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2
  • 1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大陸的金融全球化戰略: 從新制度主義論述 / A Study of China's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伍向豪, WU, SHIANG-HA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擬探討中國大陸金融全球化戰略的形成,以及中國大陸金融全球化過程所產生的問題與現象。本論文擬以新制度主義論作為理論的切入點,探討中國大陸金融全球化戰略形成過程中所產生的現象。 本論文的理論發現在於下列諸項:(1)中國大陸在金融全球化的戰略形成有明顯的「路徑依賴」現象。這表現在中國歷史中的儒家文化及共產主義思想影響中國大陸政府及官僚和經理人在執行金融制度改革中的行為模式。儒家文化對中國大陸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在於政府控制經濟體的交易模式及金融運作、注重經濟體內民眾的福祉及提供一個和諧發展的全球經濟新願景。共產主義對中國大陸金融全球化的影響在於經濟改革過程中政府及官僚及經理人仍以集體經濟的行為模式在金融制度改革過程中影響制度的運行。(2)中國大陸的金融全球化過程中有明顯的制度內捲化現象(institutional involution),造成金融制度在變革過程中受到原有非正式制度諸如行為模式及文化的影響,致使制度變革無法達到預期的結果,而形成一種發展遲滯的現象。
2

美國金融自由化的政治分析 1980-2000

黃宗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美國因應金融全球化的調適之道。由於美國首屈一指的金融大國地位,所以美國不只是被金融全球化所侷限,甚至能反過頭來型塑金融全球化的走向,本文藉助「比較歷史研究途徑」的指引展開研究,試圖勾勒出金融全球化與美國金融政治交互建構的完整過程。 美國應對金融全球化的調適主要有四項發展。在國內層面,美國推動了金融自由化,主要是反映在業務項目和地理區位兩方面。業務項目的去管制是要廢除要求銀行與證券分業的Glass-Steagall Act,地理區位去管制是要廢除限制銀行跨州經營的McFadden Act。在國際層面,為了穩定金融體系同時又要保障美國金融利益的海外運作,美國一方面推動訂定了Basle Accord,提升了資本適足標準,將美國自身的資本標準國際化。另方面,為了不讓金融機構的海外放款陷入危機,美國藉由IMF執行金援抒困的任務,將美國政府金援抒困的角色國際化了。 藉由區分國際與國內層次,以及權威管制與協調機制的不同調適方式,就可建構出四種不同調適樣態,這四種樣態在執行難度與調適速度上會有所不同,美國應對金融全球化的四項發展正好提供了此四種調適樣態的經驗支持。「國際層次-權威管制」的方式最快,「國際層次-協調機制」的方式次之,「國內層次-協調機制」的方式又次之,速度最慢的是「國內層次-權威管制」。這四種調適樣態結合起來,共同展現了美國對金融全球化的因應。
3

美元霸權與石油金融化:再思霸權穩定論 / Dollar hegemony and financialization of oil: rethink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黃偉倫, Huang, Wei 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美元霸權」為核心,討論美國做為貨幣霸權對於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首先介紹霸權穩定論之理論內涵與發展,經過重新檢視霸權穩定論的思想內涵後,筆者發現霸權穩定論有許多缺陷並提出修正。其次,討論美元霸權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瓦解之後的形成與運作。美元霸權的起源是1971年尼克森將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經由1974年「石油-美元計價機制」與金融全球化進一步鞏固美元的霸權地位。最後,以「石油金融化」現象為例,說明美國是如何結合「石油-美元計價機制」與「金融全球化」來鞏固美元霸權地位,最後也導致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本文認為,美國將石油市場變成了一個大型賭場。石油價格暴漲暴跌將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影響。「石油-美元計價機制」是一種「誘捕」,它強化了從屬國家對美元的依賴。憑著不對稱的金融相互依賴,美國穩居霸權地位。然而,一個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不能只靠主導國家權力的使用,一個階層狀態的國際關係,還必須有從屬國家配合的意願。隨著「二次大戰效應」的消失,美國無法再以國內市場的龐大需求滿足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導向政策,因此,身為主導國家的美國必須運用國際金融發展的不對稱性,提供從屬國家支持美元霸權的誘因,此種不對稱性的互賴關係也是美元霸權的權力來源。此外,霸權權力具有自我毀滅的傾向。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政府的權威不斷被削弱,導致政治反應能力遠遠落後於經濟力量的發展。若美國不採取行動管理國際金融體系,取得主導國家的正當性,則衰落是不可避免。

Page generated in 0.057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