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影響利益團體形成因素之探討--苗栗客運工會罷駛事件之個案研究

「團體」與人類政治生活的關係淵源菲淺。也因此,團體理論在政治學領域中素來備
受青睞。傳統團體理論者咸認為,一旦人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就必定會組成利益團體,
以增益、維持或保障其利益。然則,另有學者由理性自利的觀點著眼,指出共同利益
固然重要,唯單憑人人均可坐享的共同利益,尚不足以促使人們加入利益團體,除非
另有個別利益的誘因。而由於組作大團體所需提供的個別利益其作本甚距,斷非任何
理性自利之個人所願擔負,是以許多大型利益團體即因乏人肯於付諸行動,致難以形
成。然對此,亦有學者引據企業家之論點,強調事實上有些人因經驗,洞察力過人,
故而願意率先投注大量個別利益,以吸引人們加入利益。以是觀之,企業家才是促使
利益團體形成之關鍵。
本研究之目的即以苗栗客運工會,民國七十七年八月間「集體罷駛行動」為案例,來
剖析促使彼等事件形成之關鍵,究係共同利益、個別利益抑或企業家。所援引之理論
及研究指標大致以DAVID B. TRUMAN 的THE GOVERNMENTAL PROCESS(1958),M.
OLSON 的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1974)與THE RISE AND DECLINE O
F NATIONS(1982) ,以及ROBERT H.SALISBURY的AN EXCHANGE THEORY OF INTE
REST GROUP(1969)與INTEREST GROUP(1975)等文獻為主。並首先以問卷
調查與統計方法,針對由各家理論所歸結出之共同利益、物質性利益、一致性利益、
表示性利益、騷動、互動行為與企業家等因素,逐一進行皮爾遜相關驗證,並輔之以
對數線性模型與複迴歸模型,以期假此探求影響該案例形成之關鍵因素。復以呈現正
相關之一致性利益、表示性利益與企業家等因素為標的,進行訪談。發現企業家結合
工會外部資源,間接提供一致性與表示性等個別利益予工會會員,係苗栗客運工會「
集體罷駛行動」得以形成之關鍵。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5530
Creators翟永立, ZHAI, YONG-L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