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10
  • 3
  • 2
  • Tagged with
  • 15
  • 15
  • 15
  • 7
  • 5
  • 5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魏晋南北朝隋唐時代の皇太子

千田, 豊 25 March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人間・環境学) / 甲第21871号 / 人博第900号 / 新制||人||215(附属図書館) / 2018||人博||900(吉田南総合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人間・環境学研究科共生文明学専攻 / (主査)教授 辻 正博, 教授 道坂 昭廣, 教授 太田 出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2

庾信生平及其賦之研究

許東海, XU, DONG-H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分五章,首章緒論,綜述南北朝代之背景與其文學發展的狀況,以見其對庾 信行誼與作品之影響。 次章評傳,介紹庾信之鄉里世系與生平事蹟,于其先世又著╲重仕宦之系統,以見其 生長背。景而其個人生平又配合作品之創作,分為三期。並述及家庭、交遊、思想、 學殖,以與其作品互相印證。然後引述其文學創作在多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庾信辭賦之分篇研究,除劃分前後兩期外,各篇又就其結構內容與主要特色, 加以分析比較,以見其創作技巧與特殊表現。 第四章庾信辭賦之特色與比較,再就其十五篇賦,加以綜合分析比較,以探討庾信寫 作之一貫特色與不同的改變,由此更反復印證其生平與作品的息息相關。以期於庾信 作品有更完整之認識與瞭解。 末章結論,主要在評分介庾信于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首節與徐陵並論,以見南朝 文壇之風氣。次節與王褒並提,以見北方文壇受南人的影響。末節則說明庾信于後世 文學之重影響。
13

南北朝民間樂府之研究

金銀雅, JIN, YIN-Y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九萬字,根據宋郭茂倩所撰「樂府詩集」,選出南北朝樂府中採諸民問者五 百四十七首,而立要部分則分兩大方而進行討論。 一為外緣的研究:首章研究其產生、盛行之社會背,景凡分自然環境、政治因素、經 濟條件以及社會風尚。次章則從文學潮流著手,討論其與民間文學、音樂文學、文人 文學之關係。 二為內在研究:首章先探討其音樂性,凡分曲名、樂器與曲調、唱法、節奏與旋律之 美等。第二章論表現藝術,凡有意象之特、色修辭技巧,分別右以討論。第三章則以 其所表現的世界為主,分別研析南朝庶民的愛情觀、北朝庶民對戰爭的反省、南北朝 婦女的形象以及南北朝人民的生活狀態等。 結論則總結其特色,並論述其對後代的影響,肯定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價值。
14

北魏三書的南北文化觀

林郁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水經注》、《洛陽伽藍記》、《魏書》自五世紀以來並存於世近一千五百年,或許是因為性質差異過大,使三書幾乎是各別分立的存在。雖說《水經注》與《洛陽伽藍記》在文學史中偶被並舉,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言:「(洛陽伽藍記)其文穠麗秀逸,繁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洛陽伽藍記》更被視為可補《魏書》之闕,如吳若準《洛陽伽藍記集證》云:「足以補魏收所未備,為拓拔之別史。」但三書之間從未共同形成一張研究網脈。 因中國近百年世運對文史工作者的催逼,論者逕自反省當代文化困頓的同時,隱約靈視到三書過去不曾被揭示的內在聯繫,發現三書分別隸屬於「北魏洛陽時期」、「東魏遷鄴時期」、「北齊代魏時期」的作品。三書成書的時間先後間隔不過三十年左右,但卻是南北朝政治社會急遽變遷、文化正統爭奪最劇烈的時期,而三書的內容也各按其時地回應了當時最重要的歷史課題。 南北朝文化之爭其實是受到政治正統之爭的激化。中國雖執著於大一統,然分裂與統一的時間卻各占歷史之半,因而正統之爭無時不在,其中又以南北朝最為明顯,也最具典範性;許多立論正統的說法都是北朝人士所提出,並成為後世爭辯正統的重要通用語彙及理論依據。然而,此事實卻在崇南抑北,普遍視南朝為文化主體的研究視野中一再受到忽略。本文合議三書,透過各書的臨史心態、政治立場、正統架構、民族認同、文化態度等問題的發掘與對照,重新審視南北朝文化之爭的內涵。盼望此研究成果不僅能擴充三書的文化蘊涵,也可呈現有別以往的研究新視野。
15

"古詩十九首" 體類新論 = A re-classification of Nineteen Old Poems / Re-classification of Nineteen Old Poems

劉一 January 2015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Art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ge generated in 0.02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