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代陽湖派的源流及其文學理論研究崔亨旭, CUI, HENG-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之洞「書目答問」有關清代古文家,列有不立宗派、桐城派、陽湖派之專門研究,
則尚付闕如。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即在介紹陽湖文派之主要人物,與探討其形成北景
、構成形態及其文學理論之內容分析。
對於本論文之撰述,曾盡力蒐集相關人物之文集、其他著作及傳記資料。雖公私珍藏
,亦必設法影印,以求文獻之充實完整。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除一般之整理歸納外,特重比較分析,以顯示陽湖派文學理論之
特色,此亦本論文之用心所在也。至於論述陽湖派文人之傳記及其師友關係、學術造
詣與文學主張,靡不一本實事求是之態度,亦即博徵於文獻而可據,衷之於己而弗安
,然後敢筆之於書,雖未必皆當,要無敢不慎也。
本論文共分六章,約九萬餘言,茲概述各章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本論
文之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研究內容及範圍。並對研究之方法及流程加以確定,以為
本論文研究之依據。第二章:「歷代古文的流變」。概述先秦至清代陽湖派以前之散
文發展情況,並申述歷代文論之主流。第三章:「陽湖派形成的北景」。論述陽湖派
之時代環境、與桐城派之關係、影響陽湖派之人物、陽湖派之得名及前人對陽湖派能
否獨立成派之看法。第四章:「陽湖派二祖及其他文人述略」。洛述陽湖派創始者惲
敬、張惠言及二人之同調者、弟子、私淑者,並作其師承關係表。第五章:「陽湖派
的文學理論」。將陽湖派主要人物論文之原理、體裁、創作理論等歸納出重點,並由
後人之評論,探討其文學理論之特色。第六章:「結論」。對陽湖文派構成形態及其
文學理論之價值等研究重心,作一總結。
|
2 |
盧卡契現實主義理論剖析 / Anatomy of Lukacsian notions realism鄭玉秀, CHENG, YU-HS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盧卡契是本世紀卓越的思想家。他在哲學、史學、美學與文學理論方面,都有非凡的成就。在文學創作上,盧卡契推崇寫實主義的文學。他認為,文學應該發揮教導、喚醒與淨化這三大功能。
綜觀盧卡契的文學思想,約可歸納為下列六大概念:整體論、世界觀、反映論、典型論、傾向性與遠景論。這六者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盧卡契深刻的文學理論。盧卡契認為這世界(包括人類社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影響的整體。作家受到這個整體的影響,因此他必須對這個整體有基本的認識,才容易找到正確的創作方向,並由此奠定正確的世界觀,作為創作的圭臬。在盧卡契看來,作品應該反映現實,但是如果作者對社會整體的認識不足,如果世界觀不夠正夠,作品將無法深入地反映這個現實社會的精神,自然也難以創造出典型的角色來。由以上的主張可以看出盧卡契的文學理論具有濃厚的傾向性──傾向於「為人生而藝術」。但是有傾向性並非不好,盧卡契認為,歷來偉大的作品,都是有傾向性的。最後,盧卡契認為,文學應該對人類社會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人類走向光明的一面、以及向讀者指出樂觀的遠景。
本論文對盧卡契的這六大概念,一一加以分章討論,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正反意見,加以剖析。誠如不少批評家所指出的,盧卡契的文學理論,有其缺陷。例如,過份偏重於哲學討論,偶有教條主義的意味。此外,對西方現代派文學幾乎持全盤否定的態度等,未免有些矯枉過正。不過,在人類於本世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人們已漸漸對自己喪失信心之後,文學自然也流於只反映諸般社會病態和人性醜陋的一面了。此時此刻,盧卡契高舉理想主義與人道主義的大 ,堅持文學應該發揮「教導、喚醒與淨化」的功能,鼓勵人們去開創美麗的明天,自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至於盧卡契憑其淵博的學識,將哲學、史學與美學等融入當代的文學理論,更是大大地豐富了文學批評的領域,值得我們以嚴肅的態度進行研究。 / This thesis discuss six major concepts basic to Lukacs" consideration of realism: totality, world-hostorical view, typicality, reflection, tendentiousness and prospect. Lukacs believes that literature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didacticism, evocation, and catharsis. He also argues that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correct" writings, writers should hilistically consider the destiny of man--presumably one of the dominant themes in most literary works. Only when writers have a "right" view can they "accurately" perceive the world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man, and only then can they authentically reflect human life and situations by portraying typical characters in typical circumstances. In addition, for Lukacs, great writers such as Shakespeare, Goethe, and Balzac are to a certain extent "tendentious." Because of his dissatisfaction with capitalism, Lukacs believes that socialismm offers a better future for man. The concept of prospect thus becomes one of the rationales he uses to measure literary works. A writer can achieve great success if he tries to depict man's future with socialist ideals in mind. As a whole, Lukacs' realism has a positive effect: he establishes certain paradigmatic principles with which one can gauge great writers.
