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原住民族的聚居與隔離 / Congregation and segregation of Taiwan aborigines

劉建良, Liou, Jian 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研究臺灣原住民族居住隔離的現象。以縣市為主要分析單位、鄉鎮市區為次級單位,民國100年年底戶籍人口資料為根據,描繪臺灣地區各縣市原住民人口居住隔離的概況。借用Douglas Massey和Nancy Denton提出五個面向中的均勻度及曝光度兩個概念,檢視原住民人口是否均勻地分佈在空間內,以及在區域內有多少的機率會接觸到多數族群,研究中以D指數及P*指數作為量測居住隔離程度的指標。 / This research examines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between aborigines and non-aborigines in Taiwan. The study surveys the scale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of the Aboriginal population in Taiwan by analyzing the county main unit and township sub-unit based on the census data at the end of 2011. Evenness and exposure, two of the five axis proposed by Massey and Denton (1988), are adopted to examine whether aboriginal population a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space and how much possibility is there for them to get access to non-aboriginal groups.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degree of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by index of dissimilarity-Delta (D) and Interaction Index (P*).
2

居住隔離和門禁社區現象之探討─以台北都會區的文山區和新店市為例 / Exploring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and Gated Communities Phenomena- Case Studies of Wenshan District and Sindian City within Taipei Metropolitan Area

林宜謙, Lin, Yi-Ch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企圖從西方社會討論相當熱烈的「門禁社區」現象,去探討在台北都會區的歷史背景脈絡下,所形成之門禁社區現象,並進一步探討既存於台灣都會區的居住隔離,進而理解門禁社區居民其生活經驗、鄰里互動等社會層面之意涵,希望能開啟社會學與門禁社區經驗現象間的對話和反思。 美國都市社會學的傳統之一,即在於有不少社會學家關注和回顧地理空間對於種族、階級、性別、年齡和資源分配、分化的重要影響,近年來於居住空間和社會學間的整合研究中,出現了「門禁社區」此一研究議題。在台灣的相關研究中,對於門禁社區的研究資料仍有所缺少,因此希望藉由探討台北都會區門禁社區和居住隔離現象,以及由社會意涵瞭解門禁社區所形成的空間形構狀況和意義,來作為補充對於門禁社區相關研究的重要實證資料。 本研究以居住隔離的觀點和援引結構化理論,一方面探究門禁社區和居住隔離現象的關聯性,另一方面則從行動者和結構相互制約的觀點出發,藉以分析門禁社區居住者、社區管理委員會與門禁社區間的關係和意義,並說明眾多因素如何使門禁社區增強居住隔離的現象。
3

臺灣地區的族群居住隔離 : 以1956、1966、1980及1990年四次戶口普查報告資料為例 / Ethnic Residential Segregation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the 1956,1966,1980 and 1990 Census Data

許癸鎣, Xu, Gu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臺灣地區的族群居住隔離,以1956年至1990年間四次戶口普查報告資料為主,分析臺灣地區中四個族群(外省人、本省閩南人、本省客家人及原住民)於1956年及1966年兩次戶口普查報告資料中的居住隔離狀況。以及兩個族群(外省人及本省人)於1956年、1966年、1980年及1990年四次戶口普查報告中的居住隔離狀況。並以1990年戶口普查報告資料進行族群居住隔離因素探討。研究中使用 D指數及P*指數,作為居住隔離程度的指標。 結果發現原住民與其他三個族群的居住隔離程度顯著高於另外三個族群,印證「種族居住隔離效果」高於「族群居住隔離效果」。台灣地區族群居住隔離的區域差異十分明顯,南部地區的居住隔離程度顯著高於其他地區,而都市地區的隔離程度最低。三十五年來省籍族群居住隔離程度逐次降低,而區域性的差異則依然存在。族群居住隔離指標的使用的確可以表現出實際的族群居住隔離現象。「鄉鎮市區」與「村里」次級單位的使用在實際指數的形成上的確存在差異。 本文在省籍族群居住隔離因素的分析結果上,支持「同化理論」的觀點。也就是省籍族群間若是社經差異越小則省籍族群間的居住隔離將逐漸降低。而「眷村」等制度性因素亦是影響台灣地區族群居住隔離的重要因素,而此一因素為台灣地區所特有的現象。本文分為五章共使用26張表、20張圖以及兩個指標的計算方程式。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