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銀行法背信罪之研究 / The research of the crime of trust breaching under the Banking Act

唐士淵, Tang, Shih 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二之背信罪係於民國八十九年修正公布,當時之立法背景係因重大金融弊案陸續發生,嚴重損害銀行利益,並危及國家金融秩序,立法者遂在嚴懲金融犯罪之氛圍下,制定銀行法背信罪。其後於民國九十三年修正銀行法背信罪時,除提高法定刑外,並新增以犯罪所得達一億元作為加重刑度之要件,並新增訂銀行法第一百二十五條之四第三項,犯罪所得利益超過罰金最高額及損及金融市場穩定之加重處罰規定。 銀行法背信罪在性質上屬於金融犯罪之一種,其所侵害者係「金融市場秩序」,而「金融市場秩序」屬於具有刑法意義之超個人法益,其內涵即是社會大眾對於金融制度之信賴,與刑法背信罪單純保護財產法益不同。當「金融市場秩序」此一超個人法益受到侵害時,最終受害的仍是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的整體財產法益。 銀行法背信罪與刑法背信罪規定幾乎雷同,而普通刑法有背信罪,特別刑法亦有背信罪規範之立法模式,與日本刑法背任罪及會社法特別背任罪之立法模式亦相同,故參照我國刑法背信罪構成要件、日本學說及實務見解,解析我國銀行法背信罪之構成要件:行為主體「銀行負責人」,依公司法及銀行之組織章程而來認定;「職員」,係指與銀行存有僱傭關係,領有報酬並為銀行處理事務者;「違背職務」在判斷上,應從銀行負責人或職員之職務內容、範圍、法律規定、內部規章及社會上之一般通念等各方面加以綜合判斷;「財產上損害」應從經濟及法律之觀點檢視銀行的整體財產之總值有無減少而論;「主觀故意」不限於直接故意,未必故意之情形亦屬之;「不法意圖」指得利意圖及損害意圖,行為人僅須具有兩種不法意圖之一者即可。 我國銀行法背信罪在立法上採重刑化思維,忽略法益位階及比例原則,並有重複加重處罰之嫌;將銀行負責人及職員同列為行為主體更為不當之立法。參酌日本立法例及檢視我國實務判決後,仍建議以修法為解決之道。
2

銀行授信行為違背職務之研究 —以銀行法第125條之2為中心 / A Study on Criminal Liability of Article 125-2 Banking Act: Focused on Criteria Regarding Duty Violation of Bank's Responsible Person and Staff Member

王芷涵, Wang, Chih 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銀行法第125條之2中「違背職務」要件之解釋在實務上分歧甚大,當涉及授信行為時,涉及複雜商業實務與認定,則更顯難解。因此,於第二章中,本文自財務金融領域的觀點,提出授信的定義、種類與目的,分析授信之相關風險與風險因子之判讀方式,並詳介授信實務之流程、職責分配及規範類型,期能描繪出銀行授信行為於真實世界中的輪廓。在第三章中,本文自法律領域的觀點,分析銀行法背信罪之立法背景、與普通背信罪的關聯、各構成要件的解釋。並針對其中「違背職務」要件的解釋爭議,篩選出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判決用以後續之分析。在第四章中,本文結合了財務金融領域及法律領域的觀點,提出了本文見解。首先,本文援引了德國學者Hefendehl的集體法益與累積犯理論,認為本罪的保護法益為「人民對銀行制度的信賴」,而銀行財產則僅為「個別累積效果的」明文化規定,亦即保護法益的中介載體。接著本文復援引容許風險之概念,主張應實質判斷個案之授信行為是否已逾越容許風險,藉以判斷是否構成違背職務。最後,本文提出了四階層的具體化判準,並指出在實質判斷風險之存否與高低時,應以巴塞爾協定提出的內部評等法,借 EL=PD×LGD×EAD 之公式協助吾人判斷,至於各該風險因子之判讀,亦應參考本文第二章所提及的若干財務金融知識,以做出最合於現實法益變動的判斷。

Page generated in 0.01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