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2
  • 42
  • 4
  • Tagged with
  • 46
  • 46
  • 15
  • 12
  • 11
  • 11
  • 10
  • 9
  • 9
  • 9
  • 8
  • 8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選舉民意調查第三人效果研究

宗立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

民意調查中受訪者無反應之分析

盧燕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內政治的日趨民主化,民意調查已成為候選人瞭解民意、政府機構制訂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然而,民意調查結果的代表性一直受到質疑,有人懷疑它被有心人士操弄,也有人認為調查結果根本稱不上「反映民意」,因為總是有一群人寧願選擇靜默,對於任何問題,一概以「不知道」、「無意見」作答。 事實上,前人的研究已指出,這些「無反應」者可能會產生系統性的偏差,嚴重威脅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本研究為瞭解無反應者的人口學特徵,以及民意調查題目類型與無反應比率的關連,於是借用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於民國85年,所完成的調查結果,進行次級資料與內容分析。 研究發現,不同類型題目的無反應比率,確實有所差異。其中,無反應比率較高的題目內容多為硬性、抽象、敏感、和個人生活距離較遠的事務,如;選舉、政黨事務、兩岸關係、國際事務。相反的,無反應比率較低的題目,則多屬軟性、和個人生活距離近、民眾可親身感受的事務,如:民生育樂、教育、環保。 而在無反應者的人口學特徵方面,研究顯示,平均來說,男性的無反應比率是15.43,女性為23.83,女性約是男性的一倍半,且女性對政治成分較濃的題目,無反應比率明顯高於男性甚多,對教育類的軟性議題,則比男性顯得較有意見。 其次,在年齡部份,研究證實,隨著受訪者年齡的增加,無反應比率也跟著上揚,且各年齡群之間的差距有拉大的趨勢,六十歲以上者的無反應比率是33.08,幾乎是20到29歲者的三倍。有趣的是,年紀越輕者,對政府官員的聲望評估問題,有著越高的無反應比率,而年紀越長者,則對牽涉到國家發展的兩岸關係,國際事務議題,出現較多的「不知道」或「無意見」答案。 再看看題目類型與教育程度無反應的關連,本研究發現,大體而言,教育程度越高者,無反應比率越低,小學或以下受訪者的無反應比率為37.00,大學或以上者是8.27,前者為後者的四倍半左右。但須留意的是,專科和大學或以上者的無反應比率相當接近,僅差零點六個百分點。 不同教育程度者的無反應比率差異,同時表現在民調題目類型上。十分特別的是,學歷在高中以上者,對於首長聲望類的題目,有著較高比率的無反應,而小學或以下、大學或以上這兩個迥異的群體,卻同樣對環保議題有著較低的無反應比率。 此外,在籍貫方面,大陸籍受訪者的無反應比率最低,僅有13.50,遙遙領先閩南籍、客家籍與原住民,後三個族群的無反應比率則集中在20到24之間。其中,又以閩南籍與客家籍者,對各類民調題目的反應最為近似。 本研究還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就是唯獨在大陸籍受訪者當中,首長聲望類躍升為無反應比率較高的第二名題目,這在其他族群上未曾見到。 再談談政黨傾向部份,研究顯示,自認是無黨無派的「中立者」,無反應比率最高,依序才是傾向國民黨與民進黨者,而傾向新黨者的無反應比率最低。 同樣的,不同黨派立場的民眾,對於不同類型的題目,也有相異的無反應比率。再次以首長聲望類為例,傾向新黨與民進黨者對此類題目較為敏感,比起傾向國民黨者來說,無反應比率較高。換句話說,雖然新黨與民進黨的政治理念不同,但傾向這兩黨的受訪者,在題目類型和無反應比率差異的關連上,情況還挺類似。 至於在居住地與無反應的關連,研究發現,在調查的全省二十一個縣市中,台北市的無反應比率最低,僅有11.00,嘉義縣最高,為 35.29,其餘十九個縣市介於20到30之間。 最後,本研究還進行了互動效果分析,以瞭解各題目類型與人口學變項,以及居住地與其他人口學變項,是否是在無反應比率上產生交互作用,但結果顯示,並未有任何一項達到統計顯著水準,因此沒有新的發現。
3

