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國際貿易法上緊急進口救濟-逃避條款之研究談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其於自由貿易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建立之多邊貿易體系主要維繫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 。GATT之基本前提主張擴展國際貿易將使出口國家與進口國家同時蒙受其利,而以自由貿易原則為基本方針,依該原則所有GATT之締約國應克制使用各种貿易障礙,以促進貿易之自由化。自一九四七年GATT成立以來,此原則亦為各回合國際多邊談判之基本理論。事實上經過多次回合之貿易談判,已使全球關稅大幅降低,可謂成效卓著。
GATT之主要目標固在促進全球貿易之自由化,然而其並不欲各國在貿易自由化之過程中以過度犧牲本國之利益作為代價,故進口救濟制度之目的,在於使一國在遵循GATT自由貿易規範時,得以依據國際協定之規則,保護本國利益。一般言之,進口救濟制度可自兩個面向觀之,一為針對外國公平貿易之結果,導致國內產業受損時之救濟,此以GATT第十九條,即俗稱之「逃避條款」為代表。另一則為針對外國不公平貿易措施(如傾銷、補貼等)所為之進口救濟,此可以GATT第六條之反傾銷及補貼法規為代表。本文係就「逃避條款」之諸問題加以探討,全文分為七章,約十四萬字,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首先宏觀當前世界貿易之發展,二次大戰以降GATT之貿易體系及理論,近年貿易保護主義之趨向,次言世界塊狀貿易諸如歐洲共同巿場、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之形成及影響,並兼論貿易保護之評估。
第二章 GATT第十九條逃避條款之研析。GATT下防衛條款有廣狹二義,本章針對GATT第十九條作一探討,包括其成立要件、採取保護行動之程序,及其適用上產生之問題,諸如非歧視性原則之適用、對開發中國家之優惠待遇、及逃避條款之規避適用等。
第三章 美國貿易法之研析。本章探討美國貿易法規中之逃避條款規定,主要以一九七四年貿易法及一九八八年綜合貿易暨競爭力法為重心,分析逃避條款之實體及程序要件,各种救濟方式,對共產國家產品進口之救濟問題、及調整協助等。並以汽車、綱鐵、紡織品及成衣、製鞋業等四項美國最具代表性之成熟產業,從事個案分析。
第四章 歐洲共同巿場之進口防衛措施。以一九八二年歐巿規章二八八號為中心,論述其實體及程序要件,並將之與GATT第十九條及美國貿易法中之逃避條款加以比較分析。
第五章 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下之防衛措施。防衛條款係最新一回合之貿易談判主題之一,本章論述烏拉圭回合多邊貿易談判之背景、重要性及其影響,防衛措施在談判中之主要爭議點,並簡述防衛措施協定草案內容。
第六章 我國建立防衛制度之探討。本章首述我國參與GATT之始末及重行加入GATT之問題。再論我國現行進口管制法令,並對新近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之貿易法第十八條及研擬中之「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草案加以檢討評估。
第七章 結論。
|
2 |
GATT 關稅減讓談判之研究 / GATT Tariff concession negotiation杜芳秋, Dou,Fong Ch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稅貿易總協定 (General Agreement of Tariffs and Trade,簡稱
GATT ),為國際間規範與對外貿易之重要協定,其締約國迄今已有一一0
國左右,而其整個貿易量亦超過全球貿易量之90% 。換言之,GATT於今日
國際貿易中心所佔之地位,實不容忽視。關稅減讓為GATT的重要原則之一
。GATT自成立以來,為達成關稅減讓旨,前後歷經四時餘年,共舉行過八
次回合談判,其成果為將二次世界大戰後高達百分之四十的平均實質關稅
稅率,降至百分之四。本論文主旨在研究GATT本身對關稅之規範,包含:
關稅減讓之分類(一般關稅減讓談判、加入關稅減讓談判、再談判) ;關
稅減讓之模式 (提出要求再商討逐項減讓方式、線型公式、調和公式);
關稅減讓之原則(互惠原則、最惠國原則、多邊貿易談判原則、安定性與
彈性之賦予 );關稅減讓之條文分析(GATT一般規定第二條:關稅減讓表
、第二八條:再談判、第二八條之一:一般關稅談判、第三三條:加入談
判) 。烏拉圭回合為GATT最近一次所舉辦之多邊貿易談判,而依據GATT秘
書處於1994年 4月對烏拉圭回合之關稅減讓談判的最終結果報告為:工業
品關稅受約束程度為99% ,農業品在將非關稅措施轉為關稅化後,其關稅
受約束程度為100%,零對零關稅後免稅比率由20% 上升至43% 。我國乃經
濟強國,但仍未躋升於GATT的行列中,故於1990年1 月1 日申請加入GATT
。然而,入關後我國首先將面臨關稅減讓之窘境,因為關稅減讓勢必使國
內產業受到衝擊。政府日後必須提出完整的進口救濟以幫助廠商渡過難關
,以共進未來國際經濟舞臺。
|
3 |
傾銷與產業損害之經濟分析--我國反傾銷案例之研究李玉鳳, Li, Yu-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邁向全球貿易自由化過渡時期中,不免對各國國內產業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與短暫之調適問題。此際貿易規範准許其政府採取一定措施以為救濟,然在執行相關之貿易救濟措施前,產業損害之認定係不可或缺之程序。
有鑑於進口救濟制度(包括平衡稅反傾銷稅)的引進在我國乃屬創舉,現行之「貨品進口救濟案件處理辦法」條文,引用美國的作法對於產業損害之認定僅止於實質損害之有無及其與損害成因間的因果關係論斷;但當進口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經濟衝擊時,必然會反應在國內同類產品的價格與數量上的變化,當下唯有賴量化的指標才能對損害存在與否作客觀的審議,以便能適時,適當的採行救濟措施。
所以本文對探討不公平貿易競爭中的傾銷行為,採用曾巨威教授(民 84)所設立之產業損害評估模型,利用現有或可計算之參數資料,計算出進口品對國內產業造成的損失。以更清楚瞭解到量化的指標在整體產業損害分析中的意義及關係。
藉由實證數據分析,本文除直接證實生產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及聚丙烯的產業受到損害確實起因於傾銷的價格競爭所造成,並具體衡量出產業損害的程度,這種評估模式的使用不但能避免目前以眾多因素的個別變化作綜合考量的缺失,更重要的是這種分析方法代表的經濟合理性與嚴謹性,而且得到和貿易調查委員會一致的結果。
此法雖係以不公平貿易行為為探討的對象,其中推理亦可延伸適用於一般非屬不公平貿易行為者對國內產業損害的評估。鑑於國內尚未有對損害程度具體評估之實證文獻,此為本文之主要特色。
|
4 |
進口救濟機制-以石化業為例 / Import Relief - Petrochemical Industry方啟興, Fang, Chi S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在探討石化業發展過程中所面臨之傾銷問題,並對我國進口救濟制度完構以予分析。
|
Page generated in 0.025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