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
從微觀民意觀點探討中央民意代表之公共服務品質之研究 / Research of the public service quality from micro public opinion viewpoint discussion legislator華樹華, Hua, Shu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傳播具有高度的不可確定性,傳播過程裡的訊息無時無刻地產生發出,且經常讓人感到不可捉摸,而政治則是為調和成員之間的歧異所達成約束集體決策的活動的過程。中央民意代表對於這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傳播過程尤其重視,因為這是他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的情境,中央民意代表與微觀民意之關係,即是於政治傳播情境中探索人民意義認知與再現的過程,屬於政治社會化歷程。
人民除了以投票的行為表達民意之外,微觀民意,將如何成為政府治理與決策的依據呢?就本文之研究發現,微觀民意不僅具有反映公共政策且具有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但必須仰賴訊息能有效地傳播的基礎。微觀民意如何透過政治傳播歷程形成影響公共的結果?微觀民意與中央民意代表中介者之關係?是本研究的問題意識。中央民意代表接收民意的管道來源包括大眾傳播媒體、本身與民意的互動及週遭人士所提供的訊息等,其中以公共服務所接收的民意訊息最為直接且豐沛,尤其在2008年我國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制度改為小選區制後,中央民意代表對於選區內的民意更為重視採用。
公共服務是中央民意代表與微觀民意間重要的中介工具之一,因此使用者體驗之品質評價及其關係管理,成為公共服務流程中重要的品質設計概念,敏銳的生產設計者也可能因此發現使用者的潛在需求,而發揮創新的動能,本研究在中央民意代表的公共服務中,藉由10,000小時以上傳播互動、超過2,000組個案,統計分析微觀民意樣態,以了解使用者實證經驗與評價,以實證質性研究歸納出民意需求的實質內容,整合量化之研究,提出本文之論述:中央民意代表與微觀民意之意義建構在公共服務歷程中共構,形成影響公共的政治傳播。
從微觀民意觀點,探討中央民意代表公共服務之品質,其變項由公共服務品質、信任(滿意度)、政治效能感、忠誠度及形象五個構面加以檢證,公共服務品質之因子包括便利度、可靠度、溝通度、專業度及關懷力五個子構面。研究結果與假設吻合,公共服務品質自變項與應變項各構面間具有相關性及關聯度,且信任(滿意度)為公共服務品質與政治效能感之中介變項。
此外,本研究之重要發現為,在公共服務品質中影響「政治效能感」的評價主要因素為「信任」,而「信任」的建立又奠基於公共服務之「專業度」與「關懷力」,微觀民意因此必須在具有理解的「情感認知」對話情境中,公共服務者提供具有「法理專業」素養對現行公共政策缺陷與潛在需求的「意義建構」澄題與諮商歷程,公共服務品質流程中之「關懷力」評價,對於中央民意代表之「忠誠度」具有重要影響力。
微觀民意鑲嵌公共服務與中央民意代表之政治傳播歷程將因此有新的意義建構,連結並影響巨觀體制的公共的能力,公共服務品質之管理方法論,必須建置以公共利益為軸心之流程設計概念中,注入細緻的創新元素「關懷力」及「專業度」,使人際與語意傳播之意義建構在具政治信任及政治效能感成份之公共服務流程中,微觀民意得以發揮對於巨觀的社會體制產生影響與改變的能力,使百姓與國家治理者產生有效對話機制。
|
32 |
意見的感知與表達:以沈默螺旋和多數無知角度觀察意見氣候曾如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在研究期間正好適逢2004年總統大選,藉此選舉,以民意調查瞭解當人們使用錯誤資訊時,很容易產生誤知意見氣候的情形,形成不同的感知意見形式,例如多數無知和看鏡效果等。除此之外本研究也希望再次探究沈默螺旋是否在選舉議題上發酵。
研究者選取「總統選舉的投票取向」、「選民對前總統李登輝的喜好程度」、「是否贊成320廢票運動」以及「是否贊成320公投和大選一起舉辦」四項議題作為初探民意資訊性和規範性影響的觀察議題。
Price & Oshagan(1995)從社會心理學觀點指出,感知意見氣候對人們有兩種功能:規範性(normative)和資訊性(informational)功能。
從社會總體層次來說,Price & Oshagan(1995)和Noelle-Neumann認為民意具有整合規範功能,因為害怕孤立或者想得到社會認可的肯定,人會不斷感知意見和瞭解主流意見為何,以確定自己符合主流價值。如果認為自己的意見和主流意見不同,會趨於沈默,反之則樂於發言,這種現象後來稱為沈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此為民意規範效果。
然而Price & Oshagan(1995)強調,並不是每項議題都有清楚的主流意見,特別在團體對於何謂主流意見的紛歧情形下,對民意的不確定程度,使得民意的資訊功能發揮作用。為了瞭解當前的混亂的意見趨勢,人會藉著不斷溝通和蒐集資訊,以瞭解社會環境和感知他人意見,作為形成自己意見的參考,此稱為民意的資訊性功能,像是多數無知、看鏡效果,。
本文藉著分析分析在「總統選舉的投票取向」、「選民對前總統李登輝的喜好程度」、「是否贊成320廢票運動」以及「是否贊成320公投和大選一起舉辦」四項議題的瞭解民意規範性和資訊性效果,如何在這些議題中運作。