行政機關運用公共關係之研究

方胡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觀光發展與住民意識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 / The Research of Sightseeing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deology:A Case Sstudy of Yilan County

吳朝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宜蘭前因地理交通的不方便,大體保存了單純的風俗民情;但近年來隨著觀光業的快速成長及交通的日漸便捷,帶給宜蘭住民意識的重大衝擊 ,包括:人文特質、自然景觀、歷史文物古蹟,以及社會最基礎結構的家庭及婚姻等,在客觀環境胚變的衝擊之下,其影響及變化如何?個人認為是值得深入探討研究的課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個人特質的不同,分別針對宜蘭意象、社區意識,未來觀光發展之價值觀,以及家庭、婚姻觀,這些因素有無顯著差異與相關,亦即個人特質或許會隨著環境、生活經驗、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價值觀改變而差異,但每個人的差異程度必然不同,透過假設、各種統計、分析方法,以作為研究驗證。 本研究以問卷為研究工具,在問卷編製過程,除多方收集資料、歸納參酌相關文獻外,並拜訪宜蘭地區多位村、里幹事及住民,藉以提供相關意見,彙整完成「住民意識調查問卷」,再經效度檢驗預測後,問卷始告正式確立。內容區分(宜蘭意象)、(觀光發展之看法與態度)、(社區意識)以及(家庭婚姻觀)與(未來觀光發展之價值觀)等五大面向,合計95題。問卷調查對象,係針對設籍宜蘭縣內,年齡在20歲以上的住民,進行分層隨機抽樣;共計發放問卷數680份,回收571份,得有效樣本529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t檢驗、單因子變異分析及Scheffe事後檢定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得到以下結論與建議: 壹、研究發現: 一、假設一:個人特質之不同,對於宜蘭意象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意象」面向上,萃取「生活環境」、「前景展望」、「住民團結」、「發展機會」及「住民特質」等五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年齡、職業及省籍與「宜蘭意象」所含的五個解釋因素上未達顯著差異水準。 (二)「性別」與「宜蘭意象」各因素經過t檢定結果發現:在「發展機會」上男性受訪者比女性更好,但在「住民特質」因素上則女性優於男性。 (三)「教育程度」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發展機會」及「住民特質」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高中(職)」與「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之受訪者,對「發展機會」意象之評價比「專科」教育程度組群高;另「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之受訪者,對「發展機會」意象之評價也比「高中(職)」教育程度組群高。此外,對「住民特質」意象之評價,「專科」教育程度高於「高中(職)」教育程度之受訪者。 (四)「婚姻狀況」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發展機會」因素上,則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發展機會」意象之正面評價「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與「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之受訪者高於「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另「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組群對「發展機會」意象之正面評價,也高於「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 (五)「世居情形」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環境」及「住民團結」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生活環境」意象問題之評價「個人遷居宜蘭已逾20年以上」之居住組群較高於「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此外,對「住民團結」因素問題之正面評價,「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高於「父母親(前一代)定居宜蘭」組群。 (六)「個人每月收入」與「宜蘭意象」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發展機會」上,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發展機會」意象因素之評價,「每月收入4∼5萬」及「每月收入2∼3萬」組群,高於「每月收入6萬以上」組群; 另「每月收入2∼3萬」組群,對於「發展機會」意象因素之評價也高於「每月收入4∼5萬」組群。 二、假設二:個人特質之不同,對於社區意識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面向上,萃取「 居住環境」、「活動參與」、「交通便捷」及「生活舒適」等四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婚姻狀況、省籍及個人每月收入與上述四個因素均沒有顯著性的差易。 (二)「年齡」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活動參與」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居住環境內「活動參與」因素的正面評價與認知「年齡20-29」組群與「60歲以上」組群,較高於「年齡30-39」組群之受訪者。