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銀行合併之研究-以個案銀行為例

李俊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際金融環境朝自由化、國際化方面發展,為求企業生存之道,歐美等 先進國家經常發生之購併情形,也陸續在我國金融環境中展開。我國在1990 年代初期,開放新銀行設立,先後核准16家設立,連同之前已設立經營之銀行, 每年開設多家分行,隨著分支機構增加,我國銀行競爭情形,日趨激烈。各銀 行為爭取業務,在授信客戶選擇方面,標準降低,利差縮小,加上景氣衰退影 響,部分銀行或基層金融機構發生虧損情形,無法繼續經營。政府為加速解決 問題金融機構,除由指定銀行合併問題金融機構外,在合併措施方面,訂定多 項法令規定,鼓勵金融機構自發性合併,藉以提升我國銀行競爭力。 本研究旨在研究我國銀行合併情形,並以個案銀行為例,研究個案銀行如 何進行合併規畫,以及在合併過程中所發生問題。被合併銀行因經營發生虧損, 員工為保障工作權及自身權益,組成工會,並曾發生抗爭情形。本研究對個案 銀行進行探討,發現個案銀行以關懷人性為出發點,重視工會意見,並以優於 標售條件,聘用留任員工,讓員工感受誠意,在和諧情形下,順利化解工會問 題。 個案銀行係由內部自行組成整合工作小組,進行合併工作。整個合併作業 時間約在三個月左右,過程雖然艱鉅,但能在指定時間完成合併事宜,惟仍有 多項整合事項持續進行中。在合併後,各項業務呈現穩定成長情形,市場占有 率隨之提高。整體而言,個案銀行合併過程尚屬順利。本研究最後並提出結論, 並對銀行業者、政府機關與後續研究者作出建議。
2

台灣銀行業合併與對企業融資影響之探索性研究

董伯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消極方面為解決台灣銀行家數太多導致的惡性競爭,逾期放款比率偏高,銀行資產品質惡化問題,避免衍生金融危機;積極方面則為適應直接金融取代間接金融,金融機構走向全球化、自由化、電子化、大型化的發展趨勢,改善銀行經營體質,提高其全球競爭力,因此不論政府部門或銀行本身這幾年皆積極進行銀行合併或尋求合併整合機會,甚至發展成異業結合的金融控股公司熱潮。這股銀行合併或金控風潮預期未來十數年將持續發燒,不久國內金融環境將迥異於現在的風貌,其所帶來的影響將十分深遠鉅大。 銀行家數因合併而大幅減少之後,金融競爭環境亦將因此發生較大的改變。銀行與借貸客戶雙方優劣勢條件將產生地位互易的問題,且銀行合併後其經營策略不可避免地將發生明顯的改變,尤其是授信政策是否會產生普遍緊縮的現象,因而影響到企業尤其是傳統產業、中小企業的融籌資行為,則是個值得擔心的問題。 本論文先探討國內銀行合併風潮成因、現況及未來發展,銀行授信有關的問題,再則藉由深入訪談銀行高階經營主管方式,探討銀行因不斷併購,家數大幅減少後最終是否會形成寡頭壟斷的金融環境與銀行經營策略的大幅改變,其對於企業籌資行為將產生何種影響;以及面臨這種金融環境的改變,企業該如何因應,提供一些建議。訪談結果得出如下結論: 一、為改善現時台灣銀行家數過多產生的過度競爭、銀行經營困難的問題,未來銀行業勢必進行整合合併。銀行家數將因此減少,銀行的競爭會回歸到比較合理的狀態,對於台灣金融環境的健全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銀行合併目的,除消極解決銀行過度競爭的困境外,更積極的目的在於擴大銀行規模、產生規模經濟,提高資本效益、降低營運成本以提高銀行的競爭力;異業結合的金融控股公司更可發揮交叉銷售的效益,產生範疇經濟。 三、銀行合併後的金融競爭環境會驅使銀行營運策略加速轉變,過去以企業金融為核心業務的經營策略將會調整,個人金融及無風險的代理業務比重會提高,企業金融尤其是企業授信占銀行資產的比重會降低,對於授信客戶的篩選會趨於嚴格,產生授信緊縮的現象,對於企業籌資活動造成不利的影響。 四、銀行合併前原有各銀行對單一客戶的授信額度將可能在合併後減少,形成對企業的授信緊縮,尤其是往來銀行家數眾多、財務狀況不佳的中、大型企業受到的衝擊會更大。 五、銀行合併後資產規模變大,資源可供運用的選擇更多,居於效益與風險的考慮,營運策略將發生大幅改變。對於財務可信度、透明度不佳,風險權數較大的中小企業授信,態度將傾向更消極,可能使中小企業籌資更為困難。 六、對於財務健全的大型企業或上市公司,因為其本身的條件較佳,銀行合併產生的授信緊縮問題較不嚴重。 七、銀行合併風潮下,將產生企業往來銀行集中化的趨勢,企業與銀行的關係會變得更為密切。企業如何提供銀行充分的資訊,取得銀行的瞭解與支持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面對銀行合併之後的金融緊縮環境,對於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如何因應籌資環境之改變與金融管理當局如何協助中小企業籌資皆形成不小挑戰。本論文綜合銀行人員看法與個人從事財務管理多年體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中小企業應善用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之保證,自銀行取得融資。此外並應盡量提高財務及營運的可信度與透明度,並與銀行維持順暢無礙的溝通,以爭取銀行的信任與支持。 二、對於往來銀行家數眾多、財務狀況較差的中、大型企業,首要之務是積極進行企業瘦身,降低負債規模,以為勢將面臨的銀行授信緊縮早作準備。 三、為因應企業往來銀行集中化趨勢,企業必須與少數銀行發展成更緊密的依存關係與全方位的交易往來,並讓自身的經營狀況與財務狀況透明化,以降低主要往來銀行的風險,降低資訊不對稱衍生出的道德風險與代理問題,增強銀行授信的信心。 四、對於金融管理當局而言,協助各種型態的企業資金籌措的方法為:強化資本市場發展或降低股票上市的條件與成本,建立高收益債券市場,放寬發債條件的限制,讓即使信用評級不是很高的企業,仍然有機會以較高利率代價自資本市場取得所需資金。 五、強化公司治理可以強化企業主或經理人對股東及債權人的責任心與還款誠意,有助於增強銀行的授信態度的積極性。
3

