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新聞客觀性是否顛撲不破? 一種來自網際網路的衝擊 / Is Journalistic objectivity always irrefutable? An impact from the Internet field.闕志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新聞客觀性」耙梳。透過網路空間裡新聞的特殊性,為網路新聞品質另覓思路。首先討論傳統新聞客觀性,認為新聞客觀性是動態的實踐過程;繼而轉向網路場域,襄助於 Martin Buber 和 Michael Bakhtin等學者的「對話」哲學,歸納出別於過去客觀形式的「互動對話」觀點。藉此指明:網路客觀性是植基於互動對話,透過近用報導、編修補充、理性認知、憑據且驗證與多媒體傳達元素等方式,呼喚出網路使用者彼此肯任下的「事實」,以完善網路新聞敘事。
|
2 |
從新聞報導實例探討新聞客觀性之體現林照真, LIN, ZHAO-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六大章節。
第一章緒論首先介紹研究動機,對新聞如何發生,新聞的特性,新聞報導與事件的關
係,並以「機場事件」、「環山事件」為新聞實例說明。
第二章介紹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文獻探討為主。
第三章擬從哲學觀點談客觀,從西洋哲學史五○○年前普羅塔哥拉斯介紹起至今二十
世紀,幾位較具代表性的哲學家對「客觀性」此一理念的探討。
第四章則從新聞觀點談客觀,如在新聞學中客觀性的由來及其演變,客觀性報導在今
日以何種面貌呈現。
第五章則詳細分析「機場事件」與「環山事件」報導各報間的差異,以及分析背後原
因。
第六章為結論。
|
3 |
體驗與意向內容-早期胡賽爾經驗既與性之研究 / Mantal Process and Intentional Content李志成, Henry Le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欲陳述現象學經驗的產生來由,因此首當從經驗的實質意涵入手,藉由經驗意向本質的揭露來指陳其發生原因。所以,相關於經驗是什麼,我們也就進一步探討經驗和被經驗所掌握的對象間之關係。於是我們問,這是一種「實在」關係,一一對應的關係嗎,還是可以被經驗豐富詮釋的關係?是一種基礎論的知識類型?若是,什麼意義下的基礎論,若否,又是側重什麼問題意識呢?心理活動和被經驗對象之間的關係為何?經驗如何客觀地掌握對象,對象在哪裡被掌握,知識是什麼?是心理經驗法則的結果嗎,這會造成什麼樣的認識論困局呢?相較於分析哲學從語言分析的途徑入手來解釋客觀知識如何獲得的問題,胡賽爾又如何從現象之為現象的分析描述中來揭露我們和世界之間所發生的種種事端呢?這些問題在本論文將有進一步說明。
|
4 |
賀爾的主控意識型態理論與電視媒介分析 : 以犯罪新聞的報導為例王寓中, Wang Joh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這篇論文的研究目的是,以「犯罪新聞」的研究為例,探討英國文化研究
代表人物Stuard Hall 的「主控意識型態理論」理論的詳細淵源與脈絡,
並根據Stuard Hall 的理論架構,針對國內電視日常性的犯罪報導作實例
的分析研究。在理論部份,本研究檢視二個典範觀點下三個研究取向的理
論,分別是多元主義觀點下的客觀性研究傳統與媒介現實建構理論,以及
承襲馬克斯主義架構下英國文化研究學者Hall的主控意識型態理論。除了
探討犯罪新聞的相關文獻以外,也對理論的基本假設和觀念架構作深入的
分析與評論。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符號學分析法表意三個層次的分析
為架構,分別是文本外延意義的分析、文本內涵意義的分析及意識型態的
解讀。分析的樣本是三家電視台八十二年三月十二日至廿五日晚間新聞的
日常性犯罪新聞報導,包括影部的畫面分析及音部語言的敘事分析。分析
的結果顯示﹕在文本外延意義上,犯罪新聞的敘事結構是以社會平衡遭受
破壞開始,而終於犯罪者被逮捕,社會恢復平衡,中心情節則是歹徒的行
動及警方的補救反應﹔而在影部的呈現,犯罪新聞的畫面是在有限的組合
要素中,作檢選與組合的工作,並依語言的規則排列敘事。在內涵意義的
分析上,犯罪新聞所隱涵的社會文化意義是透過警方╱犯罪者兩元對立的
關係,構連出社會之內╱社會之外、正╱邪、及道德╱罪惡的文化迷思,
以譴責非法,同時認可社會集體的道德與秩序的完整。然而,這樣的文本
論述是意識型態權力表意的結果,因為文本最後強調的是法律與秩序的不
可侵犯性,以及社會控制機構與社會權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維繫社會
的基本權力結構和規則,至於犯罪者所處社會結構的位置及權力壓制的歷
史結構因素則被加以隱藏或排除,以系統性的傾向複製社會中既有的意識
型態,同時也複製了既有的主控結構。
|
Page generated in 0.01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