支持機構整合。且相關立法還必須兼顧到土地、機器、資金、財產與人員的合併等問題。 l 台灣國際傳播機構整合問題,牽涉到各單位本位主義,以及組織中的專業人士,對既有權力與既有資源分配產生威脅的抗拒,因此現階段各機構與新聞局仍以維持各機構現狀運作,從事資源整合為目標。 另外本研究亦提出若干建議,首先在未來台灣的綜合傳播機構「台灣之音」方面: l 機構定位宜清楚明確。 l 強化品牌,建立階段性努力目標。可自我期許成為國際社會裡華人傳播圈的BBC、VOA、DW與NHK,同時亦成為國際中接收台灣資訊、華人訊息的不二管道。亦即建立起「台灣之音」的品牌代表性。 l 節目與實質服務內容的加強。為讓台灣在世界發聲、提高台灣能見度,應加強外語節目的播送,尤其應加重英語節目的製播,方能達到國際宣傳,讓台灣在國際曝光的目的。 l 重視未來發展,應重視技術研發與專業管理、媒體人才的培養,以厚植永續經營的基礎。 l 經營成效應公開,取之於國家,用之於國家,應對社會公佈資金運用與經營成效的年報資料以昭公信。 l 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機制與經營團隊,有專業的媒體人負責規劃管理,去除不必要的人事酬庸與政治任命,更要拋卻私人情誼之人事任用,建立媒體與人事的績效評核制度,達到組織再造的功能。 l 加強溝通減低組織變革抗拒力,而組織文化的融合與新精神再造則有賴組織變革後新管理領導階層的能力加以溝通疏導。 另外也針對政府提出若干建議與看法: l 短期內以各國際傳播機構的資源整合為目標,但其功能要確切落實,以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否則這項資源整合平台很可能只是成為延遲進行機構整合的託辭罷了。 l 資源整合非長久之計,長期而言,宜謀求設置常態性之綜合國際傳播機構。以追求節省人力、擴大規模、擴大機會與提昇資金配置效益,並減少疊床架屋、單打獨鬥之資源浪費,才能提昇傳播機構之影響力與知名度。 l 宜積極進行同質公營電台整合,但過程應予透明。但其過程勢必遭遇各種抗拒與各方角力,因此整合過程亦應予透明公開,以昭社會公信。 l 法令的修訂速度宜加快。有關傳播機構整合、國內與國際播出方向、公營媒體的頻道調整分配、媒體經營模式等,甚至政府組織再造後與媒體產業相關業務,事權該如何統籌或分配,皆有賴法源依據方可進行。 l 政府應全力支援台灣國際傳播工作進行。其次,結合跨部會合作,積極促成台灣影音媒體在海外的播出機會。第三,建立與國際傳播機構良好的溝通管道與機制,秉持關心但不干預,支持但不左右的立場,協助台灣國際傳播機構建立永續經營的良好基礎。

Page generated in 0.3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