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從業人員組織工會之研究─以報業為例

簡慧卿, JIAN,HUI-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目的:解嚴以后,國內勞工運動一時風起雲湧,新聞工作者也於民國七十七年在 高雄市成立第一家大眾傳播業職業工會;其后臺北市有七家報紙、中廣與三家電視公 司也先后成立產業工會。這些平日以「準專業」自居的新聞從業人員為何組織工會? 現況如何?目前是否遭遇困難?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何? 二、文獻:探討新聞從業人員的問題,有個人專業化與集體專業化兩種研究取經;前 者自1964年美國的麥克里與華里發展「專業化量表」后,已有諸多研究成果;惟后者 則少有學者進行系統研究。本文即藉此集體專業化取經,以新聞從業人員組織工會進 行初探。 三、方法:由於文獻有限,本文一方面以同列「準專業」地位之工程師與教師為例, 說明「準專業」工會成敗的原因為何?另一方面,國外新聞工會之成立經年,本文 集英國、美國、西德與新加坡新聞工會之成立經過、成立宗旨、組織架構與現況等資 料,提供國內參考。另外,本文亦藉民國七十七年進行之「制定新聞記者法可行性研 究」之調查資料,說明在新聞工會普遍成立之前,新聞從業人員對工會之態度,并藉 深度訪談了解目前國內新聞工會的現況與遭遇的問題。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系以文 獻整理為主,問卷調查與深度訪談為輔。 四、結果:由各國新聞工會發展的歷史,可知工會初期乃以經濟條件之改善為主要目 標,其后則致力於提升專業素質、提供專業訓練、促進報業內部民主化等專業化目標 。國內新聞工會目前仍停留在經濟條件之改善的階段,而新聞從業人員的自覺與共識 及資方對工會的認知,則是未來國內新聞工會能否順利成長的關鍵。
2

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現象研究--以台北市平面媒體路線記者為例 / Burnout research in journalism