另「60歲以上」組群,對於居住環境內「活動參與」因素的正面評價,也高於「年齡30-39」組群。 (三)「教育程度」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活動參與」因素上,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居住環境內「活動參與」因素之正面評價,「國中以下」與「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顯然較高於「高中(職)」教育程度組群。 (四)「職業」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居住環境」因素上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在「活動參與」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居住環境」因素問題之正面觀感,「服務業」職業組群較高於「農、林、漁、牧」職業組群。對「活動參與」因素之正面意識與觀感,「勞工、技工(私營機構受僱者)」及「服務業」職業組群顯然較高於「農、林、漁、牧」職業組群。 (五)「世居情形」與宜蘭住民對所居住之「生活環境」的感覺,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居住環境」因素上,則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居住環境」因素之正面評價,「個人遷居宜蘭已逾20年以上」組群高於「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 三、假設三:個人特質之不同,對於家庭婚姻觀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面向上,萃取「角色分工」、「婚姻價值」、「權力關係」、「結婚觀」、「外遇認知」、「不婚觀念」等六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個人每月收入」因素與上述六個因素沒有顯著性的差易。 (二)「性別」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t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婚姻價值」及「結婚觀」等三個因素上達極顯著差易水準(P<.001);在「權力關係」因素上達達相當顯著差易水準(P<.01);在「外遇認知」與「不婚觀念」等二個因素上,達顯著差易水準(P<.05)。由平均數顯示:在「權力關係」上男性受訪者比女性受訪者更具平權觀念,在「不婚觀念」上男性受訪者也比女性受訪者支持。但在「角色分工」、「婚姻價值」、「結婚觀」等三個因素上則女性受訪者比男性受訪者具有傳統的看法,在「外遇認知」上女性受訪者比男性受訪者審慎。 (三)「年齡」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不婚觀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不婚觀念」因素之評價與接受度,「年齡30-39」組群及「50∼59歲以上」組群顯然較高於「年齡20-29」組群。 (四)「教育程度」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與「權力關係」因素上達顯著差易水準(P<.05),在「不婚觀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角色分工」之傳統看法的評價,「高中(職)」組群及「大學(含研究所)以上」組群顯然較高於「專科」教育程度組群之受訪者。對「權力關係」因素之傳統見解評價,「大學(含研究所)以上」組群及「高中(職)」組群顯然高於「國中以下」組群。最後,對於「不婚觀念」的評價與接受度,「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的受訪者較高於「專科」教育程度組群。 (五)「職業」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因素上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在「權力關係」及「不婚觀念」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角色分工」因素傳統觀念的評價,「勞工、技工(私營機構受僱者)」組群較高於「農、林、漁、牧」組群。對「權力關係」因素之評價,「服務業」組群比「農、林、漁、牧」組群更具權威觀念。最後,對「不婚觀念」的接受度,「勞工、技工(私營機構受僱者)」及「農、林、漁、牧」組群顯然較高於「服務業」之職業組群的受訪者。 (六)「婚姻狀況」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角色分工」及「外遇認知」因素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在「婚姻價值」上達相當顯著差異水準(P<.01)。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角色分工」與「婚姻價值」因素評價之傳統觀感,「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及「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顯然較高於「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組群。對於「外遇認知」因素觀念的贊同與評價,「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較高於「未婚單獨居住」組群之受訪者。 (七)「世居情形」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結婚觀」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 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於「結婚觀」因素傳統看法的評價,「個人遷居宜蘭已逾二十年以上」組群高於「祖父輩(前二代以前)即定居宜蘭」組群;另「個人遷居宜蘭未滿10年」組群對於「結婚觀」因素傳統看法的評價,也高於「個人遷居宜蘭已逾二十年以上」組群。 (八)「省籍」與宜蘭住民對於「家庭婚姻觀」、「夫妻角色」及「外遇問題」的看法,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婚姻價值」上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檢定由平均數得知:對於「婚姻價值」因素,「原住民」組群及「本省籍閩南」組群相較於「大陸各省」組群之受訪者,更具傳統的看法。另「本省籍客家」組群,對「婚姻價值」因素之傳統觀念及看法也高於「本省籍閩南」組群。 四、假設四:個人特質之不同,對觀光暨交通未來發展之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假設部分成立,其詳細情形,敘述如后: (一)在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面向上 ,萃取「環境保存」、「生活內涵」、「未來遠景」等三個因素,調查結果顯示:性別、職業、世居情形及省籍與上述三個因素,均沒有顯著性的差易。 (二)「年齡」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於「生活內涵」因素之正面評價,「年齡30-39」組群與「60歲以上」組群較高於「年齡50-59」組群。 (三)「教育程度」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因素上達極顯著差異水準(P<.001)。經Scheffe法檢定發現:對「生活內涵」因素之正面評價,「高中(職)」及「大學(含研究所)以上」教育程度組群顯然較高於「專科」教育程度組群。 (四)「婚姻狀況」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數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因素上,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生活內涵」因素的正面評價,「已婚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與「已婚未與配偶子女雙親同住」組群顯然較高於「已婚僅與配偶子女同住」之組群。 (五)「個人每月收入」與宜蘭住民感受「觀光發展」與「交通便捷」的衝擊各因素之間的變異性分析,經F檢定結果,在「生活內涵」則達顯著差異水準(P<.05)。經Scheffe法事後檢定發現:對「生活內涵」因素上的正面評價,「個人每月收入2∼3萬」組群之受訪者有較高於「個人每月收入6萬以上」組群。 貳、研究建議: 一、協助民間投資,繁榮地方經濟: 根據研究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受訪民眾認為「觀光發展」會為宜蘭帶來無限的商機。更有近」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產業目前發展情形大致良好,對未來之發展潛力也抱持審慎樂觀的態度,但對於具有地方特色,並可創造附加價值的產業,例如:水產加工、蜜餞鴨賞等宜蘭名產製銷等,皆可配合觀光發展及交通便捷帶來商機。政府應協助他們發展,在研發製銷上不斷給予輔導支援,使其兼具特色與賣點,並前瞻市場需求,全般規劃產銷,以帶動市場繁榮。 二、創新產業發展,激勵人口回流: 宜蘭前因地理交通的不方便,致使工業發展較為緩慢、經濟不發達,縣內就業機會不多,人口外流十分嚴重;根據研究結果顯示,有超過六成以上的受訪民眾認為宜蘭的人口外流是嚴重的。今後更應在「維護生態環境」的原則下,利用豐富的人文和自然資源,配合大型的觀光建設,朝向觀光方面發展。不僅有助於經濟發展,也提高住民所得、擴大就業機會,更可結合各級產業及地方特色,促使產業升級,吸引本縣優秀人才回流。三、整合地方資源,拓展特色觀光: 綜合研究結果顯示,有近五成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的觀光資源具有發展潛力。宜蘭保有比西部地區更好的自然景觀及生活環境,政府應憑藉著宜蘭的好山好水、饒有風味的人文歷史、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加上宜蘭地區人民長期以來,有意識地經營各種別出心裁的觀光活動,拓展宜蘭成為台灣最具深度旅遊價值的觀光地區。 四、強化藝文活動,充實精神內涵: 宜蘭原屬農業立縣,大體保存了單純的風俗民情;觀光發展除使純樸的蘭陽平原與外界接軌外,住民的價值觀念亦受到相當的衝擊, 研究發現,有近三成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的生活無聊、心靈空虛,亦有一成二的受訪者認為宜蘭的人文貧乏,顯示精神內涵有待持續充實,針對這些住民反應,未來宜運用人緣、地緣優勢,結合傳統與科技,展現多元化、活潑化、藝文化及豐富的地方風采,更可邀請傑出的藝文專家、學者到宜蘭來演講授課或規劃各類大型藝文活動等,藉以充實住民之精神內涵、活絡藝文風氣,並可帶動觀光產業的整體發展。 五、發展社區組織,參與地方事務: 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民眾認為在宜蘭社區意識方面,居民凝聚力高且熱心參與地方事務,宜蘭住民應利用此一優勢,結合居民成立社區發展組織,匯集民意,參與地方公共事務,並適時提供建議以供政府施政參考,加強地區基層建設及社區發展,促進地方發展。 六、加強性別意識,建立兩性平權: 由本研究顯示,傳統婚姻觀念越重的受訪者,對於家庭權力、重視父權支配及性別角色就越明顯,但對於兩性平權態度也相對減低。對此,研究者建議政府應強化婚姻關係、性別權力的教育及宣導,政力改善我國婚姻制度中,有關夫妻相處現存兩性不平等的刻板印象,將有助於改善社會傳統價值,加強民眾性別意識,進而相互了解尊重,以建立兩性平權的婚姻關係。 七、堅持「以家為重」的婚姻觀: 新的社會變遷通常會導致一種新的次級文化,偏差的次級文化不斷衝擊日常生活領域,影響既有社會秩序。宜蘭隨著觀光的發展,已日趨繁榮,但繁榮的背後,卻也隱藏一些遭受外來潛移默化的問題,這對一向民風純樸的宜蘭,可謂面臨衝擊與考驗,根據研究發現有超過五成以上的宜蘭住民對家庭與婚姻觀大體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但仍有二成左右的少數受訪者,因年齡、職業與教育程度的不同,對單身、同居有差異看法,認為不結婚、單身、同居也不錯,顯示未來在「以家庭為重」及「正確的婚姻觀」這些方面若不加強教育,將有逐漸偏離、偏差的顧慮,尤其在看到其根深蒂固的信仰與價值受到侵犯時,也很有可能會感受到文化震驚(culture shock)。
5

