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Tagged with
  • 6
  • 6
  • 6
  • 6
  • 6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霸權爭奪石油與國際衝突(1973-2003年)

陳可乾, walter-c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第一、二次世界大戰、1973年石油危機,以至上世紀末與本世紀初兩次波斯灣戰爭都清楚顯示,石油一直是現代工業社會最有戰略意義的能源和基礎原料。由於石油儲藏與產區主要集中在中東(佔世界3/4石油儲藏及1/4產量)、中南美、非洲及前蘇聯國家,而這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往往是政治最不安定、衝突頻仍的地區,常造成世界石油市場供應的風險。回顧歷史,為了控制石油資源,曾造成許多國際衝突,甚至引發戰爭,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石油爭奪仍會是現今或是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情勢緊張的焦點。 美國是世界石油消耗最大的國家(每日2000萬桶,佔全球石油總消耗的25%),俄羅斯是石油生產最大的國家(每日800萬桶,佔全球石油總生產的10%),中共是石油消費成長最快的國家(2003年石油輸入比前一年增加31%),還有歐盟及日本,上述強權國家在全球石油資源區展開激烈競逐,當中有合作,也有利益的衝突。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為中東的石油利益與歐洲盟邦(德、法)及俄羅斯的關係發生嚴重裂痕,至今仍難以撫平。「控制資源的流動是自古以來的策略,誰控制資源誰就能獲得權力;誰控制石油的供應,就能控制世界」。911之後,美國以反恐戰爭展開全球性的軍力部署,其中隱含著石油戰略的佈局。 本論文以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霸權穩定論」做為研究的途徑,研究發現霸權爭奪石油乃是國際衝突的主要變數。本文的貢獻在於,將霸權國爭奪石油的手段與方式透過有系統的解釋與分析加以重現;另外,以石油戰爭的起因指出「霸權穩定論」的矛盾與偏失。我國是石油淨進口國,對石油的依賴度高,與石油相關議題有很大的研究空間。作者希望藉此引發研究石油議題的興趣,提高國人對石油議題的重視。 關鍵詞:霸權、 霸權穩定論、 石油危機、 石油戰略
2

美軍全球駐地檢討對東北亞安全之影響

姜振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是一個遍佈全球利益的國家,也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其全球戰略調整必將會影響到全世界,然仔細觀察美國此次駐軍調整除沿著加勒比海沿岸、非洲、高加索、中東、中亞、南亞和朝鮮半島這其所謂「不穩定的弧形區」建立合適的軍事基地外,更有加重亞洲軍事部署的傾向,擴建關島軍事設施、強化美、日同盟等等都在在顯示美國對亞太地區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可以看出美國欲張顯其獨霸全球的軍事力量作為鞏固其全球霸權的手段。 東北亞被國際關係學者稱為「亞洲的火藥庫」,此區域大國林立,且種族多樣;民族情感易被挑動,歷史仇恨、疆界、領土爭執從未一刻平息,但此區域的經濟繁榮,各國間商業往來密切,並被美國視為極重要的貿易區域,因此,確保此區域的安定是美國最大利益,而美國欲穩定東北亞區域安全的手段就是建立一支無可挑釁的軍事力量,美國此次全球駐軍檢討對東北亞的安全是穩定,或是投下不可知的變數仍需慎密的觀察,但可以預見東北亞持續的軍備競賽是不可能終止的。
3

美國東亞霸權與中國 / American Hegemony and China in East Asia

李振威, Lee,Cheng-W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二十一世紀,美國面臨中國在東亞的經營,如何維持其在東亞的霸權所作的努力。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國際社會成為碩果僅存的霸權。藉此優勢,美國得以遂其意志,有些甚至非其能力所及。雖然美國可確定是當今唯一的霸權,但中國挾其經濟快速起飛之利,不但在全球各地揮舞其影響力,更試圖擴大外交上的戰果。此外,中國軍事成長之快速,從軍事現代化到太空競賽,足以顯示中國將改變東亞的政治環境及地區安全。因此,中國的崛起對美國霸權,尤其在東亞,被視為一潛在的威脅。美國要如何鞏固其在東亞的霸權領導地位,自然為當前極為迫切的議題。由研究發現,美國所作的努力倍極艱辛、複雜但結果是成功的。 /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1991, the United States pose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s hegemony, the U.S. has the greatest stake in the existing order. Yet it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its position as the most powerful nation in the world to bend that order to its will and even act outside the limits of the system. It seems to confirm American hegemony, with the U.S. left as the only superpower. With its soaring rise, however, China is looming as a potential challenger to the U.S. hegemony in East Asia. China not only wields radically increasing commercial clout in all regions of the globe, but also tries to achieve diplomatic 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United States. Further, Beijing’s rapid, deep, and wide-ranging modernization in military capabilities ranging from diesel submarines to micro-satellites and the launching of ballistic missile destroying one of its own orbiting weather satellites will enable China to increasingly dominate the East Asian littoral. Therefore, how to maintain American hegemony especially in East Asia has become a pressing issu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esis uses in-depth studies of critical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wrestle between U.S. and China in East Asian Area. From the research one can find that the effort the U.S. has made to maintain its hegemonic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is hard but successful.
4