林信昌, Lin, Sing-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工作倦怠」的研究,最早在1974年由紐約臨床心理學家Freudenberger提出。在過去文獻中所述及之工作倦怠現象,大部分屬於心理學研究領域,探討了倦怠的意義、性質、成因、症狀與影響結果,藉由分析工作倦怠的形成過程及造成因素,進而提出預防及克服倦怠的處理方法。 早期工作倦怠的研究對象多半針對「助人工作」領域,如諮商輔導員、社會工作者等,隨後始加入其它專業領域,如教師、圃書館員及其它經常接觸他人的不同職業,有關工作倦怠的情形也開始廣泛受到研究人員關注(Chou, 1991; Maslach, 1982b; Pines, 1993),如perlman & Hartman(1982)就認為工作倦怠現象其實普遍存在各種職業領域。因此,本研究關心的問題是:新聞從業人員是否如同其它職業領域亦面臨工作倦怠的困擾。 Endres(1988)與Cook & Banks(1993)初步證實新聞從業人員的確面臨工作倦怠。為瞭解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現況,本研究採取Maslach的看法,從情緒耗盡、缺乏人性、個人成就感低落三個面向探討,並定義工作倦怠為「新聞工作者個人在與環境互動及因應過程中,未能有效處理工作壓力,因過度負荷而顯現出情緒耗竭、缺乏人性、低個人成就感的心理狀態」。 Cook & BankS進一步研究影響報社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相關因素,檢驗報社大小、工作類型、年齡、性別、收入、工作年資、教育程度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係。不過,此項研究僅由人口背景變項探索工作倦怠,顯然無法完全彰顯新聞工作本身特性和新聞工作情境對工作倦怠的影響。 Caputo(1991)回顧過去文獻後指出,工作倦怠的因素可能來自工作環境和個人背景兩者。黃臺生、黃新福、張世杰(民83)根據國內實證研究論文,將影響工作倦怠的因素歸納為個人、工作、組織三者。 因此,本研究除了探討個人層面的人口背景變項對工作倦怠的影響外,並探討組織及新聞工作特性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倦怠。 在個人層面,本研究探討了人口背景變項,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教育背景、婚姻狀況、新聞工作年資等變項。在新聞工作特性與組織環境因素層面,本研究探討工作壓力來源因素,包括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人際關係、組織結構與氣氛、報業環境變遷等變項,以瞭解新聞記者工作倦怠現象與新聞行業及新聞組織相關的因素。 此外,發生工作倦怠的員工因無法成功處理工作壓力,會引發士氣低落、高度怠工及高流動率。此種情形若長久持續,通常的反應就是變換工作,或甚至轉業(Malach, l978;李美燕,民84)。從此點來看,工作倦怠的結果可能影響新聞從業人員的離職意願,甚或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工作的「專業承諾」。因此,本研究亦探討了工作倦怠是否影響新聞從業人員對新聞專業的承諾。 根據研究問題與目的,文獻部份探討了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的本質與意義、癥候、形成過程、造成工作怠的相關因素、及工作倦怠的影響與結果。本研究除了以問卷調查研究相關問題,並就調查結果訪問實務工作者,探詢研究發現在實務上的原因與意義。 本研究發現,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情況並不嚴重,工作倦怠的程度僅介於「有時如此」與「甚少如此」之間。整體而言,研究發現,個人人口背景變項(性別、教育背景、年齡、教育程度、新聞工作年資、婚姻狀況等)均與新聞從業人員工作倦怠程度無顯著相關。不過,年齡較輕、年資較淺、未婚的新聞從業人員個人成就感有較為低落的傾向。 而在工作倦怠與及其它變項相關程度力面,研究發現工作壓力感受愈強烈者,其工作倦怠的感受亦愈強烈。且新聞工作特性、工作條件、組織結構與氣氛、人際關係等方面感受到較為強烈的工作壓力者,倦怠感亦較強烈。另外,本研究亦發現,工作倦怠感受愈強烈者,其專業承諾、大眾服務、工作承諾感受愈弱。 而關於工作倦怠變項的最佳預測變項力面,研究發現,在控制相同個人人口背景變項下,工作壓力變項可以有效預測工作倦怠,其中又以新聞工作特性的壓力來源最能解釋工作倦怠的變異量。
3

新聞從業人員對民意的認知與評估:以電視新聞記者為例 / Journalist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 Case of Taiwan TV Reporters

林宛瑩, Lin, Wa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媒體在強調民意的民主政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媒 體傳送民眾所需的資訊,幫助民眾形成意見與判斷;另一方面,媒體作為 公共論壇,呈現不同的聲音,展現多元的民意,並藉此牽制政府的行動。 因此,在新聞從業人員宣稱自己與群眾站在一起的同時,瞭解他們如何認 知民意,如何評估民意,毋寧是相當重要的。在此,本研究希望探討新聞 從業人員對於新聞媒體與民意關係的認知,以及他們評估民意的方法,以 期對新聞工作者有進一步的了解。本研究以國內三家電視台的新聞記者為 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電視記者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 民意」的功能,遠比媒體「引導民意」、「匡正民意」重要。而且愈傾向 「解釋╱調查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民意; 而愈傾向「資訊傳佈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不應該影 響民意。在評估民意的方式上,一般而言,電視記者最常用來評估民意的 管道是報紙的新聞報導,其次分別是選舉、學者專家的意見、民意代表的 質詢或辯論,以及民意測驗、與民眾的親身接觸等等。而報紙社論則是電 視記者最不常用作評估民意的方式。至於那一種方式最能代表民意呢?資 料分析顯示,電視記者認為選舉結果最能夠代表民意,與民眾的親身接觸 也是判斷民意的很好指標。而電視新聞報導似乎不很能夠展現民意的趨向 ,報紙社論的評價則屬最低。

Page generated in 0.023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