|
3 |
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崔末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硏究目的是以現代性爲媒介,考察臺灣現代文學的發展經過及其動因。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因此,本文試圖透過過去臺灣文學所指向的內容,來預期正在進行和將來也會持續進行的資本主義的現代,對文學如何的影響,以及文學又應如何的因應等問題。另外,透過這樣的考察,期望能化解現今臺灣文學硏究所面臨的現代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歧現象,以及因意識形態的不同,在整體臺灣文學的理解上所造成的障礙和過度的主觀性問題。
本論文的硏究範圍設定在1920年到1949年。這期間涵蓋將近一半的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可說就是臺灣現代文學的初期階段。這兩個時期雖然歷經被殖民和解放的歷史變遷,在自主發展上多少受到限制,但從意識的覺醒、資本主義的發展、都市化的進展,到現代文學的開始,在在都說明這個時期是臺灣現代的開始,同時也是開啓自主發展可能性的時期。第一、所謂「現代」問題,最早卽是在這個時期被提出來,成爲具體且具有現實性的討論對象;而且在社會各個層面,也都面臨著現代化的各種挑戰。亦卽,在政治上,處在帝國主義殖民地的局面下,以提出議會設立請願運動的形態,謀求政治自決;在經濟上,尋求對現代産業體制的適應;在社會上,則面臨到身分社會及家族觀念的挑戰;而在文化上,開始流入了標榜理性和進步的啓蒙主義。雖然這些現代的徵兆,在被殖民的環境下,它的發展普遍受到壓抑與限制,但是它仍然透過多樣的現代性論述,試圖爲確立現代化以及民族主體性付出努力。第二、這個時期企圖把有關時代變革的討論重點,透過文學性論述來進行傳播,而其具體形態就是新文學運動的展開。新文學運動是以追求現代文化的新文化運動之一環展開,因而在內容方面不只包含追求文學本身的現代性,還企圖把時代變革的觀點注入到新文學裡。總而言之,這個時期比起任何時期,都要强調文學的社會效用,同時也非常重視時代精神和文學發展的關聯性。
本文硏究範圍分成日據時期和戰後初期兩大部分。第二到四章敍述日據時期部分,第五章則敍述戰後初期部分;然後再就各個時期的時代精神、文學理論和批評,以及小說作品,考察其所反映的現代性,並進行分析與評價。章節安排方面,第二章爲「日據時期的時代精神與現代性」;此章就文化啓蒙、社會主義運動,以至皇民化時期的時代精神和現代性論述,進行審視評論。在第一節中,考察了文化啓蒙運動的理論根據,並從中分析當時新興知識分子所接受的現代價値和評價;第二節探討社會主義發展所意味的殖民處境及現代性特徵;最後,對日本殖民主義的本質和皇民化運動所帶來的現代性歪曲和挫折,進行分析論述。
第三章爲「日據時期文學理論與現代性」。此章第一節,首先就新文學運動中所提出的主義和主張,試作一番整理,並找出其中的文學現代性成分;第二節除說明社會主義左翼文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的經過外,設法整理出透過文藝大衆化、鄕土文學論爭和臺灣話文論戰中,確立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接著,在第三節中,檢視代表右翼民族主義立場的葉榮鐘和張深切的文學觀;最後則對身陷日據末期皇民文學的澎湃浪潮中,爲擁護文學主體性而努力的記錄-寫實主義論爭,進行考察與評判。
