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北四家日報災禍新聞報導之分析—五十九年七月至六十年六月賴清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報紙被視為社會公器,其功能不僅在充分報導新聞,更要提供新知識及建立意見自由市場,尤以二十世紀人類屢遭天災人禍之侵襲,社會存在許多問題,報紙應該協助解決,避免受害。然則台北報紙是否竭盡所能,發揮其報導、教育及輿論之功能,頗值探討。筆者不揣譾陋,就台北四家日報災禍新聞報導,加以分析,並評其得失,希冀有所成果,以供報界人士作為改進之參考。
筆者深信:研究報紙災禍新聞報導,須致力於三端:材料、方法及理論。所取材料,為五十九年七月至六十年六月的「中央日報」、「新生報」、「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所舉例證,均取資於此,並求其至當。所採方法係內容分析,遵循選樣、統計與分析等三步驟,以探求各報災禍新聞報導概況與異同。所據理論,則廣採各家之說,徵引中外新聞學名著,與報紙實例相互印證,以探討其得失。
本篇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詮釋災禍新聞之意義,進而敘述研究目的、基本假設,及研究方法等細節。第二章純係量的統計分析,以資明瞭各報災禍新聞報導則數多少,所佔版面大小,在全部新聞中所佔比例,災禍新聞分類,照片幀數及有關言論等六項狀況,並逐項分析其意義。第三章則採取個案研究,就選樣中抽出五件重大災禍新聞,針對內容的正確性、遣詞用字及言論等方面,作分析比較,以彌補第二章統計數字之不足。第四章與前兩章一脈相承,根據比較結果,檢討各報處理災禍新聞的態度及報導技巧。第五章結論,歸納本論文的重要研究結果,繼而提出改進意見,就教於學者碩彥。
承蒙業師閻沁□教授悉心指導,細心審核原稿並予斧正,本論文始能如期完成。筆者謹在此申致萬分謝忱,並感謝新聞研究所的師長們及同窗好友給予筆者的鞭策與鼓勵。
筆者天賦庸碌,素養淺薄,本論文如有舛誤,尚祈專家學者不吝賜教,以匡不逮,則無任感禱。
|
2 |
大學生對科學新聞報導之理解與詮釋 / A study of undergraduate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news王怡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科學議題是大眾每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訊息類型,它可能大至科學政策的討論,或小至個人決定是否選用某項產品的生活細節當中。然而大眾對科學訊息的接近與使用,多侷限在對媒體訊息的依賴,並以新聞報導為主。因此,大眾如何理解與詮釋新聞媒體中的科學訊息,便是探討大眾與科學傳播中重要的環節。大學生處於正式進入社會場域,並離開以學習為主之校園生活的預備階段,是探討科學教育及媒體訊息傳播都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討論了大學生對科學新聞報導的理解與詮釋互動,以及其所展現的科學素養表現。
本研究發現受訪大學生對科學報導的詮釋展現了六種詮釋態度。分析與其詮釋表現相關的因素,「科學新聞文本」對受訪者的詮釋影響展現在三個層面:學生對「科學」本身所採取的態度、報導主題的性質以及報導論述的方式。而「讀者本身的差異」,包括科系、所學背景,特別是高中所學以及科學性通識課程之修習,以及媒體使用習慣等,對受訪大學生的理解與詮釋也產生影響。
此外,受訪大學生在對科學新聞報導的詮釋上共享特定的詮釋策略,包括慣用「自身所學」(主修科系)作為詮釋報導的主要基模與互動內容;對教化(教師及專家權威)及同儕論述的信任;以及以網路為主的媒體使用習慣。而受訪大學生在理解及詮釋科學新聞時所展現的科學素養方面,整體而言主要僅呈現對科學報導知識層面的理解,例如對特定概念、科學過程及方法的認識;但同時也展現對科學報導一定的批判及懷疑態度。本研究亦進一步提出對科學報導產製及科學教育未來發展之建議,期待國內在未來能擁有一個更好的科學傳播環境。
|
3 |
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大陸經濟新聞運作之分析 : <<以經濟日報>>為個案硏究 =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reporting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reform : a case study of Economic Daily趙怡, 01 January 1998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4 |
回歸後香港中文報業組織運作 : 中國報道個案分析 = Operation of the Chinese press organizations after the return of Hong Kong to China : a case study on China reporting鄧淑玲, 01 January 2000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新聞報導消息來源策略與政策變遷-以二次金改公營(股)銀行私有化政策為例周江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核心問題乃為探究在二次金改公股銀行私有化的政策變遷過程中相關的社會團體在新聞媒體上所進行的各項策略工作是否造成社會輿論的轉向?
