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邊緣台獨的「構框」與運動參與

吳明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中共《反分裂國家法》與對台政策之研究

葉俊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兩岸將近一甲子的隔海對峙,歷經了中共「武力解放台灣」、「和平解放台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三個對台政策演變時期;兩岸關係也歷經軍事衝突、冷戰對峙、互動交流等階段。近期,台海情勢顯的更趨動盪,如1999年台灣的「特殊國與國關係」、2000年台灣首次政黨輪替、修憲主張及「一邊一國」等事態發展,2004年再提出所謂「公投新憲」及「台灣正名」運動等主張。這樣的狀況發展,使中共深刻瞭解台灣已越來越偏向「台獨」之路,必須有所因應。 2005年3月14日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我們可以從法案中瞭解,中共試圖透過法律的形式,立法防制「法理台獨」,這不僅可紓解中共內部不滿對台政策軟弱的壓力,對外亦可展現對台灣的主權宣示,堅持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見,中共把20多年來對台方針政策法律化,不僅上升為國家意志,且明確規範兩岸關係,使得反分裂及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有了法律依據。尤其「非和平手段」的提出,對台海、甚至亞太情勢注入了不安的變數,更引起台灣強烈的反彈與國際的關切。《反分裂國家法》的制訂,絕對不是意外,而是有計畫性的,代表中共對台政策的基調重點逐漸放在偏重防止台灣脫離「一個中國」原則的防獨、遏獨措施。 事實上,胡溫體制接班後,中共對於台灣獨立聲勢的高漲相當擔憂,武力解決台灣問題在現階段既不切實際,也不符合中共發展經濟的首要國家任務,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才符合中共國家利益。然而,和平統一固然是最終目標,但衡量當前兩岸關係仍然欠缺和平統一的條件,不過,台灣如果獨立,便直接衝擊到中共核心利益,因此,反對台獨成為胡溫體制對台政策的重要目標。可見,《反分裂國家法》確立了中共反獨為主軸的對台政策,同時加強對台展示善意的經貿與交流活動等軟性策略。這種「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將會是中共《反分裂國家法》所展開的對台政策方針與作為。
3

反對勢力與「台灣意識」之研究----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民進黨個案分析

林魏立, LIN, WE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探討民國七十六年九月至七十八年二月間,台獨意識與台灣地區政治反對 運動之關係,及其未來可能之發展。 首章為緒論,就本研究之範圍、相關的概念先作界定,另就相關文獻作一探討;並就 本研究所採「價值中立」研究取向、兼採歷史研究法中之「內在研究法」與「外在研 究法」交互運用,並著重於攻治發展之過程研究途徑作一說明,另以圖解說明本文之 研究架構。 第二章,由鄭成功的「反清復明」思想論起,探討台灣地區近四百年來各階段政治反 對運動國家認同之異同,以釐析八○年代島內台獨意識之興起,實肇因於國際背景、 內部矛盾與海內外台灣人政治反對運動之交相幅湊所致。 第三章,探討台獨意識自「蔡許案」發生後,逐日喧騰及其在民進黨中演變之過程。 本章首就此階段民進黨派系之衍變作一分析,次論「蔡許案」後,該黨各派系對台獨 意識於該黨發展過程各階段中所抱持之態度,以明民進黨各派系台獨意識在目標與方 法上之異同。 第四章,析述台灣獨立運動必然面臨之困境。首就國內反台獨勢力析述,包括國民黨 、民青兩黨、夏潮聯誼會及中國統一聯盟對台獨運動之態度,並論中共政權現階段對 台灣獨立之態度。次論美日與歐洲各主要國家對台灣獨立之態度,以釐析台獨運動可 能之奧援與困境。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各章所論,就政治反對之類型、意識型態對政治行為之影響, 及台獨意識促使民進黨二大派系同床異夢之現況,與台獨運動必然面臨國內之壓力與 國際之困境等面向,展望台獨運動之未來,不同手段、方法之台獨意識,極可能促使 民進黨在七十八年大選後步入既分且裂之境遇,新潮流系台獨運動亦將走入死胡同。
4

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s subject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hte relations between Cross-Strair