第四章爲「日據時期小說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依據日據時期主要小說作品所要傳達的內容,分成初期的敍事樣式和啓蒙論述、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問題、殖民資本主義的弊病和現代性、現代化眞相和人的疏離現象、個人的主體性自覺和慾望、對皇民化的文學對應等小節,探討其所反映的現代性內涵。
第五章爲「戰後初期的時代精神及文學所反映的現代性」。此章主要是討論從日帝手中獲得解放,對當時知識分子所帶來的希望及意義所在。在第一節中,就當時民衆對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期待,以及對民主主義的渴望,擧出實例來加以論證,並討論現代國民形象與民族認同問題;在第二節中,論述戰後初期重建臺灣文化和臺灣文壇的問題,以及寫實主義人民文學論的內涵; 在第三節中,則把戰後初期的小說內容,分成光復的喜悅與歷史的方向、批判殖民統治及其留下來的問題、戰後初期的臺灣社會狀況等三個部分, 針對光復帶來的希望未能落實在臺灣的原因,作一深入的探討。
本文希望藉由上述的討論,能使我們對現代初期臺灣社會所反映出來的現代性思考,有較全面的掌握,同時也希望能對現代文學理論和小說中的現代性思考,有所了解。如前所述,「現代性」是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以及人的自我發展爲核心內容。臺灣在殖民地狀況之下進入現代,因此這些現代性內容的進展,一開始就面臨了許多困難。帝國主義日本在以自國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强制臺灣實施資本主義及現代社會體制,在這過程中,大部分的臺灣人民無法自主的參與自我民族的歷史發展,甚至還面臨到生存的危機。因此,西方現代的核心課題-個人自我和個性發現,更是難以實現。而且這種狀況還延續到光復後,回歸祖國懷抱的短暫喜悅,很快的變質爲同民族之間的對立,而且在反共意識形態的統制下,民衆追求自主性現代的希望,同樣落空幻滅。
不過,儘管如此,現代初期的知識分子和民衆,透過文化啓蒙運動、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學運動,仍然努力的摸索著適合自我民族現實的現代性-抵抗的、民主主義的指向。所以,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時期,看成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和代替方案的現代,技術的現代性和解放的現代性,這兩者的相互作用所産生出來的歷史空間。而這些現代性樣貌,透過文學理論、批評和小說作品,形成了現代性論述。在資本主義全球化已成旣定趨勢的現在及未來,這個現代性論述,仍然是有效的硏究課題。個人至爲期盼本硏究能作爲將來硏究二十世紀臺灣文學全面的一個基礎。
|
4 |
清代女詩人研究鍾慧玲, ZHONG, 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史上,婦女的作的作品多居於聊備一格的地位,其中固然有異彩煥發的女性作家,然而亦不過曇花一現而已,此種現象可以說與我國傳統的觀念有關。
由於社會會的結構重心在男性,女性居於附屬的地位,內外之別,使女性的發展環境受到限制,因此歷代的女子教育皆以道德與技能為主,從禮記內則、班昭女誡、以迄後代紛陳的家訓典籍中,即可見出此種觀念的深植及影響的久遠,女性的知識教育受到忽視,女性的才華也此而受到壓仰,儘管在知識階層的家庭,還女子仍有識字習文的機會,可是多不予積極的鼓勵,因,此女性在文學上的成就自然難與文士抗衡。