研究發現可區分為兩種不同層次來說明:首先在媒體報導上,本文透過內容分析發現針對公營(股)銀行私有化此一政策的相關新聞報導與評論不管在報導的數量或性質上,都發生在台灣中小企業銀行工會罷工的前後。此乃「為何」社會輿論發生重要的轉折的關鍵點,並與後續公營(股)銀行私有化方案轉向成為公營(股)銀行彼此之間整合具有在時間上高度的相關性。此外,除停留在新聞媒體報導內容的分析工作上,本論文亦透過消息來源的統計找到主要提出不同觀點的社會團體,並採用深入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其在推動相較於不同立場的政府與企業時,所採取的各種消息來源策略。
|
6 |
有機食品的媒體再現—以《中國時報》、《聯合報》以及《民生報》的報導為例(1995-2006年)陳琪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機食品現今已成為全球的新興飲食風潮。消費者獲取有機相關資訊的管道之一便是媒體,然卻少有研究討論之。本研究作為一初探研究,欲得知媒體在有機風潮時興的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研究問題包括:文本如何再現有機食品樣貌?主要的型態為何?除此之外,本研究亦想進一步得知不同媒體文本的詮釋手法是否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又為何?最後,由於有機食品從引進至今歷經了長約十年的時間,這期間無論是新聞形式或內容都可能有所變化,本研究亦想探知在這十年間新聞的形式或內容是否有所變化?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輔以框架分析的方式,分析了《聯合報》、《中國時報》以及《民生報》約11年間(1995-2006)的相關新聞。本研究結果顯示,有機食品新聞多為「純淨新聞」,且主要出現於「地方/都會」版面,各報及各時期的分佈皆同;「活動或商品優惠」則為有機新聞最主要之主題;新聞消息來源部分,無論是三家報紙或有機食品發展各時期,消息來源引用比例最高的皆為「食品業者」,且遠超過其他消息來源的發言比例。
新聞框架方面,「個人身心價值」則佔了絕大多數的新聞比例,各報及各時期的新聞框架排序則略有不同;最後,在新聞語氣的運用部分,「有機市場概況」、「有機食品資訊」、「活動或商品優惠」以及「個案抗病經驗」等主題的報導多使用正面語氣,其他語氣偏低;然「有機品制度」及「食品安全」等主題的報導語氣較為平均,雖然以中立/混合語氣為主、但肯定及否定語氣亦皆佔了不少比重。
整體而言,有機新聞在這十年間持續增加,反映出有機食品受到社會重視的現象,有機新聞呈現出與地方經濟生活難以分割的特性,則或可成為促進社區發展的推手。然有機食品新聞因處理了較多消費性議題,文本呈現較為一般新聞鬆散而可能有廣告化的疑慮,新聞從業人員則可能更需小心謹慎地處理這類議題。
|
7 |
從新聞報導實例探討新聞客觀性之體現林照真, LIN, ZHAO-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大章節。
第一章緒論首先介紹研究動機,對新聞如何發生,新聞的特性,新聞報導與事件的關
係,並以「機場事件」、「環山事件」為新聞實例說明。
第二章介紹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獻探討為主。
第三章擬從哲學觀點談客觀,從西洋哲學史五○○年前普羅塔哥拉斯介紹起至今二十
世紀,幾位較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對「客觀性」此一理念的探討。
第四章則從新聞觀點談客觀,如在新聞學中客觀性的由來及其演變,客觀性報導在今
日以何種面貌呈現。
第五章則詳細分析「機場事件」與「環山事件」報導各報間的差異,以及分析背後原
因。
第六章為結論。
|
8 |
新聞報導者的預存立場與其報導新聞之關係張崇仁, Zhang, C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研究新聞報導者是否由於預存立場的不同,而影響了其新聞寫作的方式
。
此研究以問卷調查和寫作評審兩種方法進行,而後以多重比較的統計方法分析資料
。
研究假設:
(一)有參與偏向的新聞報導者,傾向撰寫分析性或解釋性新聞,而不強調簡單事
實報導。
(二)持中間立場的新聞報導者,傾向報導純新聞,而不大會去試圖分析或解釋新
聞。
(三)新聞報導者對新聞事件的態度,不會影響其新聞報導的方式。
(四)特別差異不會影響新聞報導的方式。
|
9 |