台灣銀行業合併之個案研究--以台新銀行合併大安銀行為例

杜淑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國際金融市場全面朝向自由化、國際化之發展聲浪中,因應經濟情勢與金融環境之快速轉變,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及歐洲地區之金融機構合併風氣均十分盛行。而台灣地區在90年代初期開放設立新銀行後,經過十餘年來之激烈價格競爭,金融機構之存放款利差及總體獲利能力不斷下滑,市場結構更暴露出過度競爭下的劣質經營現象,導致銀行產業面臨嚴峻的考驗。 我國政府為因應金融多元化之發展需求、強化金融產業規模、提升金融機構經營效能,同時為鼓勵金融機構合併,提供良好法律環境,於2000、2001年間陸續通過銀行法修正案、金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企業併購法及相關配套之法令修正案等,為金融業跨業經營及組織再造等需求建立一個有利的環境。 台灣過去出現的金融機構合併案例,大多為政府為貽平當時基層金融機構出現問題後可能引發的金融危機,而出面以「政策指導」手段援引其他合適金融機構接手之「概括承受」行為。至於純粹由金融機構本身自發性為擴張事業版圖或提升經營績效而出現的合併案例,則是近幾年的事。 本研究以台新銀行與大安銀行之合併案為研究個案,並著重於其合併後之整合過程所衍生的各項問題及其解決方法。主要係因該個案為台灣銀行間良質合併之首例,且其整合工作已全數完成,可藉由事後之記錄作深入分析,作為日後其他銀行合併整合時之參考,以事前防範,並避免不必要之問題產生,俾利於整合工作之加速進行。 本研究詳細說明二家個案銀行之發展背景、合併整合過程、整合作業之規劃特色、預期之合併綜效及整合過程所面臨之重大問題等。二家銀行合併後以台新銀行為存續銀行,大安銀行為消滅銀行,本研究發現本個案二家銀行在整合過程會所面臨之重大問題為企業文化及人力資源整合困難、拒絕留用員工抗議衍生之重大勞資爭議、資訊系統整合不易及客戶資料轉換之複雜、合併初期業務流失危機、忽略客戶權益之保障等方面。所幸在高階主管不斷信心喊話,及時化解各項問題後,以一年左右之時間,即完成所有資訊系統轉換及客戶資料轉籍等作業,達到真正以「一家銀行」之模式服務其全省客戶。 合併後之台新銀行,2002年因合併而產生之總合綜效為新台幣11.6億元,除營收提升綜效未達目標外,成本節省綜效及資金成本降低綜效均已超越預算目標,台新銀行經由本次合併,已成功脫離新銀行族群,晉升為中型銀行之列。整體而言,本個案二家銀行合併之整合過程尚稱圓滿順利,相較於其他國際間之銀行合併案例,本個案之整合速度來得快速許多。
4

