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華民國與日本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研究

河合龍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旨,在探討中華民國與日本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過程,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是達成國家戰略目標的手段之一,國家彼此間擁有共同的戰略目標,並進而透過相關的機制達成合作,將來促進雙方的利益。 本研究從中華民國與日本間軍事交流的來源開始探討,認識當時兩國的做法,並分析其後果和正負面意義。論述抗日戰爭與台日斷交的重大事件對兩國交流帶來的影響,透過政治、外交及法律等觀點來追查兩國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上的變化。確認當前台日雙方的國家戰略目標與兩國在東亞擁有的軍事性、經濟性國家利益,思考雙方在國家安全上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研究對雙方軍事交流及安全對話的現狀與國家戰略目標的差距提出看法,思考未來發展的正確方向,並對現存問題的改善做出建議。
2

能源安全治理與歐盟─俄羅斯關係 / Energy Security Governance and EU-Russia Relations

邱意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研究歐盟的能源安全問題以及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關係,並特別探討歐盟與俄羅斯之間能源安全治理機制的內涵與影響。在能源安全上,歐盟與俄羅斯為彼此重要的能源貿易夥伴,歐盟自俄羅斯進口能源以補足其內部能源生產的不足,俄羅斯則向歐盟出口能源以賺取收益。歐盟與俄羅斯均獲利於雙邊的能源貿易關係,但基於雙方不同的進、出口國身分,歐盟與俄羅斯各自有其能源安全考量與相應之能源政策。上述差異使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關係呈現既合作又衝突的樣貌,僅從單一面向並不足以解釋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關係。 在歐盟與俄羅斯各自能源安全考量與政策的基礎上,本論文進一步討論雙邊能源安全治理機制安排,以及歐盟與俄羅斯之間的能源爭端。2000年,歐盟與俄羅斯建立「歐俄能源對話」(EU-Russia Energy Dialogue),處理雙邊的能源安全問題與促進能源事務合作。但後續2006年與2009年兩次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爭端,以及2012年歐盟執委會展開對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的反壟斷調查,顯示歐盟與俄羅斯在能源運輸過境與能源市場規則等議題上時有衝突,能源安全治理機制仍有改進空間。
3

東北亞地區多邊對話機制之研究 / A Study on Northeast Asia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王韋婷, Wang, We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歐洲、北美、東南亞等地區皆有定期、頻繁的區域對話,對話內容廣泛,不再是過去國家安全、區域安全傳統定義下的「安全對話」。然而區域對話風氣的盛行,在東北亞地區卻嗅不到一絲絲這樣的氣息。東北亞地區由於本身的歷史特殊性與地緣政治的特性,在國際關係上始終是各國利益的錯綜複雜的區域。 東北亞地區國際政治衝突點主要為:領土糾紛、北韓核武危機、中日關係、日人綁架事件。北韓核武危機背後的動機主要是冷戰為結束之前,美國在南韓部署戰術核武瞄準北韓,北韓基於安全考量,於是發展核武計畫,另一原因則是針對日本,北韓視日本為安全威脅,基於歷史因素,北韓將其核武計畫背後目標對準日本。 冷戰結束後的新安全環境,應該要以區域安全考量為核心,東北亞地區主要的安全形勢是美國仍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安全主導者,同時美日聯盟是區域內重要的安全安排,隨者中國的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將在東北亞地區扮演重要角色。多邊協商與合作是解決東北亞地區安全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定期舉多邊對話更可增加行為者之間的了解與互信,多邊主義可以解決區域內危機。東北亞地區多邊合作經驗豐富,雖然多半是非正式的二軌多邊對話經驗,不過非正式的對話多邊機制剛好符合亞太地區的特色,差異性大的亞太國家,或者是在冷戰痕跡深刻的東北亞地區,都以應養成對話習慣,針對區域內的危機熱點例如北韓問題、中日歷史爭議、中美關係、中日東海油源紛爭、日俄領土爭議等問題,都可以藉著多邊對話機制建立信心措施。 目前正在進行中的六邊會談正好替東北亞國家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雖然目前六邊會談是以解決北韓核武危機為主要,不過在六邊會談裡參與成員對等,並且六邊會談也沒有抹煞美國雙邊同盟的功能,日後東北亞國家應可以以六邊會談為基礎,討論更多區域內安全議題,促進東北亞地區的對話。東北亞地區多邊對話機制的發展可以融入冷戰結束後的新興安全觀念。如此一來反而有利既存的六邊會談進一步發展。 / There is EU as a multilateral forum in Europe. There is ASEAN in Southeast Asia for Asia countries to understand policies of each country and get better transparency.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have always been complicated and uncertain. However, there is no multilateral dialogue in Northeast Asia. To study the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Multilateralism. And because of the unique security situation in Northeast Asia after Cold War, we have also to take the cooperative security, common security and comprehensive security into consideration. Thus, we can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a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A multilateral dialogue mechanism is a dialoguing forum that three or more countries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under some principles, with habits of practicing, without agenda limits, no participation limit, in order to solve security problems and reduce confrontations. The second North Korea nuclear crisis happened in 2002. The first Six-Party Talks began in 2003 and has hold for four times until now. Six-Party Talks can be viewed as a foundation of multilateral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despite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As long as Six-Party Talks keeps meeting, it is an achievement of dialogue for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Six-Party Talks makes it possible that solving the crisis in a peaceful way and taking the diplomatic way to engage with DPRK. The Japan-US Alliance is the key factor to influenc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Northeast Asia. Basically,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US and Asia Pacific countries have become a “wheel”. The hub of USA is a key factor of developing a multilateral mechanism or not. To develop a multilateral mechanism in Northeast Asia must cooperate with US and not against its interests in Pacific Asia. Also, Northeast Asia countries have to build their mutual confidence and interests dependence.
4