研究發現選民看鏡效果、教育程度高低會影響選民對於議題的意見,此外,選民的意見強度、對議題關心程度、年齡都會影響其意見表達意願,並部分支持沈默螺旋假設。
|
33 |
琵琶湖疏水水系の生態系およびそれに関わる地域住民の認識に関する研究小田, 龍聖 23 January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21468号 / 農博第2311号 / 新制||農||1064(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H31||N5163(農学部図書室)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森林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柴田 昌三, 教授 神﨑 護, 教授 小杉 賢一朗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
34 |
沈默螺旋論初探王婷玉, WANG, TING-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在引介並評析德國社會學家諾爾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的「沉默
螺旋論」(the Theory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全文凡五萬餘字,共分六章
、廿三節,各章大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動機,臚列研究問題,並略述研究方法和限制。
第二章,螺旋論:介紹此理論的概念和變項,在民意、傳播與社會理論領域所衍生的
假設及主要代表模式;界定應用範圍並依理論特質予以定位;摘要諾氏檢驗此理論所
作的研究。
第三章,沉默螺旋論溯源:據諾氏對此理論由來的說明並藉墨頓(R.K.Merton)研究
社會學理論史的方法,來追溯螺旋論的源流。
第四章,沉默螺旋之沉默與迴響:摘要其他學者所作的有關研究;分別述析此理論引
起的共鳴、所面臨的挑戰以及諾氏的回應。
第五章,沉默螺旋「典範」:簡介孔思(Thomass
Kunn)的自然科學沿革結構;比較沉默螺旋論發展歷程與此結構之異同;沉默螺旋論
蔚為典範之理由。
第六章,結論:以科學哲學的角度總評沉默螺旋論之得失;建議未來研究的方向。
|
35 |
我國報紙議題設定工能之研究──以六十九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徐惠玲, Xu,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包括前言, 研究目的, 理論與文獻, 以及問題與假設的提出。第二章研
究方法─抽樣調查部分。第三章研究方法─內容分析部分。第四章結果分析與解釋。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主要內容: 議題設定功能研究為近期大眾傅播媒介效果研究的主要趨勢之一。議題設
定理論從認知角度重新肯定了大眾媒介的影響力: 認為大眾媒介雖然不能成功地教我
們怎么想, 但是卻能有效地決定我們注意那些問題, 想那些問題。
本研究以民國六十九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 以木柵地區居民為對象, 探討我
國報紙在選舉過程中是否如國外文獻所顯示般, 具有議題設定的功能, 影響選民對重
要論題的認知。為驗證此一理論, 本研究在方法上同時採用抽樣調查與內容分析兩種
方法。在問題層次上, 則一方面從整體觀點著眼, 探討報紙對一般選民是否具有影響
認知的效果; 一方面從個人觀點著眼, 採列聯分析法, 進一步澄清在何種情況下議題
設定功能加強, 在何種情況下減弱。 #40001154
設定功能加強, 在何種情況下減弱。 #40001154
|
36 |
電話民意調查的方法:在臺灣的初步研究吳統雄, Wu, Tong-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電話調查方法的發展。
第三章: 電話訪問和造府訪問的比較。
第四章: 研究設計。其中包括七節: (一) 資源、 (二) 抽樣、( 三) 問卷、 (四)
訪問、 (五) 分析、 (六) 預算、 (七) 實例與理論的綜合比較。
第五章: 建議與未來展望。
第六章: 結論與檢討。
|
37 |
無黨籍人士競選言論之研究-民國六七年增額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競選期間無黨籍人士宣傳品之內容分析黃紀, HUANG, 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無黨籍人士言論的形成」,共分三節,分別由社會動員、政治制度及衝
突模式,探討無黨籍人士政治言論的傾向,並提出若干假設。
第二章 「競選言論的內容」,分為二節,第一節以「列聯分析」找出言論主題的
群類,第二節以「方向矩陣」建立各主題間的結構。
第三章 「競選言論的策略」,分為二節,分別探討其一般策略及對執政黨的形象
,自我的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內容與策略的關聯」,分為三節,分別探討各主題群類所使用的不同策
略。
第五章 「結論」,將以上四章之研究發現做一綜合敘述,並對未來之研究提出建
議。
#2810307
#2810307
|
38 |
