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科技創新」概念在霸權領導體系中之角色分析—霸權穩定理論之探討

王聖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對於物質與資源的利用能力亦隨之提升,而此方面能力的進步,即透過「科技創新」的方式來達成。科技創新是人類歷史必然過程,尤其二十世紀後半葉的科技創新更對人類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傳播與運輸技術、資訊科技、目前蓬勃發展的奈米科技等,均深刻影響著國際經貿、國際安全,以及國家互動的模式。 另一方面,霸權穩定理論可算是國際關係學中一個重要的理論,雖不免有缺陷,卻仍然影響著國際關係的發展。但時代不斷地進步,國際環境亦隨之變遷,就當今局勢觀之,科技力量與柔性國力在國際體系權力分配中扮演著日趨重要的角色。因此,霸權穩定理論也必須進行修正與擴充,才能適應國際環境的變遷,繼續保有其解釋力,這也是為本文作者選擇以「科技創新」之概念來擴充霸權穩定理論之原因。 本文首先將對霸權穩定理論的發展做一整理,首先討論霸權的定義,概略討論霸權的種類,並對霸權穩定理論的內涵與演變做一完整的說明。然而,一個理論的提出,必然會遭遇不同意見的批判,該理論的提倡者也會提出反駁的理由。本文亦將對這些針對霸權穩定理論之批判,以及霸權穩定理論提倡者之反駁做一概略的敘述,希冀為霸權穩定理論勾勒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其次,本文以David Easton的系統論作為分析模型,將科技創新的概念視為輸入項,將霸權領導體系視為一個運作、轉換的機制,藉此檢視科技創新概念與霸權穩定理論的邏輯論述之互動,以及霸權國家的發展,進而探討科技創新在霸權穩定理論中扮演何種角色。 探討過科技創新概念對霸權穩定理論以及霸權國家的影響後,本文將以19世紀的英國(1815-1914)與20世紀的美國(1945-2000)為實際案例,對前述的分析做一檢驗與對照,同時並探討這兩個不同時期霸權的權力型態與資源,藉由比較兩者之間的異同,找出霸權的時代特性與循環規律。 本文最後的部分為總結與展望,概略整理歷史上霸權的興衰與國際體系的變遷,再依循此歷史脈絡,將生產技術改良與科技創新速率急遽增加等因素納入考量,預測未來國際體系的發展方向。並綜合整篇論文的關鍵概念與架構,對此篇論文的參考價值與侷限做一完整的評估,提出作者對此篇論文的期待。
2

美國東亞霸權與中國 / American Hegemony and China in East Asia

李振威, Lee,Cheng-Wu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二十一世紀,美國面臨中國在東亞的經營,如何維持其在東亞的霸權所作的努力。冷戰結束後,美國在國際社會成為碩果僅存的霸權。藉此優勢,美國得以遂其意志,有些甚至非其能力所及。雖然美國可確定是當今唯一的霸權,但中國挾其經濟快速起飛之利,不但在全球各地揮舞其影響力,更試圖擴大外交上的戰果。此外,中國軍事成長之快速,從軍事現代化到太空競賽,足以顯示中國將改變東亞的政治環境及地區安全。因此,中國的崛起對美國霸權,尤其在東亞,被視為一潛在的威脅。美國要如何鞏固其在東亞的霸權領導地位,自然為當前極為迫切的議題。由研究發現,美國所作的努力倍極艱辛、複雜但結果是成功的。 / Af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1991, the United States pose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As hegemony, the U.S. has the greatest stake in the existing order. Yet it also takes advantage of its position as the most powerful nation in the world to bend that order to its will and even act outside the limits of the system. It seems to confirm American hegemony, with the U.S. left as the only superpower. With its soaring rise, however, China is looming as a potential challenger to the U.S. hegemony in East Asia. China not only wields radically increasing commercial clout in all regions of the globe, but also tries to achieve diplomatic advantage with respect to the United States. Further, Beijing’s rapid, deep, and wide-ranging modernization in military capabilities ranging from diesel submarines to micro-satellites and the launching of ballistic missile destroying one of its own orbiting weather satellites will enable China to increasingly dominate the East Asian littoral. Therefore, how to maintain American hegemony especially in East Asia has become a pressing issu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thesis uses in-depth studies of critical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wrestle between U.S. and China in East Asian Area. From the research one can find that the effort the U.S. has made to maintain its hegemonic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is hard but successful.
3

國際貨幣基金的組織與功能 / The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王瑤瑛, Yao-ying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布列敦森林機制的成形與運作是基於國際社會對一九三0年代經濟大恐慌所記取的歷史教訓。國際社會要捨棄「以鄰為壑」的歷史錯誤,期以國際協調與合作解決國際經濟秩序不穩定的問題。但是在建立布列敦森林機制的過程中與布列敦森林機制的運作上,顯現出國際政治權力與國家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考量。美國以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展出的國力,主導了布列敦森林機制的設計,將大部分的國家納入此項體系中,並以此體系中的規範、準則來約束所有成員的行為。透過此機制的槓桿運作,美國得以將其在政治上與經濟上的力量發揮到極至,從而維護美國繼續作為霸權國的國家利益。布列敦森林機制成為戰後國際合作的基礎架構,會員國所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條款成了體系成員的行為準則。制約條件與監督會員國的經濟政策之權是國際貨幣基金兩項最重要的武器。然而,制約條件所產生的政經效應,卻讓國際貨幣基金倍受批評。影響制約條件成效不彰的原因包含有國際貨幣基金的組織結構因素、國際環境因素與執行制約條件的國家的內部因素。國際社會將所有的責任都歸於國際貨幣基金,實在是隔靴搔癢,同時也無助於解決當今資本全球化所引發的問題。 目  錄 序言 壹 圖表目錄 參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國際貨幣基金之成立 4 第一節 布列敦森林機制的起源 4 第二節 布列敦森林機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 9 第三節 懷特方案與凱因斯方案 12 第四節 小結 17 第三章 布列敦森林機制的制度分析 21 第一節 國際貨幣基金的制度 21 第二節 國際貨幣基金的組織 26 第三節 美國霸權與布列敦森林機制 34 第四章 國際貨幣基金角色的轉變 50 第一節 國際經濟環境的變遷 50 第二節 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條款的修訂 54 第三節 特別提款權的運作 59 第四節 國際貨幣基金的監督功能 61 第五章 國際貨幣基金的制約條件 67 第一節 什麼是制約條件 67 第二節 制約條件的發展 71 第三節 制約條件與調整政策 76 第四節 制約條件的政經效應 79 第六章 一九八0年代的拉丁美洲債務危機 92 第一節 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的起源 92 第二節 處理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的國際行動 96 第三節 處理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的成效與政經意涵 102 第七章 一九九七年東亞金融危機 111 第一節 東亞金融危機的起源 111 第二節 東亞國家的政治經濟結構 117 第三節 處理東亞金融危機的國際行動 119 第四節 國際貨幣基金穩定方案的檢討 123 第五節 小結 132 第八章 結論 138 參考書目 143 圖表目錄 圖 圖3-1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結構圖 45 表 表6-1 拉美國家的貿易平衡、經常帳與資本基本轉移 的情況,1977—1987 105 表6-2 接受IMF融資計畫的拉美國家之經濟表現 105 表6-3 接受IMF融資計畫的拉美國家之債務情況 106 表7-1 泰國、印尼與南韓三國外匯存底的變動, (1997年6月—19982月) 112 表7-2 東亞四國的債務情況 114 表7-3 東亞四國的經濟表現,1997—1999 131

Page generated in 0.017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