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中學生英語感謝行為之研究 / Investigating Interlanguage Thanking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盧蔚葶, Lu, Wei 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表達感謝是人際關係裡最重要的語言功能之一。能夠在英語的環境裡適當地表達感謝對語言學習者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語言行為。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美文化差異對感謝行為的影響以及中文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受試者分為三組:其中兩組為分別以英語和中文為母語的青少年,另一組為英語程度較佳且學習階段為國中的台灣英語學習者。在挑選受試者時,先讓受試者寫一份閱讀測驗,以區分英語能力的高低。向受試者蒐集感謝行為資料的工具為「言談情境填充問卷」。本研究同時使用量化及質化分析來比較兩組母語受試者的感謝行為表現並進一步檢視台灣英語學習者是否已學會使用英語感謝行為的語用規範。
本研究結果顯示:英語為母語者最常使用直接、明確的感謝策略,而最少使用間接的感謝策略如道歉及不作回應;中文為母語者則使用較多的間接感謝策略。然而,台灣英語學習者經歷語用失敗,並將中文的語用規範移轉到英語感謝行為。此外,教學誘發的失誤以及使用過多文字也導致英語學習者的感謝行為偏離英語語用規範。有鑑於此,本研究建議語言教學者應該幫助英語學習者將注意力放在文化差異對語言表達的影響,以提高他們的語用覺察。 / Thank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guage functions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t is also important for language learners to appropriately express gratitude in the target cultur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gratitude by native American English speakers (NSE) and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NSC) and examine whether Taiwanese EFL adolescents had achieved native-like performance in L2 thanking. The American participants were teenag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EFL learners were given a reading test from the GEPT first in order to distinguish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from EFL learners. Then, a discourse completion test (DCT) was administered to all three groups: English version for the NSE and EFL learners, and the Chinese version the NSC.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compare both native groups’ thanking performance and further determine if EFL learners had approximated the pragmatic norm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SE employed explicit thanking strategies most often, but apology and ‘others’ strategies and opt-out the least often. In contrast, NSC employed indirect thanking strategies such as apology and ‘others’ strategies more frequently than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However, the EFL learners had experienced pragmatic failure, transferring thanking strategies from L1 pragmatic norms to English. In addition, teaching-induced errors and waffle phenomenon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learners’ deviations from native English norms. It is suggested that language teachers may help learners develop cultural awareness by drawing their attention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anking behavior in one’s nativ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culture.
|
2 |
日華禮貌表達習慣與教學應用 / The difference of Japanese and Chinese politeness custom and teaching application光井祐介, Mitsui, Yusuk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第二語言的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學習者往往對目的語中某些與自己母語不同的表達習慣和方式,感到不解與困惑,而在使用目的語進行表達時,又常常會不自覺地套用母語的表達習慣和方式,結果常造成溝通或學習上的障礙。筆者剛到臺灣時就常親生感受其似的困擾。
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起飛及對外華語教學事業的發展,以及近年來,國外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的引進,以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筆者認為該重視的是要對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進行描寫和說明,同時必須不斷地給學習者刺激並激發其學習上的成就感。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學者除了必須熟悉聽說讀寫等教學法之外,也須瞭解學習者的環境背景、心理形態、以及因華語與其母語之間的差異而易導致的各方面錯誤傾向等。
本論文主要參考前人探討日語與華語在稱呼、寒暄問候、感謝、道歉以及委婉表達等研究成果作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之上補充筆者在臺灣親身經驗過的觀察及分析探討日華表達習慣之差異,以作為對日華語教學參考之用。分析探討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幾部分:(一)日華禮貌概念及文化分析;(二)日華稱呼的對比;(三)日華寒暄問候對比;(四)日華感謝及道歉方式對比;(五)日華委婉表達;(六)針對日本學生譁語教學上的應用。藉此研究,我們將分析比較現今華語及日語中,華人和日本人對禮貌表達的看法和差異及如何活用在華語文教學。
本文研究日華語禮貌表達習慣之共性及差異性,並探討造成日華語溝通障礙的原因。筆者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以中國大陸學者的著作為主,而華人之間的表達習慣依其所區域仍存在著些許差異,因此在此方面筆者輔以本身在臺灣的生活經驗與觀察對照。
期待研究成果可以應用在對日華語教學上,以便提供華語教師相關建議,協助華語教師瞭解其日籍學生,並促進日籍華語學習者瞭解華人文化,以助其成功掌握華語禮貌策略與在交際中的應用。
|
3 |
國防部績效評估指標之建構劉維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不衡量,就無法論成敗(If you don't measure results,you can't tell success from failure),Osborne與Gaebler(1992)一語道出政府再造關鍵所在,在此一新局勢下,各國政府積極引進民間企業「策略管理」與「績效管理」機制,而我國也不例外,行政院自2001年起根據以往績效評核成果,並參考美國之政府績效成果法(Government performance and Results Act,簡稱GPRA)相關報告,融入「顧客導向
」觀念,訂定「施政績效評估計畫」要求所屬各部、會辦理,正式開啟另一波我國「績效管理」導向的政府治理局面。
本研究以國防部為例,藉平衡計分卡(Balance Scorecard,簡稱BSC)及有關績效評估理論作為理論基礎,設計一套有系統研究架構,運用深入訪談法,經訪談結果,計有:缺乏組織願景、缺乏「策略管理」理念、策略目標無法與個人職掌相結合、策略目標無法轉化各部門可用指標
、「績效評估」法制位階不足、與原研考制度待整合、強化「顧客面」之對話評估指標、各面向指標連結不足、指標挑戰不足、衡量標準不明確、指標建立觀念不足、不重視外部因素、評估指標缺乏彈性、特別迎合指標現象、計畫與評估脫節、本位主義心態、教育訓練不足、評估產出結果重視「效率」而不重視「效能」、未獲得主官支持、作業能力不足、績效無法與績效獎金制度相結合等20項,待檢討改進。
本研究將BSC原有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等四個構面,轉化為合適國防部績效指標的四個構面:利益關係人:我國人民、總統、行政院、立法院等均為國防部利益關係人;內部流程:如何執行各項計畫及作業流程,達成上層利益關係人所關心使命,並為支援策略,應建立或改善那些流程;學習與成長:為支援我們的策略,我們應如何投資人才、技術、基礎建設及照顧官生活起居;資源管理:確保資源源源不絕,是策略地圖的根本。當運用策略性水平與垂直診斷過程中,發覺現有指標構圖中有很多策略性目標不足之缺口,造成各業管單位各自為正,彼此間缺乏縱向及橫向聯繫,資源無法有效整合。因此,本研究調整各構面關係位置並描繪國防部及下轄各部會(國軍醫院為例)層級之策略地圖。但除制度與機制本身的設計必須要周延外,相關的配套措施亦不可或缺,另提出研究建議:「策略管理」理念應納入中程施政計畫、績效評估法制化、強化中程施政及年度施政計畫與年度績效評估計畫之連動、建立層次性個別指標體系、確立金字塔績效目標、施政計畫與預算編列相連結、建立適當績效評估指標數量、建立「顧客面」之衡量指標、高階主管的支持及參與、運用「績效標竿」,將英、美軍列為學習對象、訂定年度績效評估重點、建立國防部各面向重要監控指標、精進委外民意調查功能、績效制度須與激勵制度相結合,以為因應。
關鍵詞︰策略管理、績效評估、平衡計分卡、策略地圖、績效標竿
|
Page generated in 0.019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