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議題設定理論第二層次探析-以台北市公娼存廢議題為例陳芸芸, Tracy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台灣地區首篇以「議題設定理論第二層次」中的「媒介議題屬性設定效果」為主旨的實證研究。論文以「台北市公娼存廢議題」做為分析個案,目的在於驗證「媒介設定公娼議題的第二層次效果」。研究方法係以報紙內容分析與民意調查兩種方式,檢驗報紙所強調報導的屬性,是否也是民眾腦海中比較凸顯的屬性。研究結果證實了媒介的議題屬性設定效果。其他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由時報》對於「台北市公娼存廢議題」的整體報導中,以「掃黃與色情」這項屬性被報導的次數最多,第二名是「照顧弱勢生計」。其他的報導屬性依次是「社會風氣」、「食色性也」、「行政立法」、「工作權」、「兩性平等」、「制度合宜」、「公共衛生」、「都市發展」、「人身安全與住宅安寧」與「其他」。三報之間的報導屬性排名大體上類似。
二、在受訪者對公娼議題屬性的認知方面,以「掃黃與色情」所佔的比例最高,排名第二的是「食色性也」,其他依次是「社會風氣」、「都市發展」、「制度合宜」、「照顧弱勢」、「工作生存權」、「兩性平等」、「行政立法」、「人身安全與住宅安寧」、公共衛生與「其他」。
三、在人口變項方面,報紙對於各次群體在公娼議題屬性的第二層次設定效果上,的確有所差異。整體說來,報紙對於女性、高教育程度、外省籍,以及支持國民黨和新黨的受訪者,有顯著的設定效果。
|
2 |
媒介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候選人形象設定效果研究 / Second dimension of agenda-setting study: candidate image-setting in Taiwan.李郁青, Yu-Ching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繼「議題設定理論」於1972年問世之後,McCombs整理20年來媒介議題設定
效果的研究結果,提出了議題設定的第二面向:議題屬性的設定。主要論點
認為:每一議題本身都具有某些特定的屬性,而媒介對這些屬性的報導方式
與結論,往往也會模塑了閱聽人對此一議題的認知,使得人們看見這個議題
時,便會想到這些特定的屬性,因而對議題形成一種形象。本研究即以此論
點為理論基礎,意圖了解媒介形象設定理論在台灣選舉中的應用性。研究
結果發現:在「實質面向」(substantive dimension) ,也就是候選人形象
類目的比較中,媒介議題與選民議題間的確存在顯著的相關,也就是說 :「
刺激決定論」(stimulus determined thesis)在此具極大的解釋力;但在
「情感面向」(affective dimension)上 ,也就是對候選人形象評價的比
較中,「感知者決定論」(perceiver determined thesis)便成一項重要的
關鍵指標。故證實了諸多文獻的論點:對候選人形象而言,究竟「刺激決定
」與「感知者決定」何者力量較大,應視情況而定。本研究尚發現:「教育
程度低的選民,較教育程度高之選民更重視候選人的個人形象」、 「女性
選民與男性選民在認知候選人形象時,並無明顯差異存在」、 「當選民愈
支持某一黨派,則對該黨派候選人的整體形象評價便愈高」、 「政治涉入
程度愈高者,愈容易受報紙形象設定效果的影響」、「年輕人較容易受媒
介形象設定效果之影響」等。最後在研究建議方面,本研究建議日後的同
類研究,應採用小樣本連續訪問法 (panel study) 進行研究,以便獲得時
間架構因素的因果關係。此外, 日後研究的問卷設計中,可考慮加入人際
傳播因素的中介,以便實際了解候選人形象設定的來源, 究竟是人際傳播
的影響、或是媒介、政黨的影響較大。
|
Page generated in 0.08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