論銀行合併的迷思及工會的因應策略

韓仕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隨著國際經濟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發展,加上組織大型化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企業併購活動日益繁多,至今未曾稍歇,而且併購金額迭創新高,銀行業(banking industry)亦不例外。 台灣在民主進步黨贏得政權之後,開始以「金融改革」名義,致力在政策與立法上,鼓勵、強制或主導金融機構的合併,希望能夠試圖減緩開放新銀行之後所帶來的金融機構家數過多(over-banking)、逾放比例及金額持續攀升惡化等負面衝擊。這種視合併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及作法,本文質疑不僅成效有限,而且是倒果為因的政策思維。 再者,當國內的銀行合併如火如荼地展開,業者將以提升合併效益、削減成本等理由,持續進行解僱裁員;或者藉由調整組織架構的名義,整併部門、職務,逼迫員工自動離職。銀行業勞工將是合併之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必須面對可能失業的困境;即使是留任的員工,也要面對勞動條件變更、企業文化及管理制度磨合適應等問題,短期處於不穩定的工作狀態。 觀諸目前國內銀行合併的情形,顯然連第一階段的評估作業都是草率行事(或者工會所批評的「黑箱作業」),而且處處可見政府政策主導的痕跡及爭議。 因此,本論文試圖探討下列三個層次的問題: (一)從台灣的銀行合併現況出發,分析政府當初為何不從社會整體利益考量,竟任由政商關係深厚的資本家輕易取得開設銀行的執照,如今不僅造成問題銀行弊端叢生,也可能爆發本土型金融風暴的社會危機。令人懷疑的是,現在透過這波銀行合併的「整頓」,當真能夠有效解決目前銀行業的經營困境? (二)此外,台灣經濟面臨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的威脅,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跨國資本及本國銀行之間的銀行併購,將會為台灣的金融市場帶來什麼樣的面貌?是真能解決銀行競爭力不足的問題?還是不可避免製造大量勞工失業等社會問題? (三)最後,工會作為勞工行使集體爭議的後盾,如何在這波金融合併風潮提出有效因應對策?而這些策略是只著重員工權益保障的爭取,或者能夠提出具有社會責任的行動主張?這是以工會作為行動者所欲觀照處理的重要面向。 這篇論文的寫作架構,除了第一章的問題探討說明,第二章主要是分析銀行合併的原因及邏輯,本論文質疑這些主流說法,在實務上並非真能如其所願,甚至合併可能出現負面效果,並且針對台灣現階段的銀行合併現象,質疑其政策理由失真,從而提出銀行為何合併的「非官方說法」。接著,於第三章詳細分析數件國內銀行合併的案例,指出解決「問題銀行」才是這波銀行合併風潮的主因,原因是新、舊政府將合併當成解決問題的政策工具,並透過政策主導及立法配合的作法,欲迫使問題金融機構退出經營行列;為此,政府要求官股銀行配合合併政策,並且動用金融重建基金等社會資源挹注,但是執行成效及手段有待商榷。第四、五章則著重探討國內、外的工會如何挑戰銀行併購風潮,以及工會試圖提出哪些因應策略?並且列舉三個國內的案例論述其所造成的影響為何?另外,以南韓金融業工會(KFIU)為例,作為工會因應策略的對照參考。重要的是,本論文建議工會除了持續關注合併議題以確保會員工作權益,工會也應試圖結合社區居民及一般消費者、小股東,對於合併所引發的社會問題,能夠結盟站在同一陣線共同發聲,挑戰資本家言必稱「為社會整體利益著想」的偽善。第六章則是結論。 關鍵字:銀行合併、併購、工會、銀行員、資遣、裁員
5

