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宗教憲法之研究 / Research of religious issues under the ROC Constitution

黃雅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宗教憲法因宗教本質上之先驗性與著重探討形而上之概念,故在概念定義上即有其困難。特別是我國宗教型態屬於普化、綜攝式之風貌與特殊之「游宗」宗教行為模式,且華人信仰態度屬多元包容型態,其信仰與世俗社會緊密結合,承襲傳統之價值理念與生活模式,呈現出一種遊走於寺院宮闕,著重信仰本質,忽略宗教形式,與宗教較無組織上聯繫,而僅有信仰上的來往,經由宗教儀式之操作來各取所需。由於多元、特殊之本土宗教型態,導致宗教定義更形困難,在宗教難以明確定義與宗教本質之超驗性、無法以科學理性論證特質之情況下,宗教自由之內涵界定與國家世俗法所生之扞格,國家行為之介入係屬侵害與否,此等議題相較於其他基本權而言則更形困難與難解。 我國宗教憲法的論述往往略過宗教學與社會學文獻之分析角度,僅單純直接從外國法的引進及法學層面的探討,忽略我國宗教型態面貌與外國宗教之差異性,反應在詮釋我國宗教憲法時,必須在本土宗教文化脈絡下討論,當援引國外學說案例之時,亦應做不同的法律解釋。 因此,本文嘗試從憲法學、宗教學、社會學三面向,來研究我國的宗教憲法內涵。從最根本屬於我國宗教風貌的瞭解,探討出符合我國宗教定義之解釋,再從比較法上觀察宗教自由的內涵與相關憲法案例的論證,再推導出我國宗教憲法之內涵,更進一步,去探討我國宗教平等、宗教寬容、宗教教育、政教分離等在憲法上所呈現的問題,與比較法上是否容有比附援引之處。最後,則檢視目前現行法規是否有背離憲法所保障的宗教自由之虞,並於文末對宗教團體立法提出些微建議。
2

文化作為憲法的一個面向-從部門憲法角度探索台灣的文化憲法

周志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化是當代最具尖銳性的議題之一,不同文化所造成的差異與衝突,更對法規範產生莫大的衝擊。以憲法面向來說,各種文化保障主張均以入憲為最終訴求,並藉此要求國家必須予以最高的尊重。然而,入憲不僅有其門檻限制,某些想法更與既存憲法體系有所齟齬。至於法律面向,儘管國會議員制定諸多相關文化保護法規,但因此對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亦非無疑。因而,有關文化的諸多問題,必須採取其他更細膩的作法。 本書基於上述想法以及文化所具有的多元、進化及傳統等各種特色,採取部門憲法的觀點以整合文化領域的特性,進而在人民的基本權利與國家的基本國策詮釋上,顯現文化對憲法所能作用的範圍。根據本書初步的觀察,文化不應僅是狹義的教育、科學、藝術等三大領域,更應及於個人內心意志和外在認同的生活形態、行為模式以及價值觀等廣義文化面向。因此在文化憲法的角度下,文化並非僅受到特定基本權的保障,而是每個基本權內涵的形成過程,都應加入文化的考量,以免排除或忽視不同文化族群的需求。順此脈絡,本書強調在基本權限制上,內在文化自我意識必須受到絕對的保障,而外在文化的表現則應受嚴格檢驗,並且國家對文化資源的分配亦需嚴守平等原則。 在此認知之下,本文提出文化憲法下的文化自由權與文化平等權,並具體檢討國內的原住民族議題和語言爭議
3

結果取向的憲法解釋與適用

宋恩同, Sung, En T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在功能界定上向來有「行政=現代人」「立法=未來人」「司法=過去人」的說法。換言之,司法者如能將已發生的既存事實與爭議釐清其法律關係,任務即可算是達成。不過,隨著科技爆炸性進步,高品質生活背後卻代表了新型態的危害往往發生得又急又快,造成損害的規模或是嚴重性更鉅,回復也高度困難,避免危害的發生可能比事後追究責任歸屬更為重要。因此,不論行政、立法甚至司法者行使職權,將目光投射至「未來」恐怕皆無法避免。就此而言,司法者解釋與適用法令時取向於未來的後果,正是呼應上述主張,如此操作思維本文即稱為「結果取向」。 問題在於,目前對於結果取向方法的完整討論仍不算多,「結果取向」一詞在理解上十分模糊,如果界定為取向於「結果」的方法,那麼「結果」又是何指?具體操作步驟為何?與傳統法律解釋方法的關係為何?並且追根究底,取向於未來後果之司法裁判與政治部門的政策決定活動相似,司法者採取是種方法是否仍具有正當性?另外,如果把結果取向方法投入個別法律領域運用,特別在憲法領域,正當性議題以及具體操作上又有何應注意之處? 循此,本文試著先劃定出結果取向方法較為清楚的輪廓並且探討正當性的議題;接著以憲法領域為核心,考量到憲法獨特的規範特性、規範結構以及大法官任務定位等因素,重新檢視結果取向觀點運用在憲法解釋與適用活動時之正當性以及操作上應所調整之處;最後再把焦點拉回我國大法官解釋實務,從過往釋憲實務中,試著找出幾號採取結果取向觀點的解釋,另外,若是大法官在往後要繼續採用結果取向觀點,本文從程序建制如何配套的面向上提出一些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