台灣地方選舉郎裕憲, Lang, Yu-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民主政治,植基於地方自治;而地方自治之推行,則自選舉始。故朝野如何善事
地方選舉,使確屬賢能之士,出主庶政,為民服務;發言議壇,為民立法,民治成敗
,關係至巨。
台省實施地方選舉,為國史上之首創,又時當日本專制統治五十一年之後,中央政府
甫行遷台,國難嚴重之際,其成敗得失,影響深遠,實不待言。著者之決心研究此問
題者,蓋亦在此。
考現代民主政治雖已成為家喻戶曉之名,詞,然為最難採行之政制。因其施行前必備
之先決條件,屈指難數。諸如:言論、集會、結社與宗教信仰等等之自由已否存在,
司法審判之獨立能否維持;國民之基本教育是否普及;國民之公共道德已否於相當水
準;國民之守法精神已否養成;國民之生活必需是否不虞匱乏;國民之氣質是否溫和
、服從理性;與乎以正義為基礎之社會平等是否存在;政黨活動是否正常等等,不一
而足。依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遺教,民治之施行,猶需「以全縣人口,調查清楚。全
縣土地,測量完畢。全縣警衛,辦妥善。四境縱橫之道路,修築成功。而其人民曾受
四檯之訓練,而完畢其國民之義務,誓行革命之主義者,得選舉縣官,以執行一縣之
政事,得選舉議員,以議立一縣之法律,始成完全自治之縣」。
由於上列條件之未易俱備,且其每一條件又屬重要,台省如今是否已達水準可行普選
﹖此一問題之答案,吾人雖已於書刊所述,報章所載,與日常生活體驗中,多所發現
,然欲深求瞭解,猶有待於從民治基礎加以探討,故研究台省實施地方選舉之歷史背
景,思想淵源、社會環境、實不可缺。
誠然,縱使已具普選之條件,未必保証選舉之成功;蓋選舉之本身,猶備多種複雜難
行之條件也。而台省舉辦地方選舉,時值人心惶惶,國脈如縷之秋,益增問題之複雜
化,有待細心探索者多。
從辦理選務言,遠徵外史,歐美民主先進國家所示範於吾人者,即為選舉之公正與合
法欲求選公正,則平等之競選,公平之監察;公開之選務;與秘密之投票,似不可缺
。考選務之辦理與選舉之監察,在歐美民主先進國家,以美國為例,全國性與地方性
選舉,習慣上俱由民主、共和兩大政黨與地方政府共同負責;故選舉之結果如何,純
憑選民之決定,甚難發生公正與否之疑慮,輿論對此,自無懷疑。台省之政黨分野,
雖有國、民、青三黨之存在,但民、青兩黨在地方上之勢力如何,尚難知曉,是否定
以擔當共同監察選舉,辦理選務之能力,時論亦有所疑;尤有甚者,國人對黨派素乏
認識,所謂「群而不黨」,「吾聞君子不黨」,與「無偏無黨」之古訓,更予人以黨
派非善之觀念,故縱令採行美制,以國、民、青三黨參與辦理選務,共同監察選舉,
是否足以使無黨無派之競選者,信任選舉之公平,亦不無問題。如何抉擇,有待斟酌
。至秘密投票之施行,因憲法本無此一規定,原則上雖無問題,但執行時之如何確保
其貫徹,觀念上與技術上俱有困難。於公平之競選,主持選政者與選務人員是否能「
秉天下為公」之觀念,對待黨內同志與黨外人士一視同仁,似亦有待考驗;因法定雖
公,而執法在人也。另一方面,欲求選舉之合法,則需舉辦選舉之有據。憲法明定省
縣自治法之制定,須依中央制定之省縣自治通則,而該一通則,迄未頒布,則台省之
舉辦地方選舉,究何所據,亦為煞費思索之問題。
|
39 |
民意與外交政策-以越戰期間(1954-1973年)『世界報』反映之大眾意見與美法雙邊外交關係為例 / 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study of the french public opinion reflected by le monde and France-United States bilateral relations曾雅玲, Tseng, Ya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往對民意對外交政策的研究多聚焦於美國案例,而以「美國國內政治民意制衡機制」如國會為重要機制。本研究即試以世界報所反映的法國媒體民意與越戰期間法國與美國雙邊關係之互動為例,探討法國民意與外交政策關係之特徵。
以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研究越南戰爭六個時期( 「法越奠邊府戰役」、「甘迺迪總統軍事介入越戰」、「東京灣決議案」、「春節攻勢」、「尼克森宣言」及「巴黎協議後至美國撤兵越南」)的相關文獻與法國世界報(Le Monde)文本,最後發展出法國的民意與外交決策過程簡圖如下。並由奠邊府戰役時期世界報輿論與法國外交政策、美國其中外交政策態度轉折過程,取得此時期世界報輿論意見獨立於法國對美國外交路線之例證。
圖中線條粗細代表影響力大小:行政部門對媒體、精英與大眾意見有強大影響力,而媒體的新聞框架與評論擁有第二大影響政府外交決策之作用,甚至可能還大於其他精英如國會議員對法國行政當局的影響。
另外,透過比較上述六時期世界報新聞評論與特稿內容分析,得出法國媒體民意對美國越戰作為之認知變化,此對美國行為認知與歸因的歷時性研究發現奠邊府戰役時期對美國正面認知以「求助」為主動機,而戰況慘烈如1968年春節攻勢之際,對美國越戰認知出現大量「同理心(25%)」成分。負面認知包含大量「不理性」與「好戰」,與「霸權自利」相關的負面認知則相對較小。同時,單一政策與個別領導人如詹森與尼克森任期分野也與法國民意對美國越戰作為之「不理性」認知比例差異相呼應。
關鍵字:法美雙邊關係、越南戰爭、民意、外交政策、媒體、世界報、認知
|
40 |