民意公共性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

楊意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索民意的公共性與公眾意涵,亦即從公共/眾的角度探討民意的概念。此外,本文也將進一步地剖析媒體再現民意公共/眾的問題,並實際檢驗報紙民調報導與電視談話性節目再現民意及其公共性的真正意涵。 為了有效瞭解媒體再現民意的問題,本論文建構了觀察民意公共性的指標,並以此作為觀察分析報紙民調報導與電視談話性節目的依據。在報紙民調報導方面,本文採用了論述分析的方式檢驗報紙民調新聞再現民意的表現,並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三大報為分析對象。電視談話性節目方面則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並選擇TVBS「2100全民開講」為研究對象。至於研究時間則區分為選舉期間與非選舉期間。 本研究發現,不論是報紙民調新聞或是電視談話性節目,其所再現的民意公眾皆具有虛構/想像公眾、集體公眾、斷裂公眾的意涵。但民調報導則以統計數字建構了型式理性的公眾內涵,並以隱喻的論述方式轉喻了搖擺公眾成為民意公眾;談話性節目則利用公眾聲音建構了談話公眾的特色,而節目的內容型態也展現了非理性的情緒公眾意涵。民意公共場域方面,以上兩種媒體所呈現的公共領域皆具有政治領域的型態(民調報導議題與談話節目討論議題大部份皆以政治議題為主),而民意的批判公開性也轉變為媒體操縱公開性的意涵,甚至於談話性節目已成為代議政治政黨運作的公共場域,再次賦予了傳統代表公開性的重生機會。至於民意的批判與溝通意涵,報紙民調的固定量化報導型式並無法展現民意理性溝通與批判的精神;而談話性節目的談話論述充滿了二元對立、衝突以及戲劇化的效果,不但無法反映理性批判的本質,也使得溝通論證失去了民主論證的意涵。因此,本文認為現代民意經由媒體再現後,民意的公共/眾精神不再,只成為一種對實在主義的宣稱以及符號建構民意的概念。 關鍵詞:公共、公眾、民意、民意公共性、媒體再現、公開性、論證民主。
6

選舉期間民意測驗新聞報導之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為例 / Newspaper reporting of the public opinion polls: In 1994 election