霸權的維繫與挑戰:以美國小布希政府之美新與美澳自由貿易協定為例 / The maintenance and challenge of hegemony:The U.S.-Singapore FTA and U.S.-Australia FTA of George W.Bush's administration

蔡宜珊, Tsai, Y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以霸權穩定論作為研究基礎,解釋美國為維持在亞太地區的主導權,透過簽訂FTA作為一種手段並檢視其效益,意即美國與亞太國家簽訂雙邊FTA是否為一有效維繫其在亞太地區主導權的手段。研究重心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FTA政策運用和FTA性質的變化,並以美新FTA與美澳FTA兩個案作為研究標的,分析美國選取簽署國的政經與策略,並評估美國在亞太地區簽訂雙邊FTA對於其霸權維繫的之成效與FTA政策運用是否成功。根據本研究發現,相較於亞太地區因區域整合而引領的FTA洽簽風潮,美國於2001年小布希上台後才對FTA重視程度大幅提升,但與亞太國家的談判速度與簽署數量上仍然進度緩慢且成效不彰,美國對亞太整體的FTA政策運用已從過去傳統的經濟策略轉變為政治與安全上的手段。從美澳FTA與美新FTA兩個已簽署並生效的FTA個案檢視,簽署的關鍵因素皆傾向以911後反恐戰略上的考量與對美政策支持的回饋來解釋,而在洽簽考量上主要是政治與安全因素大於經濟效益的考量。最後,美國並未在與新加坡和澳洲簽訂FTA後引發其他亞太國家積極與美洽簽的效果,因此美國對亞太地區的FTA政策並未達到美國預期之輪軸網絡化目標。
5

霸權與國際公共財之關係-以人民幣國際化為例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gemony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good - tak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as an example

蔡智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觀察到於越戰結束後,東亞呈現一個沒有霸權的狀態,然而,近來中國經濟的成長,使得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成為一項在東亞新出現的國際公共財。因此,筆者欲透過檢視東亞體系的現況與人民幣的國際化,嘗試對傳統霸權穩定理論中,對於霸權與公共財出現關係之部分進行修正,並重新檢視霸權的存在與一項新國際公共財提供之間的關聯性。 本文檢視東亞體系自戰後以來的演變與現況,並分別探討東亞體系中的三大行為者-中、美、日於體系中的角色轉變與其對於東亞體系的認知,最終本文提出「隱性霸權」的概念來為東亞體系下一註腳。 提出「隱性霸權」之概念後,本文進一步檢視人民幣國際化迄今為止的政策與現況,並透過8項貨幣國際化指標來評估人民幣目前的國際化程度。本文發現,人民幣目前的國際化程度比起世界其他主要貨幣,國際化程度仍相對較低,然而,本文認為由於中國本身的特殊條件,人民幣的國際化不是能或不能的問題,而只是何時的問題。因此,人民幣成為東亞體系中的國際公共財指日可待。 綜合上述討論,本文提出對於傳統霸權穩定理論的修正,指出於東亞體系中人民幣的國際化,讓傳統霸權穩定理論中,需要在體系內有一超強存在,國際公共財才得以出線的論述有修正之必要,此外,雖體系中有霸權存在將使公共財出現的可能性大幅上升,然而並不代表沒有霸權存在,公共財便不會出現。
6

美元霸權與石油金融化:再思霸權穩定論 / Dollar hegemony and financialization of oil: rethink 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

黃偉倫, Huang, Wei L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美元霸權」為核心,討論美國做為貨幣霸權對於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首先介紹霸權穩定論之理論內涵與發展,經過重新檢視霸權穩定論的思想內涵後,筆者發現霸權穩定論有許多缺陷並提出修正。其次,討論美元霸權在布列敦森林體系瓦解之後的形成與運作。美元霸權的起源是1971年尼克森將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經由1974年「石油-美元計價機制」與金融全球化進一步鞏固美元的霸權地位。最後,以「石油金融化」現象為例,說明美國是如何結合「石油-美元計價機制」與「金融全球化」來鞏固美元霸權地位,最後也導致國際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本文認為,美國將石油市場變成了一個大型賭場。石油價格暴漲暴跌將對世界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影響。「石油-美元計價機制」是一種「誘捕」,它強化了從屬國家對美元的依賴。憑著不對稱的金融相互依賴,美國穩居霸權地位。然而,一個穩定的國際金融體系不能只靠主導國家權力的使用,一個階層狀態的國際關係,還必須有從屬國家配合的意願。隨著「二次大戰效應」的消失,美國無法再以國內市場的龐大需求滿足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導向政策,因此,身為主導國家的美國必須運用國際金融發展的不對稱性,提供從屬國家支持美元霸權的誘因,此種不對稱性的互賴關係也是美元霸權的權力來源。此外,霸權權力具有自我毀滅的傾向。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政府的權威不斷被削弱,導致政治反應能力遠遠落後於經濟力量的發展。若美國不採取行動管理國際金融體系,取得主導國家的正當性,則衰落是不可避免。

Page generated in 0.01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