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改制前後制度及組織運作之研究-以新北市烏來區為例 / A Research on the Institutions and Operations Resulted from the Reform of High Land Indigenous Districts of Special Municipalities--the Case Study of Wulai District of New Tapei City朱家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改制前後,原為官派制轉換成民選制的區,比較兩種制度在地方上的治理運作與模式,以表現不同制度在相同環境、事務時所產生的運作差異,一方面評估不同制度下之運作;方面評估制度中的民意制衡能力。最後分析民選制與官派制於治理上的優缺點和差異,並對當前制度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個案研究法:選定新北市烏來區為個案,觀察制度轉換之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2.文獻分析法:整理分析相關文書資料以比較官派制與民選制的結構、機制之差異。
3.深入訪談法:選定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改制前後,擔任行政與民代職務者,進行職
責與實務的訪談,調查制度差異對行為與結果的影響,以及地方感受跟評價。 / The case study is research to the mountain indigenous districts of special municipalities, the former official system is converted into an elected system of district.By comparing the models and practices of these two local governance systems brought by the institutional reform, which has led our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of behavior and reaction the two systems have while put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under the same government affairs, this present study evaluates the two system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ir administrative performance and check-and-balance capability of the public sector.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merits and limits of elected representation and official appointment and through observing one real case, and finally propose advice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system.
Methodologies adopt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1.Case study: Wilai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is chosen to observe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reform.
2.Literature analysis: Relevant documents and data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 comparison of official appointment and elected representation in their organization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ces.
3.In-depth interview: Administrative officials and elected representatives who have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are interviewed about their duty change and practical exercise of governance, in hope to investigate behavioral and consequential influences the new system has caused, and collect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from local government.
|
Page generated in 0.01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