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論「弱國」長期維持和平戰略模式─以北宋澶淵之盟為例 / 無

中國歷史悠久,除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獻,亦留存許多學術著作,可供後人探討分析,而西方世界學者對這神秘的國度也充滿好奇之心,隨東西文化交流,即透過西方觀點與理論,開啟對中國各項領域研究,如在軍事上,英國戰略學家李德哈特(B.H. Liddell Hart)在《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一書中,選錄《孫子》十三項條文至於該書首頁,並讚揚《孫子》理論優於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的《戰爭論》(Vom Kriege)。在軍事戰略獲得西方戰略學家肯定同時,自己反思中國僅傳統兵學有著價值嗎?在國家安全、國際關係等是否也有一套屬於中國獨有且具價值的理論?
觀看中國歷史時,確實可發現各朝代存有著其國家安全問題,只不過由於古代中原各朝與周邊民族發展情況,並非如今日所謂的國家關係,是以其所發展出安全問題之內涵和表現形式,與當代非傳統國家安全,甚至現代形成的傳統國家安全有著根本區別,存在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特點。然而,端詳中國清代以前的歷代中原王朝中,北宋王朝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最為突出,也最具典型性,故本文選擇其作為個案,來分析中國古代的國家安全問題。
  史學界對「澶淵之盟」的評價一直頗多分歧,然而其不用大動干戈,建立宋為兄遼為弟之兩國「外交倫理」,維持兩國百餘年之和平局面,造就經濟、文化之盛世,若當時未能創造出此一和談契機,北宋恐已亡國。是以全文將藉由上述問題,探討一個軍事實力較弱國家,如何在與鄰國欲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中,如何巧妙運用外交、軍事、經濟與文化等手段,促使對手在現實考量,接受雙方皆具利益之盟約,營造出彼此「共生互敬」關係之戰略模式,建立彼此互動環境情況,猶如圍棋對弈中「殘碁」局勢,進而建立長期和平,期待後世演變到更合適時機再處理雙方核心問題;本文後段再分析此模式破滅原因,非係制度不佳,而是接續下此盤棋者,不清楚自身能力不足前人下,不懂持平而恣意改變局勢,反「渝盟」與金國訂定聯合攻遼盟約。
此外,研究「澶淵之盟」過程中發現,觀看我中華民國與中共對峙與發展歷程,「八二三炮戰」前,雙方呈現相互摧毀之高度衝突狀況,雖然雙方在軍事實力方面,中共雖呈現略勝於我國情況,在經歷二十餘年數十次戰爭後,終在外在地理環境與他國影響等因素下,逐步發展成同於宋、遼二國「殘碁」局面,陷入一種對峙困局之中,兩岸學者雖曾運用西方成熟之國際關係理論,試圖尋求可以提供解決目前雙邊關係困境方法,然迄今仍未見成果;因此,亦盼能以本篇研究,能提供我處理兩岸關係之另一種思考途徑。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5922022
Creators宋智遠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