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 / A Study of Establishing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許舜南, Hsu, Shun-N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為一位學習「戰略及國際安全」並從事「野戰戰略」與「中外戰史」研究與教育的軍人,深知唯有堅實的國防武力,才能在中共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文攻武嚇下,以「勝兵先勝」之作為,來達到「止戰而不懼戰,備戰而不求戰」,確保「有效嚇阻、防衛固守」戰略構想之達成,然基於深切體認到「兵凶戰危」,不忍國人與大陸之對立紛爭而引發戰火,導致同胞「生靈塗炭」。自當從「避免戰爭」、「防止戰爭」等戰略及國際安全之考量,研究「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藉由國際間已實施多年的「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以下簡稱CBMs),期能喚起台海兩岸之領導人,本著同根同源,藉展現誠意、溝通、協商、交流,進而建立互信,以降低兩岸緊張情勢,避免因誤判而引發衝突,進而導致戰爭發生。 「信心建立措施」的主要概念,在於透過資訊交換與交流,增加彼此的瞭解,避免雙方因對彼此軍事意圖的誤解,而導致擦槍走火,引發衝突與戰爭。並希望透過「軍事互信機制」等交往原則的確立、軍事行動的規範,以及檢證措施的運用,建立台海兩岸彼此信任之關係,以達到避免戰爭、防止戰爭,確維台海兩岸安全與永久和平之目標。 本論文「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其主要的理論基礎是參考國際間已施行多年的「信心建立措施」(CBMs),該措施見諸於1975年「赫爾辛基會議」(Helsinki Conference)的「最終議定書」(Final Act)。而在歐洲中立及不結盟國家提議下,至1986年「斯德哥爾摩會議文件」(Document of the Stockholm Conference),第二代的「信心建立措施」被歐洲各國改稱為「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Confidence and Security-Building Measures, 以下簡稱CSBMs )。一般而言,後者較前者更強調軍事意涵的重要性及查證措施的使用,也意味脫離前者的萌芽階段,進入較繁複、具體、強制發展的階段。除歐洲與亞太地區外,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地區都有相關類似的安排。1991年,南北韓所簽訂的「和解、互不侵犯及交流合作協議」與「朝鮮半島非核聯合宣言」,中共、俄羅斯及其他三個中亞國家於1996年4月26日所簽訂的「關於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均屬於「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冷戰結束後成立的「東協區域論壇」及「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所倡導的安全對話,也是「信心建立措施」的一環。 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可採用「信心建立措施」(CBMs)各類作法,即(一)宣示性措施(declaratory measures)、(二)透明性措施(transparency measures)、(三)溝通性措施(communication measures)、(四)海上安全救援措施(maritime measures)、(五)限制性措施(constraint measures)、(六)查(檢)證性措施(verification measures)…等,並參考國際間建立互信之成功案例,區分目前已在執行的公布「國防報告書」、宣布「軍事演習之種類、範圍、時間、地點」、遂行「海上救難行動」、建立「海峽中線共識」…等,並配合國統綱領的進程,再分為近、中、遠程軍事互信作為,逐步建立台海兩岸軍事互信,降低緊張,化解衝突,以避免導發台海間之戰爭,共創台海兩岸中國人之雙嬴。 當前台海兩岸之紛爭,乃導因於雙方領導人及政府之互信不足,故在推動台海兩岸互信機制時,初期階段,須由單方面展現誠意、培養互信,在時機及條件成熟後,則雙方展現誠意、建立互信,當然我方應審慎規劃,並時時觀察,若中共仍抱持傲慢心態,未能遵守相關協定,必要時可以停止各項交流,以免單方面對中共做出過多的讓步,以確保我國家安全與利益。 從研究中可以深切體會,台海兩岸維持和平與穩定,是台海兩岸中國人的共同期盼,也唯有「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才能避免雙方因誤解、衝突,而刺激中共以武力犯台,或引爆戰爭。故僅提出具體建議,供決策單位及後續研究此一問題者參考: 壹、台海兩岸不可輕啟戰端。 貳、推動兩岸間制度化互信機制。 參、藉助國際友人加強多邊協商促進兩岸交流。 肆、審慎擬定建立軍事互信措施之優先順序。 伍、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立法逐步執行。 陸、賡續研究集思廣益尋求兩岸雙贏策略。 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雖然還有相當多的困難與窒礙,但相信只要台海兩岸領導人有決心,必可早日達成兩德統一與兩韓和解的光明坦途,這也是台海兩岸中國人所衷心期盼的抉擇,但願不久的將來,台海兩岸的中國人,均可走出免於戰爭與殺戮之夢魘,進而同享自由、民主與均富的和平幸福生活,共創台海兩岸的繁榮與發展。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