施妙霓, Shih, Miaw-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期間新聞媒介對民意測驗結果 之報導。本論文主要採取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民國83年 8月 4日至12 月 3日間,曾報導民意測驗之報社,包括中國時報、 中時晚報、聯合報 、聯合晚報、民生報、自立早報、自立晚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中華 日報、青年日報、臺灣日報、臺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大成報、大明報 、民眾日報、臺灣時報以及臺灣立報等十九家報社。研究觀察的項目包括 民意測驗新聞報導上議題、報導立場、新聞呈現方式與報導方式之差異。 此外,亦比較不同報社與測驗執行機構等因素對上述觀察結果的影響。根 據分析結果,在民國83年省市長選舉期間,本研究所蒐集的樣本中,中時 與聯合兩報系的報導即佔總樣本數的三分之一;在測驗執行機構方面,以 由政黨所執行的測驗居多,佔總則數的四成五,其中,更以由國民黨所執 行的測驗佔最多數;而所有的報導大致是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呈現。在議 題方面,無論是新聞標題或是新聞報導,均是以「賽馬式報導」議題類為 主。在報導立場上,官方報系(包括中央日報、中華日報、青年日報、臺 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的報導立場多傾向國民黨,對國民黨或其候選人 有較多的正面評價;而其他的報社則多數趨於中立的報導立場。在報導結 果呈現方式方面,多數的報導中均述及「描述、反應數據」與呈現「由調 查機構或學者專家對調查結果作分析、解釋或評論」。在報導方式中,有 八成以上的新聞報導中會列出「測驗執行機構」,並以「百分比」的方式 呈現統計結果;然而除了以上兩項以外,其他相關的測驗相關背景資料均 被忽略,僅有在不及半數的新聞報導中被提及,其中尤以列出「問卷問題 」的比例最低,僅有3.1%。整體而言,中時與聯合兩報系的民意測驗新聞 ,其結果呈現方式較其他報社多樣化,而在報導方式上,所提供的相關資 訊亦較其他報社為多;而報社報導本身所執行之測驗結果時,亦較符合 AAPOR 所提出對精確新聞報導之要求。
7

新聞從業人員對民意的認知與評估:以電視新聞記者為例 / Journalist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A Case of Taiwan TV Reporters

林宛瑩, Lin, Wa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聞媒體在強調民意的民主政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方面,媒 體傳送民眾所需的資訊,幫助民眾形成意見與判斷;另一方面,媒體作為 公共論壇,呈現不同的聲音,展現多元的民意,並藉此牽制政府的行動。 因此,在新聞從業人員宣稱自己與群眾站在一起的同時,瞭解他們如何認 知民意,如何評估民意,毋寧是相當重要的。在此,本研究希望探討新聞 從業人員對於新聞媒體與民意關係的認知,以及他們評估民意的方法,以 期對新聞工作者有進一步的了解。本研究以國內三家電視台的新聞記者為 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電視記者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 民意」的功能,遠比媒體「引導民意」、「匡正民意」重要。而且愈傾向 「解釋╱調查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應該反映民意; 而愈傾向「資訊傳佈者」專業意理的電視記者,愈認為新聞媒體不應該影 響民意。在評估民意的方式上,一般而言,電視記者最常用來評估民意的 管道是報紙的新聞報導,其次分別是選舉、學者專家的意見、民意代表的 質詢或辯論,以及民意測驗、與民眾的親身接觸等等。而報紙社論則是電 視記者最不常用作評估民意的方式。至於那一種方式最能代表民意呢?資 料分析顯示,電視記者認為選舉結果最能夠代表民意,與民眾的親身接觸 也是判斷民意的很好指標。而電視新聞報導似乎不很能夠展現民意的趨向 ,報紙社論的評價則屬最低。
8