賴建國, Lai, Chien-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各章重點如下:第一章「緒論」中,主要是討論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概念界定、論文架構、以及研究範圍及限制。其中,除了對於「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意識」等概念先作一番詳細界定外,也將「台灣主意識」分為政治、民族、文化三個面向,並依此二餾面向的認同進行討論。第二章「台灣意識之歷史回顧」,依照台灣政治地位的轉變,依序分成史前時期、荷據時期、鄭氏王朝時期、滿清時期、日據時期,討論台灣島上的住民的台灣意識發展情形。研究中發現,首度出現台灣主體意識的是在鄭氏王朝時期的鄭經身上,他想以「東寧」(台灣)作為延續明朝王國、漢族主義、華夏文化的正統所在地,以有別於大清帝國、滿族主義、夷狄文化;也開始將儒家文化開始輸入台灣。滿清時期,則是大量輸入儒家文化,使台灣社會逐漸與中國大陸趨同,稱為「內地化」;另方面,則因為移民的定居、世代的繁衍,也逐漸形成「土著化」現象。馬關割台後出現的「台灣民主國」,則是一個欲藉列強之力使台灣重回中國的外交設計,本身並不具備台灣主體意識。日據時期,在「共產國際」指導下成立的台灣共產黨,在其政治綱領中,明白揭示以「台灣共和國」與「台灣民族」來推翻日本殖民政權;此乃台灣主體意識第二度出現。第三章「戰後影響台灣意識發展的內、外在因素」,則是將戰後台灣意識的發展,放在一個台灣、國際關係與兩岸關係的三角互動環境中來觀察。在外在因素方面,則分成二二八事件、國民黨的「中國意識」統治與灌輸、政治反對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勃興四方面來討論。第四章「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中,第一節討論戰後海外與島內的台灣主體理論發展與建構情形。在海外台灣主體理論建構方面,主要可分成「民族論」與「國家論」二種典範。而島內方面,則是在「高雄事件」之後的八○年代,才有政治界、學術界、文化界共同匯聚成一股台灣主體建構運動。八○年代末,李登輝繼任總統,也於九○年代開始大力推動國民黨的「本土化」以及「實用主義的台灣主體意識」建構運動。第二節則由九一年制訂「國統綱領」與終止「動員戡亂時期a臨時條款」之後的各種政治現象與民意調查資料,歸納出「封閉性敘事系統」與「進化式敘事系統」,並將此視方台灣主體意識對兩岸關係的主要。第五章「結論」中,分成研究發現與檢討與建議二部分。在研究發現中,筆者分成五點進行說明:戰後台灣主體意識是一種「建構」運動、台灣政治反對運動是一種自由主義精神的展現、台灣民族主體性在建構一個「台灣想向共同體」、‘悒x灣歷史建構中得出台灣「海洋文化」的特質、以及台北主體意識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主要在於「封閉式敘事系統」與「進化式敘事系統」的形成。在檢討與建議中,筆者提出日本的影響、媒體的角色等,作為給未來研究者的建議;並且提出勿凸顯出族群問題、改進二個敘事系統的缺失,作為提供執政者的建議。
5

1960年代《台灣青年》的民族主義論述 / The national discourse of Taiwan Chinlian in1960's

嚴婉玲, Yen, Wan 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系統的台獨運動在1950年代發端至1960年代由台灣青年社扛起大旗並引領、啟蒙世界各地的台灣留學生,在1970年代交棒,台獨運動的重心轉至美國。在這樣一個運動興衰的過程中,台灣青年社無疑扮演了 「銜接與轉換點」的關鍵角色。《台灣青年》作為台灣青年社的機關刊物,更承擔起論述台灣民族主義的重責大任。《台灣青年》所呈現的台灣民族主義面貌,在對外的界線上,劃出了中國人與台灣人的清楚鴻溝,但包納了在海外的台僑,在對內的界線上,曖昧的區分出原住民與漢人,但對閩客問題卻未有更多的討論。在 「台灣人」的內涵中,《台灣青年》試圖以多種方式定義台灣人,有從族群演變的觀點,也有從歷史事實的分隔點,更試圖直接探討抽象理論,希望找到清楚定義的嘗試。而對於台灣人過去的書寫,具有代表性的「列傳」專欄,卻呈現出立場跳動的問題,最後草草收場。在觀察史明等人的共同體論述後,大致可以認定,《台灣青年》主張台灣人意識與中國人意識從未重疊發展,而是在不同的空間下各自發展,而當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發展出具近代性意義的共同體意識時,中國卻尚未形成,這也是兩者無法消弭的界線。而台灣的現在到未來,《台灣青年》也持續不斷的觀察、思考與想像。在國際上,他們堅持要求尊重台灣人民族自決的權利,進而創造出一中一台的國際空間,在國內,他們針貶時政,並在海外對島內的政治反對運動遙相呼應,同時以清晰的表達台灣民族主義運動的立場來為將來定調。 / The Taiwan independent movement in Japan launched from 1950’s.During 1960’s ,it was lead by Taiwan Chinglian(Youth) Association, to inspire Taiwa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orldwide. Until 1970’s the independent movement was transported from Japan to America. From 1960’s to 1970’s, Taiwan Chinglian(Youth) Association played a key role .Taiwan Chinglian , as a journal of Taiwan Chinglian(Youth) Association, took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defining and explaining the meaning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First of all, The defining made by Taiwan Chinglian , it clearly told the difference of Chinese and Taiwanese, but including overseas Taiwanese .Second, it not apparently told the difference of aborigine and Han people , and did not discuss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oblem between Minnan people and Hakka people .In the contents of Taiwanese , Taiwan Chinglian tried to use variety approaches to define Taiwanese, someone defined it from the changing of folk ,someone defined from confirming the turning point of historical truth ,and someone even tried to discuss the abstract theory . In explanation of Taiwan history ,the representative column ‘Biography(列傳)’ failed to find the same standard to define Taiwanese. After observing the community discourse of Su-Bing and the others, we can find that they considered Taiwanese awareness and Chinese awareness has never engaged and developed in different spaces. When Taiwanese had developed the moder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under Japan’s domination , Chinese moder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had not yet .And that is the line between Taiwanese and Chinese that can not be erased. In 1960’s ,Taiwan Chinglian continued to observe and imagine the exist and the future of Taiwanese. About international affair , they demanded other countries to respect the Taiwanese right of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 , and claim one China and one Taiwan . They discussed and cared about the politics and democracy activities on the inside of Taiwan . and clearly stated the stand point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activity to define the future of Taiwan.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