外資銀行併購本國銀行勞動權益之研究

邱瀚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政府於民國89年公布金融機構合併法,民國90年開始陸續公佈了企業併購相關法令,民國91年企業併購法頒佈施行,再加上公司法修法完成,一般企業併購與金融機構合併相關法制成形。 合併與收購,是企業達成企業目標或進入不同的產品市場快速成長之最佳方法,不論在時間或成本之花費皆優於企業內部之成長。再加上「全球化」一詞之出現更使得企業併購如火如荼地展開。 在企業併購時,員工常常會因為企業成本或是營運的考量而遭遇到工作條件上的改變或是裁員的可能,在集體勞動權益中,企業與工會的互動以及團體協約的效力關係到員工的權益,工會在併購過程中的權利以及角色,團體協約在併購後效力的延續以及繼承,再者團體協約因併購而可能造成當事人一方消滅,而使效力消滅,若要訂立新協約,有何規定是本研究所要研究的重點。在個別勞工權益中,新舊雇主商定留用、工作權保障與年資結算問題更與員工息息相關,而員工對於併購過程中之感受以及實際所獲補償,亦是本研究所要研究之重點。 本次藉由渣打銀行與新竹商銀併購案、荷蘭銀行與台東中小企銀併購案、星展銀行與寶華銀行併購案以及匯豐銀行與中華商銀併購案從勞動三權之團結權、集體協商權與爭議權角度來探討,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文獻分析、個案分析和深度訪談以得出研究結論。 依據工會法第42條規定,工會因應企業的併購必須做合併或分立。我國在相關法令上並沒有給予協商權以及資訊權的,僅讓雇主與個別勞工單獨商訂留用。除此之外就只有在大量解僱規定雇主必需與工會協商。而實務上我國的銀行併購案也因此工會要爭取資訊權就相當困難,而協商也在雇主被動的狀況下進行。現行團體協約14條以及第27條規定必需由新雇主概括承受團體協約,但是在分割上卻完全沒有規定。在我國關於工會資訊權以及協商權是需要加強的部份,其內容可以不涉及營業機密,僅對於勞工可能受到的影響以及員工之後的安置方案進行資訊的提供以及協商,這方面可以參考歐盟以及歐洲國家的規定,給予相關的資訊權;而協商不必全盤接受工會的意見,而是勞資進行協商,取得雙方的共識。而勞基法11條、第20條以及企業併購法第17條,對於企業轉讓可合法解僱員工以及新舊雇主有權商議留用勞工的部份,應可參考歐盟以及歐洲國家的規定,應該讓勞工於企業轉讓時擺脫如商品一樣買賣的弱勢地位。
6

金融機構跨業合併與合併議價之實證研究

陳嘉桓, Chen, Chia-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首先針對國內金融機構跨業經營進行分析,其次以國內金融機構間的合併案為樣本,探討合併溢價之情形及影響合併溢價之因素。同時選取主併者及被併者的財務變數、市場變數及公司治理變數,來探討其對合併溢價之影響。   實證結果發現ROA高的主併者,愈會付出較高的溢價來進行收購;而ROA高的被併者,也會得到較高的溢價。另風險性高的主併者在進行購併時,所願意付出的合併溢價則較低。同時本文亦發現,對於業務相關性高的金融機構,主併者願意付出較高的價格來進行合併。   此外市場的環境,對於合併價格的決定亦有很大的影響,本文發現被併者的市場集中度與合併溢價成正向關係。而公司治理變數則顯示,被併者的董監事及經理人持股比率與合併溢價呈負向關係。至於不同型態之金融機構,合併溢價是否有顯著差異,實證結果則無此發現。
7

企業合併與股權結構的關係研究─以銀行業為例 / Research of Mergers & Acquisition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 Subject to Banking Industry

徐士博, Hsu, Shih P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的是公司的所有權結構對於合併關係的影響,衡量是否在雙方銀行持股結構差異較大時,雙方合併的綜效或風險會因此而增加。本研究的另一項重點,在於試圖對一些在股權結構上的傳統認知提出挑戰。我們往往認為政府持股比率越高時,企業整體的營運會趨於無效率化;而當法人或金融機構持股比率較高時,這些公司較能夠用公正的立場來監督董事會或是企業經營的成果;而家族持股比率部分,說法則正反不一。本部分研究與其他類似研究的最大不同點,是挑選了台灣近年蓬勃發展的銀行業,希望能在此高度受到管制的行業當中,找出證據證明或是反駁上述的刻板印象。 經過研究與分析之後我們發現,家族以及政府機關持股比率對銀行的發展存在不良影響,然而我們卻缺乏顯著證據證明金融機構持股比率將有利於銀行合併。最後,在本研究中代表部分文化差異的持股結構差異變數,對於銀行在合併前後的提列呆帳準備、稅前淨利以及營運成本有顯著的不良影響,符合本研究的基本假設。 / This paper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mergers & acquisitions, and to comprehend whether the “Ownership Distance” will affect the synergy or the risk during corporate mergers & acquisitions. Moreover, we study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raditionally, we are usually accepted the idea that government controlling companies will result in operating inefficiency, and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are more impartial auditors. First, our results in sample of Taiwan banking industry indicate that the family and government shareholders are harmful to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he resul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s is uncertain. Second, we find evidence that the “Ownership Distance” which roughly describes culture distance between merger companies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several income statement components such as “provisions”, “earning before tax”, and “overhead cost”. The result is cohered with our hypothesis.
8