75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期間報紙之內容分析

張慧玲, ZHANG,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民國七十五年底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被喻為在民主轉捩點上的選舉。在選前,執 政黨一再揭示其因應社會變遷而力求革新的決心;另一方面,黨外人士首度以「民主 進步黨」的名義投入選戰。國內媒介面臨此等空前的政治變局,究竟展現何等報導風 貌?這是筆者極感關切的。 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競選期間(15日)的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與自立 晚報為觀察對象,目的在探索媒介在競選階段為大眾設定那些議題及告知那些訊息, 以作為品評媒介表現與了解媒介政治傳播功能的基礎。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在新聞類型上,選舉新聞以一般報導、文字特寫與圖片方式出現居多。 2.與候選人相關的新聞佔七成以上。就資格而言,各報較偏重增額立委的報導;就 黨派而言,中央日報集中報導執政黨候選人,三家民報則較平衡,以國民黨與民進黨 為主角的新聞約佔45%;就形象而言,以經歷與血緣派系出現頻數較多。 3.在新聞主題上,以候選人策略與競選過程報導最多,其次是選民消息,再次是選 舉規範或候選人政見新聞。其中政見報導則以政治行動類居多,自立晚報對政治價值 制度類之報導亦不少。 4.在評論對象上,三家日報較偏重候選人針砭;自立晚報則兼期許選民與候選人。 中央日報的評論價值鮮明,以負向居多;中國時報中立負向各半;聯合報與自立晚報 較持中性報導。 5.候選人的曝光度與各報的選情預測呈正相關,亦即報紙預測較可能當選的候選人 見報率較高,而實際當選的可能性亦較高。各報對候選人多持中性評價(以台北市為 例)。
9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之研究--1994-2002年之分析比較

潘俊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海兩岸的分治由於受到歷史不規則延續的影響,使得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問題愈來愈複雜,彼此之間的民族情感愈離愈遠。本文主要從民意調查的問卷題目以及官方陸委會的長期調查研究資料,來探討台灣民眾在1994∼2002年間統獨態度的變化情形及影響因素。並嘗試著從歷史文化淵源來認識台灣民眾的民族情結,從政治民主化過程來瞭解台灣民眾的追求目標,從國際利益角度來觀察台灣地位的處境變化,從個人成長背景來分析台灣民眾的思維表達。 台灣民眾統獨態度的結果會影響到國家認同的定位問題,「維持現狀」是大多數台灣民眾的選項,但現階段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在由上而下推動著「公民投票」制度,對於台灣民眾的統獨思維也會有相對性的影響;最後結果,不論是主張「中國統一」或是「台灣獨立」,只要是經由民主體制內完成的法制程序,都應該要給予同樣的尊重,只是此時也應該要將美國與中共的國際政治因素一併考量在內,而非單純由台灣的民粹情感來對抗中共的民族主義,以避免台海兩岸無謂的衝突。
10

都市住民意識之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為例 / A Study of Urban Resident Conscious—The example of Wenshan District ,Taipei

