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 A study of death stories in San-Yan金明求, kim,Myung-G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實中的人往往囿於當下的生活過程,僅僅關注眼前的人生,而忽略了人生的另一面,就是死亡。每一種死亡方式或死亡類型,以及每一類對於這種死亡方式、類型的體驗與思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們對於生命、存在的考慮與反思。其實在小說虛構的情節,在人們生命與死亡故事為基礎下,常常產生活著與死亡的掙扎、衝突並透射在永恆的生命理想故事上,但以正面活著的角度來探究人生的本質、意義,可能會變得非常複雜、模糊,而且掌握得不大明確,反而從人生本質的反面就是死亡的角度來觀察,以生者在世為主的觀念上所忽略或放棄的值得思索的部份,或許會有啟發的可能性。觀察《三言》每一篇中的人物的時候,看起來似乎只是在一寸紙面上活躍,其實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上生動地活著。在生命故事中,可以說集中在生與死的關照,所以每一篇無不是對生死的焦慮、掙扎、表現出不斷的衝突,而且他們處理死亡的方式、態度著墨得非常濃厚。小說人物在作品中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死亡態度來對死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呈現,進而探索總體的死亡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三言》人物在面對死亡時候的心理變化、死亡的預備、對死亡的思考、超越對死亡困惑等,了解人生的本源,有很大的啟發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小說,更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死亡難以言喻的複雜心理,而提供對人生意義進行深沈的思考機會。《三言》作品的死亡主題,突破以偏重生命為主的有限局面,對深入地了解「人」,應有些幫助。
本論文各章的分類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作品中表現「重義」死亡觀的不同面貌,如堅持行俠仗義、重視忠烈孝義、呈現結交之義的高尚精神等,雖然在重義的實踐上理想、信念態度不同,但共同觀點是在實現自己理念的時候,或面臨自己義與不義衝突的時候,就誠懇選擇重義的信念。他們將所有生命意志放在「重義」上,來呈現行義的高尚性。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愛與死」強烈精神意志透過人物獨特實現愛情的方式,表現出追求愛情的強烈生命意志。雖然肉體生命不存在、含著冤恨而死、生離死別後盼望重會而堅決守節,但為了心之所愛犧牲自己,在其精神上仍是感到心滿意足的。他們對死亡的態度非常果決,倘若追求不到想望中的愛情,便毫無後悔而實踐死亡。相對而言,一旦愛情出現變化,其所受到的衝擊更不可輕忽,生而無愛太痛苦,所以不得已選擇死亡之路。「愛與死」的主題思想中對於愛情幸福強烈追求的意志更是不容忽略的一環。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超越死亡」方式來試圖「覺悟」可以分成為「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與「佛門坐化」佛教思惟的呈現。人物達到悟境之前,經過道教、佛教的磨練過程前後的自我全然不同,其人生觀、精神價值都改變了。現實上追求功名富貴之心、生死存亡之事,全轉化為「無常」、「空虛」。精神覺悟之前而歸於道仙、佛門,或通過道教、佛教式考驗而得到覺悟過程來看,都有充分地呈現出以精神覺悟來超越生死,而邁向解脫境界。雖然人物「逍遙自在」、「因果輪迴」的悟境方式不同,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突破堅固的現實生死束縛,而實現超越境界的理想世界。
第五章 結論
