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論銀行合併的迷思及工會的因應策略

近幾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發展,加上組織大型化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企業併購活動日益繁多,至今未曾稍歇,而且併購金額迭創新高,銀行業(banking industry)亦不例外。
台灣在民主進步黨贏得政權之後,開始以「金融改革」名義,致力在政策與立法上,鼓勵、強制或主導金融機構的合併,希望能夠試圖減緩開放新銀行之後所帶來的金融機構家數過多(over-banking)、逾放比例及金額持續攀升惡化等負面衝擊。這種視合併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及作法,本文質疑不僅成效有限,而且是倒果為因的政策思維。
再者,當國內的銀行合併如火如荼地展開,業者將以提升合併效益、削減成本等理由,持續進行解僱裁員;或者藉由調整組織架構的名義,整併部門、職務,逼迫員工自動離職。銀行業勞工將是合併之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必須面對可能失業的困境;即使是留任的員工,也要面對勞動條件變更、企業文化及管理制度磨合適應等問題,短期處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觀諸目前國內銀行合併的情形,顯然連第一階段的評估作業都是草率行事(或者工會所批評的「黑箱作業」),而且處處可見政府政策主導的痕跡及爭議。
因此,本論文試圖探討下列三個層次的問題:
(一)從台灣的銀行合併現況出發,分析政府當初為何不從社會整體利益考量,竟任由政商關係深厚的資本家輕易取得開設銀行的執照,如今不僅造成問題銀行弊端叢生,也可能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的社會危機。令人懷疑的是,現在透過這波銀行合併的「整頓」,當真能夠有效解決目前銀行業的經營困境?
(二)此外,台灣經濟面臨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的威脅,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跨國資本及本國銀行之間的銀行併購,將會為台灣的金融市場帶來什麼樣的面貌?是真能解決銀行競爭力不足的問題?還是不可避免製造大量勞工失業等社會問題?
(三)最後,工會作為勞工行使集體爭議的後盾,如何在這波金融合併風潮提出有效因應對策?而這些策略是只著重員工權益保障的爭取,或者能夠提出具有社會責任的行動主張?這是以工會作為行動者所欲觀照處理的重要面向。
這篇論文的寫作架構,除了第一章的問題探討說明,第二章主要是分析銀行合併的原因及邏輯,本論文質疑這些主流說法,在實務上並非真能如其所願,甚至合併可能出現負面效果,並且針對台灣現階段的銀行合併現象,質疑其政策理由失真,從而提出銀行為何合併的「非官方說法」。接著,於第三章詳細分析數件國內銀行合併的案例,指出解決「問題銀行」才是這波銀行合併風潮的主因,原因是新、舊政府將合併當成解決問題的政策工具,並透過政策主導及立法配合的作法,欲迫使問題金融機構退出經營行列;為此,政府要求官股銀行配合合併政策,並且動用金融重建基金等社會資源挹注,但是執行成效及手段有待商榷。第四、五章則著重探討國內、外的工會如何挑戰銀行併購風潮,以及工會試圖提出哪些因應策略?並且列舉三個國內的案例論述其所造成的影響為何?另外,以南韓金融業工會(KFIU)為例,作為工會因應策略的對照參考。重要的是,本論文建議工會除了持續關注合併議題以確保會員工作權益,工會也應試圖結合社區居民及一般消費者、小股東,對於合併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能夠結盟站在同一陣線共同發聲,挑戰資本家言必稱「為社會整體利益著想」的偽善。第六章則是結論。
關鍵字:銀行合併、併購、工會、銀行員、資遣、裁員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91NCCU1842012
Creators韓仕賢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