張國鵬, CHANG ,KUO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臺北市文山區為例,探討都市住民之社區意識、家庭婚姻親子關係、夫妻角色關係、幸福感等價值態度及對社區發展看法等,本研究以問卷為研究工具,本研究鑑於文獻之不足,在問卷編製過程,除多方資料收集歸納參酌相關文獻外,並拜訪文山區之里鄰長、里幹事、居民等人員提供意見,加以編製都市住民意識調查問卷,本研究問卷經過預試後,正式問卷始告確立,本問卷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受訪者個人特質: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宗教信仰、世居情形、個人每月所得、及省籍等。第二部分住民對文山之社區意識。第三部分:住民對家庭婚姻親子關係、夫妻角色關係、幸福感等價值態度。第四部分:對文山社區發展看 法。針對文山區住民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603 份,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分析、Scheffe法事後比較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以達成研究目的。 本研究依上述統計分析之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一、個人特質的不同與住民意象有顯著差異 住民意象萃取分為生活環境、社區歸屬、生活環境、產業特色四個因素。宗教信仰與生活環境因素有顯著性差異;年齡、職業與產業特色因素有相當顯著性差異;教育程度與產業特色因素有極顯著性差異;宗教信仰與產 業特色因素有顯著性差異。 二、個人特質的不同與婚姻親子關係有顯著差異 婚姻親子關係萃取分為教養方式、親子互動、不婚觀、婚姻觀、婚姻幸福 、婚姻障礙六個因素。教養方式因素:年齡與教養方式因素有相當顯著性差異,世居情形與教養方式因素有顯著性差異;親子互動因素:性別與親子互動因素有顯著性差異;不婚觀因素:性別與不婚觀因素有顯著性差異 ,年齡、職業、宗教信仰與不婚觀因素有極顯著差異,教育程度、省籍與不婚觀因素有相當顯著差異;婚姻觀因素:性別、宗教信仰與婚姻觀因素有極顯著差異,教育程度、職業、世居情形、省籍與婚姻觀因素有相當顯著差異,年齡與婚姻觀因素有顯著差異;婚姻幸福因素:性別與婚姻幸福因素有相當顯著差異,個人每月所得與婚姻幸福因素有顯著差異;婚姻障礙因素:教育程度、個人每月所得與婚姻障礙因素有相當顯著差異。 三、個人特質的不同與夫妻角色關係有顯著差異 夫妻角色關係萃取分為家庭權力、家務分工、性別角色、兩性平權、性別分工五個因素。家庭權力因素:教育程度與家庭權力因素有顯著差異;家務分工因素:職業、宗教信仰與家務分工因素有相當顯著的差異;性別角色因素:性別、世居情形、宗教信仰、省籍與性別角色因素有顯著性的差異,個人每月所得與性別角色因素有極顯著的差異;兩性平權因素:教育程度、省籍與兩性平權因素有顯著的差異,宗教信仰、職業與兩性平權因素有相當顯著的差異;性別分工因素:省籍與性別分工因素有顯著的差異 。 四、個人特質的不同與幸福感有顯著差異 幸福感萃取分為人際幸福、生活充實、財富幸福三個因素。人際幸福因素 :教育程度與人際幸福因素有相當顯著的差異,宗教信仰與人際幸福因素有顯著的差異;生活充實因素:年齡、世居情形、個人每月所得與生活充實因素有顯著的差異;財富幸福因素: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省籍與財富幸福因素有顯著的差異,職業與財富幸福因素有相當顯著的差異。 五、住民婚姻親子關係、夫妻角色、幸福感具有顯著相關 (一)、婚姻親子關係及夫妻角色之相關性分析 1、教養方式因素與家庭權力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教養方式因素與家務分工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教養方式因素與性別分工因素有顯著正相關。 2、親子互動因素與兩性平權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親子互動因素與家務分工因素有相當顯著正相關。 3、不婚觀因素與家務分工因素、性別角色因素、兩性平權因素分別有極顯著正相關。 4、婚姻觀因素與家庭權力因素有相當顯著正相關;婚姻觀因素與家務分工因素、性別角色因素分別有極顯著正相關;與兩性平權有顯著正相關。 5、婚姻幸福因素與兩性平權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婚姻幸福因素與家務分工因素有顯著正相關;婚姻幸福因素與性別分工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 ( 二)、婚姻親子關係及幸福感之相關性分析 1、教養方式因素與生活充實因素有相當顯著正相關,與財富幸福因素極顯著正相關。 2、親子互動因素與人際幸福因素、生活充實因素有極顯著正,與財富幸福因素顯著負相關。 3、不婚觀因素與生活充實因素極顯著負相關,與財富幸福相當顯著負相關,與人際幸福因素相當顯著正相關。 4、婚姻觀因素與生活充實因素有相當顯著正相關,與財富幸福因素極顯著正相關。 5、婚姻幸福因素與財富幸福因素有顯著負相關。 6、婚姻障礙因素與人際幸福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與財富幸福因素顯著 正相關。 (三)、夫妻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性分析 1、家庭權力因素與人際幸福因素有顯著正相關與財富幸福因素極顯著正相關。 2、家務分工因素與財富幸福因素有極顯著負相關。 3、性別角色因素與生活充實因素、財富幸福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 4、兩性平權因素與人際幸福因素、生活充實因素有極顯著正相關,與財富幸福因素顯著負相關。 5、性別分工因素與人際幸福因素、財富幸福因素有相當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供相關人員及後續研究者作為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68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