以《三言》的死亡主題來著手深入地靠近人生的死亡涵意,我們常常迴避而不敢接近的生命的另外一部份會了解得更多,這就是我們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值得切入的面向。《三言》人物的死亡意識並非一味地走向「悲劇性」,反而以獨特的死亡方式來超越生與死的焦慮、解脫死亡畏懼,最後邁向生命理想的國度。雖然每一個人物面對死亡的態度、思考、具體行為不同,但是他們對死亡的思索、困惑、哀傷,比生命的思考更深入、更豐富,所以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內。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重點在於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如語言文字的溯源、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如喪葬禮俗、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佛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演變過程、宋明理學的死亡觀等。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8
第三節 《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13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 17
第一節 行俠仗義‥‥‥‥‥‥‥‥‥‥‥‥‥‥‥‥‥‥ 18
一、 堅持俠義不動情愛‥‥‥‥‥‥‥‥‥‥‥‥‥ 21
二、 以孝道為基礎呈現俠義精神‥‥‥‥‥‥‥‥‥ 25
三、 平不平的義士精神‥‥‥‥‥‥‥‥‥‥‥‥‥ 28
四、 「受恩必報」的價值實現‥‥‥‥‥‥‥‥‥‥ 32
第二節 忠烈孝義 ‥‥‥‥‥‥‥‥‥‥‥‥‥‥‥‥‥ 34
一、 襯托忠義精神之「私」的面貌‥‥‥‥‥‥‥‥ 38
二、 以孝道來發揚重義精神‥‥‥‥‥‥‥‥‥‥‥ 43
第三節 結交之義 ‥‥‥‥‥‥‥‥‥‥‥‥‥‥‥‥‥ 48
一、 併糧之交與雞黍之約‥‥‥‥‥‥‥‥‥‥‥‥ 49
二、 知音之交以實現「彈心」、「聽心」之境 ‥‥ 54
三、 結心以同生死 ‥‥‥‥‥‥‥‥‥‥‥‥‥‥‥ 59
第四節 結 語‥‥‥‥‥‥‥‥‥‥‥‥‥‥‥‥‥‥‥ 64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 67
第一節 死而求愛 ‥‥‥‥‥‥‥‥‥‥‥‥‥‥‥‥‥ 70
一、 倫理阻隔與愛情期望的落差‥‥‥‥‥‥‥‥‥ 72
二、 「同歸於盡」而消除愛冤之衝突‥‥‥‥‥‥‥ 75
三、 解放愛情的執著 ‥‥‥‥‥‥‥‥‥‥‥‥‥‥ 78
四、 團圓夢境 ‥‥‥‥‥‥‥‥‥‥‥‥‥‥‥‥‥ 79
第二節 非愛冤死‥‥‥‥‥‥‥‥‥‥‥‥‥‥‥‥‥ 84
一、 愛情與長恨的不同呈現 ‥‥‥‥‥‥‥‥‥‥ 85
二、 再生與死亡的「同歸內涵」 ‥‥‥‥‥‥‥‥ 88
三、 不容真情的「怒恨」抗訴 ‥‥‥‥‥‥‥‥‥ 92
第三節 生死恩情 ‥‥‥‥‥‥‥‥‥‥‥‥‥‥‥‥‥ 96
一、 生前之情,死後之戀‥‥‥‥‥‥‥‥‥‥‥‥ 98
二、 悲哀心死,弔喪傷感‥‥‥‥‥‥‥‥‥‥‥‥ 101
三、 「同生共死」信念以實現愛情圓滿 ‥‥‥‥‥ 104
四、 「為愛情而守節」的精神昇華 ‥‥‥‥‥‥‥‥ 109
第四節 生離死別 ‥‥‥‥‥‥‥‥‥‥‥‥‥‥‥‥‥ 114
一、 生離與會合的愛情曲線‥‥‥‥‥‥‥‥‥‥‥ 116
二、 相思難忘,盼望重會 ‥‥‥‥‥‥‥‥‥‥‥‥ 119
三、 分離的悲傷 ‥‥‥‥‥‥‥‥‥‥‥‥‥‥‥‥ 124
第五節 結 語 ‥‥‥‥‥‥‥‥‥‥‥‥‥‥‥‥‥‥ 127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 131
第一節 鬼域幻境後的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 132
一、 看破「鬼趣」、「變魚」後的精神開悟‥‥‥‥ 138
二、 經過現實歷程後的人生省察‥‥‥‥‥‥‥‥‥ 147
三、 成仙考驗而邁向永生‥‥‥‥‥‥‥‥‥‥‥‥ 155
四、 逍遙遊的精神超越‥‥‥‥‥‥‥‥‥‥‥‥‥ 165
第二節 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佛教思惟的呈現 ‥‥‥ 174
一、 覺悟色空而修行坐化‥‥‥‥‥‥‥‥‥‥‥‥ 180
二、 解脫三世輪迴業報以成就涅槃‥‥‥‥‥‥‥‥ 186
三、 周遊地獄後體會「天地無私」‥‥‥‥‥‥‥‥ 194
第三節 結 語 ‥‥‥‥‥‥‥‥‥‥‥‥‥‥‥‥‥‥ 202
第五章 結 論‥‥‥‥‥‥‥‥‥‥‥‥‥‥‥‥ 207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 219
第一節 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 ‥‥‥‥‥‥‥ 219
一、 語言文字的溯源 ‥‥‥‥‥‥‥‥‥‥‥‥‥‥ 219
二、 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喪葬禮俗的死亡思考 ‥‥‥ 227
