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國防部績效評估指標之建構

不衡量,就無法論成敗(If you don't measure results,you can't tell success from failure),Osborne與Gaebler(1992)一語道出政府再造關鍵所在,在此一新局勢下,各國政府積極引進民間企業「策略管理」與「績效管理」機制,而我國也不例外,行政院自2001年起根據以往績效評核成果,並參考美國之政府績效成果法(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簡稱GPRA)相關報告,融入「顧客導向
」觀念,訂定「施政績效評估計畫」要求所屬各部、會辦理,正式開啟另一波我國「績效管理」導向的政府治理局面。
本研究以國防部為例,藉平衡計分卡(Balance Scorecard,簡稱BSC)及有關績效評估理論作為理論基礎,設計一套有系統研究架構,運用深入訪談法,經訪談結果,計有:缺乏組織願景、缺乏「策略管理」理念、策略目標無法與個人職掌相結合、策略目標無法轉化各部門可用指標
、「績效評估」法制位階不足、與原研考制度待整合、強化「顧客面」之對話評估指標、各面向指標連結不足、指標挑戰不足、衡量標準不明確、指標建立觀念不足、不重視外部因素、評估指標缺乏彈性、特別迎合指標現象、計畫與評估脫節、本位主義心態、教育訓練不足、評估產出結果重視「效率」而不重視「效能」、未獲得主官支持、作業能力不足、績效無法與績效獎金制度相結合等20項,待檢討改進。
本研究將BSC原有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構面,轉化為合適國防部績效指標的四個構面:利益關係人:我國人民、總統、行政院、立法院等均為國防部利益關係人;內部流程:如何執行各項計畫及作業流程,達成上層利益關係人所關心使命,並為支援策略,應建立或改善那些流程;學習與成長:為支援我們的策略,我們應如何投資人才、技術、基礎建設及照顧官生活起居;資源管理:確保資源源源不絕,是策略地圖的根本。當運用策略性水平與垂直診斷過程中,發覺現有指標構圖中有很多策略性目標不足之缺口,造成各業管單位各自為正,彼此間缺乏縱向及橫向聯繫,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因此,本研究調整各構面關係位置並描繪國防部及下轄各部會(國軍醫院為例)層級之策略地圖。但除制度與機制本身的設計必須要周延外,相關的配套措施亦不可或缺,另提出研究建議:「策略管理」理念應納入中程施政計畫、績效評估法制化、強化中程施政及年度施政計畫與年度績效評估計畫之連動、建立層次性個別指標體系、確立金字塔績效目標、施政計畫與預算編列相連結、建立適當績效評估指標數量、建立「顧客面」之衡量指標、高階主管的支持及參與、運用「績效標竿」,將英、美軍列為學習對象、訂定年度績效評估重點、建立國防部各面向重要監控指標、精進委外民意調查功能、績效制度須與激勵制度相結合,以為因應。

關鍵詞︰策略管理、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策略地圖、績效標竿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921045
Creators劉維俊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