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通往客觀世界構成的移情之路-以胡塞爾現象學中內在與超越的視野來看 /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Objective World Via Empathy: In the View of the Conceptions of Immanence and Transcendence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本文試圖討論的問題乃是在胡塞爾現象學中,「客觀世界」是如何構成的。其問題意識乃是來自於其自身現象學方法的操作後果。在其著作《笛卡爾式的沈思》中,表明了其現象學被批評為「獨我論」的可能,故進而在此《沈思》的第五章中,透過一系列在其現象學中對「他人」的討論,試圖突破自身陷入獨我論框架。其進行的方式主要有兩個步驟:「特殊的主題性懸擱」以及「移情」。而具有「客觀性」的世界便是在「移情」的諸階序上漸次構成的「主體際」世界。而在此諸步驟的討論中,我關注的是「現象學式的獨我自我」到「他人構成」的「初步」關係如何可能。
而對此步驟的可能性討論及解讀,在本文中以舒茲 (A. Schutz)、呂格爾 (P. Ricoeur) 以及李南麟 (Lee Nam-In) 的三篇文獻做為主要對談者。通過舒茲的強力批判、呂格爾往肉身存有的解讀方式,以及李南麟以靜態、發生現象學的途徑試圖解釋胡塞爾被批判的困境,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胡塞爾通過上述兩個步驟所進行的客觀世界構成可能,是無法成功的,但一般稱為「意識哲學」的胡塞爾現象學,其哲學意圖、深度及可能的發展,即已有後續哲學家往「世俗 (mundane)」、「存有論」發展的走向,進而給予我們不管在對胡塞爾自身或後來的哲學發展有更深刻的理解。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3154015
Creators吳晉緯, Wu, Jing We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