第二節 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 ‥‥‥‥‥‥‥‥‥‥ 231
一、 孔子的死亡觀 ‥‥‥‥‥‥‥‥‥‥‥‥‥‥‥ 232
二、 老子的死亡觀 ‥‥‥‥‥‥‥‥‥‥‥‥‥‥‥ 241
三、 莊子的死亡觀 ‥‥‥‥‥‥‥‥‥‥‥‥‥‥‥ 245
四、 其他先秦諸子的死亡觀‥‥‥‥‥‥‥‥‥‥‥ 247
第三節 佛教的死亡觀 ‥‥‥‥‥‥‥‥‥‥‥‥‥‥‥ 252
一、 佛教死亡觀的變遷——以佛教經典為中心 ‥‥‥‥‥ 253
二、 輪迴報應的思想起點 ‥‥‥‥‥‥‥‥‥‥‥ 255
三、 關注西方極樂淨土 ‥‥‥‥‥‥‥‥‥‥‥‥ 262
四、 嚮往生死涅槃之境界 ‥‥‥‥‥‥‥‥‥‥‥ 264
第四節 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流衍 ‥‥‥‥‥‥‥‥‥‥‥ 266
一、 道教的變遷 ‥‥‥‥‥‥‥‥‥‥‥‥‥‥‥‥ 268
二、 尋求現世快樂之理想 ‥‥‥‥‥‥‥‥‥‥‥ 269
第五節 宋明理學的死亡觀 ‥‥‥‥‥‥‥‥‥‥‥‥‥ 275
第六節 結 語 ‥‥‥‥‥‥‥‥‥‥‥‥‥‥‥‥‥‥‥ 278
參考書目 ‥‥‥‥‥‥‥‥‥‥‥‥‥‥‥‥‥‥‥ 281
|
2 |
朝聖與進香-以基督宗教的耶路撒冷朝聖與台灣民間宗教大甲媽祖進香為例黃建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筆者為旅遊界從業人員,基於工作上之方便與需要,常領團至地中海、印度等地,團員成員中有以朝聖地為目的,也有以朝聖地與名勝古蹟比重各半。有的團體有神職人員帶領,有的團體無神職人員帶領,由信仰者自動自發,信仰者對信仰的虔誠度也各有不同。
筆者以田野的參訪做紀錄,本文的分析以人類學的角度作詮釋外,著重於朝聖者與進香客,宗教經驗的闡釋,以宗教經驗中個人層面的信仰為核心要素。
第二章為筆者的耶路撒冷朝聖參訪紀錄外,並□合口訪基督宗教信徒在朝聖後的啟發,與伊斯蘭教中穆斯林,朝覲者的感言。
第三章討論聖地與神聖空間構成的要件,基督宗教與台灣民間宗教對聖地認定的異同。分靈、分香的理念與聖地再造的關係,聖地在地轉化的情形。
第四章討論朝聖者與進香客,兩者所代表的人觀意義與文化意涵中的異同,人—神關係,神—神關係等,與在信仰層面的剖析。
第五章討論朝聖者與進香客宗教經驗之闡釋,宗教經驗的不可重複性,不可預期性。宗教經驗者與神聖者的關係。個人經驗與神話歷史的辨證關係,集體記憶創造與歷史條件的辨證關係。
第六章,宗教經驗的神聖顯示是超越時空的,神聖顯示本身存在被詮釋的機制,宗教經驗者只能就身體時間的歷史情境作表達,而不是受到歷史的制約。朝聖者與進香客,在人神關係交融後讓神的本質存在於人的內心,心與靈的合一。
|
3 |
カントの論理学体系とその哲学的帰結五十嵐, 涼介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1483号 / 文博第788号 / 新制||文||670(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出口 康夫, 教授 福谷 茂, 准教授 大塚 淳, 特定准教授 大西 琢朗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4 |
此在的時間性與存有的超越界域──對《存有與時間》的一個探究陳昀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作為對《存有與時間》的一個探究,其研究焦點主要是針對《存有與時間》第一部的寫作計畫──藉由時間性詮釋此在,解說時間之為存有問題的超越界域──探究為何任何一種存有理解皆必須以時間為其可能界域?我首先闡釋了存有理解的可能性條件──此在的時間性,而其所綻出的超越界域,乃是存有的時間狀態,此在理解投設存有之所在。不過,在海德格的前期思路中,尚未超出界域思維,徹底達致存有自身,對於這部分我將從後期思維加以補充說明。
|
5 |
詮釋與反思--現象學作為方法論在海德格與胡塞爾間之差異 / Hermeneutic and Reflection張國賢, Chang, Kuo-Hsi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目的在探討作為方法論的現象學,在胡塞爾與海德格之間如何產生轉變.討論的主軸在於時間性,討論的起點則從意向性開始.第一章導論部份在提出胡塞爾與海德格現象學態度的不同,首先就表現在對意向性的看法上.本章論證了意向性作為問題討論之起點的必要性,以及意向性引發之種種問題.第二章則深入探討胡塞爾之意向性是否為最基本的結構,並論證海德格提出意向性之存有的必要性.第三章探討海德格所論之意向性之存有與超越性之關係,並說明超越性的時間意義.第四章論述了胡塞爾與海德格兩人對時間性的不同看法.第五章以時間性看法之差異,導致兩人哲學的分歧,並以<意義>和<主體性>兩個主題來檢視此一問題.
