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1
  • 1
  • Tagged with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

祁立峰, Chi,L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寫作之動機與問題意識大抵由文學史的書寫而來。文學史家論及六朝(西元229~589)詩、賦之間的關係時,常以「詩賦合流」稱呼、命名之。而近代研究者更細膩梳理所謂的「詩賦合流」成為「賦的詩化」、「詩的賦化」兩大概念,對比其發展的時間、歷程、詩賦消長,以及兩種文類在形式、內涵、情感、功能等各各層次的交融、互滲。 然而由此本文萌發出的疑慮有兩點,其一,既然所謂的六朝「詩賦合流」,並不是單一作家的個別現象,而是整個文學史所發展演化而成的共同趨勢,且按照前人研究成果,皆指出「詩賦在六朝,逐漸從分離走向靠攏」,那麼靠攏之後,合流告終的結果,理所當然是從此兩種文類合而為一,名之曰「詩賦」或「賦詩」,再也難分彼此。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進入李唐,詩賦皆為科舉應試項目,兩個文類涇渭分明。顯然所謂的「合流」、「詩化」、「賦化」,都是有待商榷的詞彙。其二,過去研究者在分判梳理「詩賦合流」現象時,往往採取頗為直觀、主觀觸感的方式,或以斷代的討論方式,說「建安開始,詩賦逐漸合流」、「永明之際,賦作已經完全詩化」;或以作家的方式,言「某君之賦,已經詩化」、「某君之詩,已具備賦化的濫觴」,然而這些判斷觀之歧異、取捨由心,頗難以達到共識。這也造成關於六朝詩賦衍生的問題,至今仍有討論空間的因素。 故本文之書寫過程,主要正在解決上述兩個問題。首先本文定題為「六朝「詩賦合流」現象之新探」,一方面針對輩研究者關於「詩賦合流」之論述,其思慮未周、稍有疏忽之處,進行商榷;再者提出筆者之見解,試圖迴避了上述所稱不夠精準的研究取向;其三本文捨棄了傳統斷代討論、分家梳理的研究途徑,而以中國文學理論、西方近代理論、影響六朝詩賦文學史的三大驅動力(外緣氛圍、文類發展、作家風格)等視角切入,以「輻輳」的新方法,逼近六朝「詩」「賦」兩文類的發展、互滲、交涉的過程與核心。最後在將視域延伸入唐,觀察後六朝詩賦又呈現什麼樣的發展趨勢。本文必須強調於先之處在於,「六朝「詩賦合流」現象」只是一求便捷性、避免爭議性、以及延續前人的提法(故後文常以括弧表示),本文則以為此「合流」之名本身,亦即有需要商榷、重探和新探之處。 就表象而言,詩賦僅是六朝重要的兩個抒情文類,然而本文卻以為詩、賦更可以拉抬成為中國文學的兩種驅動力量—革新╱復古、華美╱樸實、文╱質。而這兩股力量的驅動,往往造就了文學史的重大事件、變遷與衝擊。依據本文之見,綜觀六朝詩賦互動互滲之情況,詩取代了賦的地位是「表」、而賦入主╱奪主了詩的內涵是「裡」。研究者提出的,「賦的詩化較詩的賦化來的明顯」、「詩取代了賦成為盛唐風氣的贏家」,皆僅就表面的現象觀之而已。從六朝之後,賦的技巧、賦視域融入詩以及大部分的文類之中,而再也不容分割脫離。而詩表賦裡、賦體詩用也就成為六朝後中國文學史重要而深刻的現象之一了。
2

実用的な土石流数値計算モデルの開発

和田, 孝志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農学) / 甲第19784号 / 農博第2180号 / 新制||農||1041(附属図書館) / 学位論文||H28||N5000(農学部図書室) / 32820 / 京都大学大学院農学研究科森林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小杉 賢一朗, 教授 谷 誠, 教授 藤田 正治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3

琵琶湖・淀川水系における河川水中の蛍光性溶存態有機物の動態に及ぼす雨天時下水の簡易指標化に関する研究

山口, 武志 23 March 2021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工学) / 甲第23179号 / 工博第4823号 / 新制||工||1754(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都市環境工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田中 宏明, 教授 清水 芳久, 講師 中田 典秀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4

予測制御手法の不確実性を考慮した都市雨水に係るソフト対策の定量評価手法に関する研究

木村, 誠 26 March 2012 (has links)
Kyoto University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工学) / 乙第12641号 / 論工博第4069号 / 新制||工||1545(附属図書館) / 29719 / (主査)教授 中北 英一, 教授 戸田 圭一, 准教授 城戸 由能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