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北市人口與地價空間分佈變遷之研究 :1976∼1984

本論文共一冊,約七萬字,分為六章十六節。
本論文係以負指數模型(Negative Exponential)為主,同時配合線型與雙對數共三種
迴歸模型,分析一九七六至一九八四年台北市的人口與地價,在時間系列下其空間分
佈與變遷的情形。為一種都市空間結構的實證研究。
本論文的主要發現如左:
1.台北市的實證結果顯示,負指數模型的效度是三種迴歸模型中最優良的。
2.台北市的人口密度或地價,隨著至市中心距離的增加,均呈現負指數下降的分佈
型態。人口市效化呈現快速而且加速的情形。地價空間平均化的速度比國外同級都市
為快。密度的坡度(Gradient)比地價為陡。
3.人口密度與地價隨距離呈現負指數下降的型態,應是源於資本替代土地所致。其
影響程度是密度大而地價小。
4.台北市市中心的人口密度與地價,不論理論值或實際值,均未呈現持續下降的情
形,推翻了前人的主張。
5.台北市人口密度與地價的關係,是透過距離為中介變項而存在正相關;排除距離
變項後,二者的淨相關只在新市區成立。
6.台北市人口密度的變量與地價的變量,在同一時段成低度正相關;不同時段成中
度正相關。
7.台北市的實證結果顯示,負指數模型的中心值與坡度值並無相關;其影響因素主
要為人口、所得及交通。
本論文針對迅速的人口市郊化與地價空間平均化,所引發的都市交通擁塞惡化、居住
環境品質低落及郊區土地投機等負面效果,提出具體的政策建議--
1.都市交通問題:(1)實行都市更新;(2)發展環狀道路系統;(3)改善大
眾運輸系統;(4)加速信義副都心之開發。
2.居住環境問題:(1)公共設施的差別配置方式;(2)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檢
討與施行。
3.郊區投機問題:(1)明確訂定各地區的可發展程度;(2)施行照價收買,整
體規劃興建辦法。
本論文的主要價值如下:
1.理論方面:一般認為負指數模型只是實證的觀察,欠缺理論的基礎,本研究綜整
前人理論並加以評述,確定負指數模型的理論基礎。再者,本研究同時分析比較密度
與地價,填補了一個學術上的空白。此外,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比較,使台北市的實
證結果更具客觀性與通則意義。
2.實證方面:本研究同時採用三種迴歸型態進行實證,證實負指數模型的效度最佳
。此外,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術廓為分析單元,取代一般研究所用較方便卻較無價值
的行政區分析單元。
3.應用方面:本研究將研究結果,進一步討論其政策含義,並提出具體的建議,做
為市政決策的參考。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6529
Creators蕭展正, XIAO, ZHAN-ZHE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