|
6 |
多產品產業規模經濟與多樣化經濟之探討─以台灣旅行業為例 /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in the Travel Agencies Industry in Taiwan翁志強, Weng, Chih 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設定一 Translog 多產品成本函數模型,以估計台灣旅行業之規模
經濟 (Economies of Scale) 及多樣化經濟 (Economies of Scope)程度
。在 Translog 多產品成本函數模型中,係以廠商所經營之四項業務,包
括來華觀光、出國旅遊、國民旅遊及代辦業務等,當作四種不同的產品,
而要素投入則為勞動與資本租賃。實證結果顯示,台灣旅行業普遍存在規
模經濟的現象。此結果可能導致:第一,所謂``靠行''的形成;第二,規
模較小的廠商可能根據本身的競爭優勢與經營特色而採取市場區隔化策略
,以服務某特定之顧客群;第三,現有旅行業廠商之間的合併,或是來自
產業外的廠商藉購併進入旅行業市場,以從事多角化經營。另外,就產品
生產效率而言,我們以多樣化經濟存在與否認為,來華觀光與出國觀光之
間、來華觀光與國民旅遊之間,以及出國觀光與國民旅遊之間,因其業務
關聯性不大,而無法發揮資源共用共享的效果,因此不適合聯合生產。而
出國觀光與代辦業務之間,因業務關聯性大,因此若能聯合生產,則必然
能夠產生綜效。至於來華觀光與代辦業務之間,以及國民旅遊與代辦業務
之間,雖無明顯之證據顯示其具有聯合生產之優勢,但若存在閒置產能,
或是因某種業務之專業性不高,致使人力資源之轉換成本不大時,亦不排
除聯合生產之可能。
|
7 |
カントの批判哲学における構想力の研究永守, 伸年 25 May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9161号 / 文博第684号 / 新制||文||620(附属図書館) / 32153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水谷 雅彦, 教授 福谷 茂, 准教授 児玉 聡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8 |
西田幾多郎の超越論主義とフッサールの超越論的現象学満原, 健 25 March 202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591号 / 論文博第671号 / 新制||文||74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京都大学大学院思想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上原 麻有子, 教授 杉村 靖彦, 准教授 伊原木 大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
9 |
布希時期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 / The Anlysi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During the Bush Era郭漢丞, Kuo, Han-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as at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world order: from cold war toward post-cold war era. During this period, many significant international events happened, which caused the structural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policti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aimed at analysising the foreign policy desision making from 1989 to 1992. Through the building of decision making model, the author try to argure that the policy making pattern and process in this period has its features, and these factors influence the shape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builded up the decision making model of Bush era. In order to test the model, the author put 8 cases to test the model. These cases are: the reunification of Germany; Beyond Containment; Tainanman Square case; the invasion of Panama; Gulf crisis; New World Order; the
collapse of USSR; and Yogoslavia case.At the end, the author
conclude that the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is highly
concentric, and personal factors influence much on the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The rule " Presidential dominant" still exist. Due to President Bush's foreign policy experience, the decision making was mainly made in the white house.
|
10 |
金控銀行與獨立銀行之共同邊界效率分析張劉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控銀行和獨立銀行在傳統在做績效評估時,可能都只考慮相同的技術水準,如此可能無法正確來衡量不同群體的的差異,而忽略其潛在的效率改善指標。因此,本文將先採用隨機邊界模型(SFA),估出兩體系的隨機邊界模型,接著,再運用Rao (2006)所提出的共同邊界模型(metafrontier),來進行兩個體系的銀行效率評估。
本研究運用了民國91年到民國97年期間,13家金控銀行與24家獨立銀行的資料為樣本,去分析此兩個群體的效率比較,可得以下結論:
1.在金控銀行與獨立銀行的個別隨機邊界中,兩個群體在於技術效率的表現上差異不大。
2.金控銀行的技術效率變動有越來越小的趨勢;而獨立銀行術效率沒有明顯的縮小的趨勢。
3.獨立銀行的技術缺口比TGR有顯著的大於金控銀行的TGR。
4.在共同邊界的技術效率中,獨立銀行的技術效率顯著的大於金控銀行 / Most of traditional bank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alyses assume both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and independent banks share the same level of technology, thus it may not able to identify the managerial efficiency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groups correctly . In this research, a SFA model (Battese and Coelli, 1995) is used first to estimate the technologies and inefficiency factors for both systems. Then a deterministic linear programming metafrontier (Rao, 2006) is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technology gap ratio between two bank systems.
We collect data of 13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and 24 independentbanks from 2001~2008. After analyzing two systems and making comparis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wo bank systems have a minor difference in SFA.
2.The variance on technical efficiency becomes smaller with time in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but not in independent banks.
3.Independentbanks’ TGR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financial holding banks’.
4.In metafrontier,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independent banks i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financial holding Bbnks.
|
Page generated in 0.02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