台灣金融機構合併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 / Do Bank Consolidation Reduce Lending to Small Business?

郭建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小企業一直在臺灣的經濟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因為本身營運規模較小,多數無法承擔如同大型企業般的財務資訊揭露品質。銀行需透過財務報表以外的其他方式,來對中小企業信用狀況進行評估,「關係放款」便是其中一項。銀行可以藉由與中小企業長期的接觸,來瞭解中小企業的財務狀況。 但依據國外文獻顯示,銀行規模會對中小企業「關係放款」產生影響。銀行規模越大,因為資訊不對稱所產生的「代理問題」會越嚴重,將不利於中小企業關係放款的進行。面對近期的銀行合併風潮,遂有學者擔心中小企業融資會因此波銀行合併後,銀行規模變大,進而降低中小企業的放款。一國的金融環境,實會對其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尤其是中小企業,受限於融資管道有限,對金融機構的依賴,相較於大型企業為深。本文透過對國外文獻回顧並比對國內目前狀況,並利用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金融業務統計輯要」的各銀行中小企業放款資料,透過實證的方式, 發現銀行規模越大,的確會對中小企業融資產生負面的影響,但卻不能就此推論合併後銀行會降低中小企業的放款數量。蓋因銀行合併的影響有許多層面,規模擴大只是其中之一。合併之後會更容易形成寡佔的市場狀況,反而更有利於銀行進行關係放款。 然而由於本國銀行家數相對國外少了許多,各家銀行稍有差異,對實證結果影響頗大。尤其是傳統所謂的官股銀行與中小企業銀行,其帶有政策性色彩的放款方式與官股銀行的規模相對較大。在過去,在中小企業放款上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將來官股銀行民營化與中小企業銀行改制為商業銀行的影響下,相較於銀行合併或許更需值得我們長期注意與觀察。
9

銀行合併對中基層員工之影響

李郁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90年代開放成立新銀行後,台灣的銀行業進入戰國時代,競爭態勢日趨嚴重,各銀行績效每下愈況;為解決問題銀行經營虧損、人謀不臧等弊端,以避免可能發生的本土金融危機,政府於2000年通過「金融機構合併法」,銀行同業間的合併案自始方興未艾,且發生頻率快速增加,期能透過合併以提升營收,改善績效及體質。 但整併所耗費的時間卻有長有短,成效也有高有低,其中員工的整合是個關鍵;當合併的事實發生後,銀行留不留得住既有的人才,中基層員工對於合併所產生的不確定性與不安全感又如何反應,都會影響到合併後的最終績效,而這就需探究員工的需求面,以及其他足以影響員工的組織內部環境因素。 本研究於深度訪談經歷過整個銀行合併過程的中基層員工後,將他們對身處於銀行合併過程中之感受及建議,從行員角度出發,探討銀行合併時主併銀行的管理政策,如何影響行員個人感受、去留、行為及士氣等,以及如何影響員工個人績效,分別就以下幾個議題進行分析:財務性報酬之調整、薪資與壓力、系統轉換之調適、能力與權力、優退方案與投機行為、組織文化之融合、內部氣氛與工作效率、合併溝通與信任、職等制度之整合、聘任及升遷制度改革、員工訓練及活動之增加、以及職涯發展之吸引。 同時,員工也需努力為達成個人績效目標、部門目標以及銀行整體目標而努力付出,以優異的表現證明自己是真正的人才,創造出有被銀行利用的價值;當銀行面臨合併時,會努力挽留的員工,正是這種具有高貢獻度的員工。

Page generated in 0.04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