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詩」在周代政治傳播中之應用及其媒介性格之演變

就文學角度而言,「詩經」是古代歌謠之總集;從經學立場來說「詩經」是儒家治平
的寶典。前者偏重其抒情本質,後者則強調其政治意涵。同指一部古籍,或以為喜恕
哀樂之所發,或以為倫理政教之所本,其中似有不能相容之處。推考其實,則事或不
盡然。蓋文學束質中,早已隱含抒情與美刺二元因子之同時並存,爾後彼此之消長起
伏,則隨時世而有所遷移;「詩」自不例外,其與歷史文化發展之因緣,亦有清楚的
脈絡可尋。
從先民節慶祭祀場合的激烈舞踊謳呼,到早期歌謠的吟唱諷誦,顯示一自然演化的趨
勢;此一淵源關係,可以從現存詩篇所殘留之原始樂舞痕跡裡,得到充分說明。
從里巷的文學性歌謠,發展至貴族的政治性詩篇,則有其人為制作之深意在:或於宗
廟祀享之時,為樂工瞽矇所歌奏;或於燕飲酢之餘,為君臣賓主所吟唱;或於應對周
旋之際,為大夫卿士所稱引。要皆藉以為表意之媒介,使用之時機固不盡同,但均不
色帶有濃烈之政治色彩。以此下逮戰國之世,更衍成儒者興觀群怨,事父事君之教;
於時,「詩」之媒介性格又為之丕變。
推「詩」之所以自民間進入貴族,復於此上層社會中呈現種種不同之面貌,一則由於
此一表意媒介本身性格即允許相當之彈性;再則,當時特有之政治及文化背景,亦直
接、間接地促成此一改變。本文的研究,即欲就「詩經」、「左傳」、「國語」及相
關之文獻史料中,探索「詩」從歌謠世界步上政治舞台之過程,並掌握此一媒介在歷
史文化潮流底下所發生的性格演變。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5992
Creators彭武順, PENG, WU-SHUN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