初探台灣新聞報導中的公關與公共關係面貌:以1991至2003年新聞報導之內容分析為例 / Exploring the Indigenous Meanings of "PR" and "Public Relations" from the Newsreports in Taiwan: A Content Analysis of Newsreports from 1991 to 2003.甘惟中, Kan,Wei-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擬以在地觀點,探討台灣新聞報導中的公關與公共關係面貌,採用的研究方法以量化內容分析法為主、質化論述分析法為輔,分析樣本為內文中含有「公關」或「公共關係」兩關鍵字的新聞報導,經兩階段抽樣共得樣本1443則。整體研究分為三個系列研究,各有不同的探討主題,以下分述各系列研究內容與主要結論:
首先,研究系列一探討台灣新聞媒體所呈現的公共關係運作概況,提出四個研究問題與相關假設。整體研究結果發現,台灣報導中所描繪的公關運作仍以西方運作模式為主:互動層次以組織間關係、組織與公眾關係層次為主,人際關係層次相當少,組織化個人的情況在報導中也不普遍;功能方面仍以公共資訊、說服為主,個人關係管理較少;公關策略著重於組織資訊策略、組織經濟策略,組織關係策略、人際中介策略在報導中出現的比例相當低。另外,若將十三年的報導樣本區分為九十年代前期(1991-1995年)、九十年代後期(1996-1999年)與二十一世紀初期(2000-2003年)來看,研究結果發現整體報導量穩定成長,組織關係管理、形象管理功能逐漸被說服所取代,策略使用上也有愈來愈單向、不對等的趨勢。
其次,研究系列二區分「公關」與「公共關係」兩詞彙,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關鍵字的報導其呈現的公共關係運作的確有所差異。以「公關」為關鍵字收集的報導大多描繪個人、非正式、以人情或人際關係為導向的運作模式,且在專業、公開、道德、有效、合法五個報導評價面向上表現皆普遍較低;而以「公共關係」為關鍵字收集的報導則多與西方現有公共關係理論相符,描繪公開、組織、透過媒體宣傳等運作方式,在五個評價面向的表現也相對較高。研究結果清楚呈現「公關」與「公共關係」兩詞彙所代表的運作內容以及背後的文化背景、理論基礎皆顯著不同,因此後續研究除了探討全貌外更應將這兩類概念區分。
第三,研究系列三針對「公關」與「公共關係」兩詞彙的意涵加以討論,發現「公共關係」一詞大多為正式職稱、費用等專有名詞,且代表的意涵也多與媒體操作有關;但「公關」一詞則多指私下、人際運作甚至色情交易的概念,有相當負面的指涉。
本研究最後並依研究結果試構台灣在地公關與公共關係概念,同時說明研究貢獻、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希望對後續研究有所幫助。
|
10 |
選舉期間民意測驗新聞報導之研究----以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為例 / Newspaper reporting of the public opinion polls: In 1994 election施妙霓, Shih, Miaw-N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期間新聞媒介對民意測驗結果
之報導。本論文主要採取內容分析法,研究對象為民國83年 8月 4日至12
月 3日間,曾報導民意測驗之報社,包括中國時報、 中時晚報、聯合報
、聯合晚報、民生報、自立早報、自立晚報、自由時報、中央日報、中華
日報、青年日報、臺灣日報、臺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大成報、大明報
、民眾日報、臺灣時報以及臺灣立報等十九家報社。研究觀察的項目包括
民意測驗新聞報導上議題、報導立場、新聞呈現方式與報導方式之差異。
此外,亦比較不同報社與測驗執行機構等因素對上述觀察結果的影響。根
據分析結果,在民國83年省市長選舉期間,本研究所蒐集的樣本中,中時
與聯合兩報系的報導即佔總樣本數的三分之一;在測驗執行機構方面,以
由政黨所執行的測驗居多,佔總則數的四成五,其中,更以由國民黨所執
行的測驗佔最多數;而所有的報導大致是以1000字左右的篇幅呈現。在議
題方面,無論是新聞標題或是新聞報導,均是以「賽馬式報導」議題類為
主。在報導立場上,官方報系(包括中央日報、中華日報、青年日報、臺
灣新生報、臺灣新聞報)的報導立場多傾向國民黨,對國民黨或其候選人
有較多的正面評價;而其他的報社則多數趨於中立的報導立場。在報導結
果呈現方式方面,多數的報導中均述及「描述、反應數據」與呈現「由調
查機構或學者專家對調查結果作分析、解釋或評論」。在報導方式中,有
八成以上的新聞報導中會列出「測驗執行機構」,並以「百分比」的方式
呈現統計結果;然而除了以上兩項以外,其他相關的測驗相關背景資料均
被忽略,僅有在不及半數的新聞報導中被提及,其中尤以列出「問卷問題
」的比例最低,僅有3.1%。整體而言,中時與聯合兩報系的民意測驗新聞
,其結果呈現方式較其他報社多樣化,而在報導方式上,所提供的相關資
訊亦較其他報社為多;而報社報導本身所執行之測驗結果時,亦較符合
AAPOR 所提出對精確新聞報導之要求。
|
Page generated in 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