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以台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 / Burnout research in journalism

有關「工作倦怠」的研究,最早在1974年由紐約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在過去文獻中所述及之工作倦怠現象,大部分屬於心理學研究領域,探討了倦怠的意義、性質、成因、症狀與影響結果,藉由分析工作倦怠的形成過程及造成因素,進而提出預防及克服倦怠的處理方法。
早期工作倦怠的研究對象多半針對「助人工作」領域,如諮商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隨後始加入其它專業領域,如教師、圃書館員及其它經常接觸他人的不同職業,有關工作倦怠的情形也開始廣泛受到研究人員關注(Chou, 1991; Maslach, 1982b; Pines, 1993),如perlman & Hartman(1982)就認為工作倦怠現象其實普遍存在各種職業領域。因此,本研究關心的問題是:新聞從業人員是否如同其它職業領域亦面臨工作倦怠的困擾。
Endres(1988)與Cook & Banks(1993)初步證實新聞從業人員的確面臨工作倦怠。為瞭解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現況,本研究採取Maslach的看法,從情緒耗盡、缺乏人性、個人成就感低落三個面向探討,並定義工作倦怠為「新聞工作者個人在與環境互動及因應過程中,未能有效處理工作壓力,因過度負荷而顯現出情緒耗竭、缺乏人性、低個人成就感的心理狀態」。
Cook & BankS進一步研究影響報社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相關因素,檢驗報社大小、工作類型、年齡、性別、收入、工作年資、教育程度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不過,此項研究僅由人口背景變項探索工作倦怠,顯然無法完全彰顯新聞工作本身特性和新聞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Caputo(1991)回顧過去文獻後指出,工作倦怠的因素可能來自工作環境和個人背景兩者。黃臺生、黃新福、張世杰(民83)根據國內實證研究論文,將影響工作倦怠的因素歸納為個人、工作、組織三者。
因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個人層面的人口背景變項對工作倦怠的影響外,並探討組織及新聞工作特性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
在個人層面,本研究探討了人口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婚姻狀況、新聞工作年資等變項。在新聞工作特性與組織環境因素層面,本研究探討工作壓力來源因素,包括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人際關係、組織結構與氣氛、報業環境變遷等變項,以瞭解新聞記者工作倦怠現象與新聞行業及新聞組織相關的因素。
此外,發生工作倦怠的員工因無法成功處理工作壓力,會引發士氣低落、高度怠工及高流動率。此種情形若長久持續,通常的反應就是變換工作,或甚至轉業(Malach, l978;李美燕,民84)。從此點來看,工作倦怠的結果可能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離職意願,甚或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工作的「專業承諾」。因此,本研究亦探討了工作倦怠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專業的承諾。
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文獻部份探討了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的本質與意義、癥候、形成過程、造成工作怠的相關因素、及工作倦怠的影響與結果。本研究除了以問卷調查研究相關問題,並就調查結果訪問實務工作者,探詢研究發現在實務上的原因與意義。
本研究發現,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情況並不嚴重,工作倦怠的程度僅介於「有時如此」與「甚少如此」之間。整體而言,研究發現,個人人口背景變項(性別、教育背景、年齡、教育程度、新聞工作年資、婚姻狀況等)均與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程度無顯著相關。不過,年齡較輕、年資較淺、未婚的新聞從業人員個人成就感有較為低落的傾向。
而在工作倦怠與及其它變項相關程度力面,研究發現工作壓力感受愈強烈者,其工作倦怠的感受亦愈強烈。且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組織結構與氣氛、人際關係等方面感受到較為強烈的工作壓力者,倦怠感亦較強烈。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工作倦怠感受愈強烈者,其專業承諾、大眾服務、工作承諾感受愈弱。
而關於工作倦怠變項的最佳預測變項力面,研究發現,在控制相同個人人口背景變項下,工作壓力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工作倦怠,其中又以新聞工作特性的壓力來源最能解釋工作倦怠的變異量。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939
Creators林信昌, Lin, Sing-Chung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