比起宏博繁富的文人作品,女性的文學園地可以說是十分寂寞,詩經三百零五篇,謝量舉出十六首為女子之作,其中比較可信的只有莊姜、許穆夫人、未襄公母等數人。而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凡數詩賦千餘篇,可以確定無疑為女作品的幾秋沒有,昭明文選三十卷,所收婦女作品亦僅有班婕、妤班昭二人,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女性作者有九十二人,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時,閨秀詩人亦不過四十四人,至於全唐詩九百卷,女性詩人亦僅佔九卷,宋代詞人約有一千三百人,婦女認人只有六十人左右,明史藝文志別集類收閨秀三十一人,從這些數字中,可知歷代女性的作品實是廖寥可數。
沈寂的閨閣詩壇至清朝時,有了極大的轉變,作家大量增多,作品也極為豐富,徐世昌編清詩匯二百卷,其中有十卷是閨閣的作品,計有四百八十五人,而施淑儀編清代閨閣詩人徵略一書,共十卷,收錄一千二百七十四人,至於胡文楷所編歷代婦女著作考,所採代清代婦女作家共三千五百餘人,比起其蒐輯清以前的作家僅得五百餘人,比例可謂十分懸殊,清代的婦女作家何以如此之眾?與當時的文人社會有什麼關係其文學活動的內涵如何?其以何種態度從事寫作?其在文學上的成就如何?這些都是值得深思探索的問題。
在一般文學史的著作中,多未敘述清代婦女作家,即使言及亦較簡略,而較早如謝量的中國婦女文學史,僅止於明代作家,後梁乙真所撰清代婦女文學史,於清代閨媛蒐集集十分豐富,但是也僅止於人物與作品的簡介,對於當時的背,景及人物的活動則未作探討,其他如譚正璧的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陶秋英的中國婦女與文學,則偏於彈詞作家,對於廣眾的女詩人也未予以注意,本篇論文即在希望能透過研究分析以了解清代女詩人的狀況,及清代婦如詩壇活潑昌明的氣象。
本篇論文主要研究內容,著重於原因的探討,文學活動的考察,寫作態度及文學理論的,以及對重要女詩人作品的介紹。
有關清代女詩人興盛的原因,可以從晚明的文學環境追溯,由於當時心學流行,帶動思想界自由的風氣,而公安派的文學理論,更解放了寫作的桎梏,加以明末世家大族的流風遺韻,遂醞釀了清代婦女的文學發展。而有清一代鼎盛的文學風氣,如君王的提倡、詩社的林立、詩話的流傳、以及出版業的發達,皆為不可忽視的因素,至於清代文人的獎掖尤其有推波助瀾之功,其中以錢謙益、毛奇齡、沈德潛、袁枚、郭麟、 陳文述、俞樾等人,對於當時閨閣文學的發展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此外,家庭的薰陶,以及對作品的熱心刊刻,和閥閱名家所標榜的一門風雅,也都可以看出大夫家庭對於閨閣文學的提倡,而婦女作品的選集出現更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這些都是清代婦女文學發展重要的推動力。
關於清代婦女文學活動的內涵,大略可從三個部份討論,即結社、從師、及一般的交遊活動。清代閨閣組社的風氣非常普遍,而執贄從師往往更形成一個特殊的吟詠集團,至於題集題畫等,更表現出閨閣生活的情趣,而清代女詩人的社交方式和內容則可由此得知。
由於清代社會禮教極嚴,因此女性作家面對傳統的壓力所採取的態度,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即消極保守與積極開放的態度,二者對於作品的產生和流傳皆有密切的關係,而其文學理論也顯然是承襲當時流行的理論,這些可以有助於對其作品的了解。
最後就清代女詩人擇其作品豐富,名聲較著而又有優秀表現的作家作深入的探究,以期對於清代重要女詩人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並確立其文學的地位。
由於婦女作家多受忽略,作品不易流傳,因此本篇論文在資料的收集與運用上也遭遇相當的困難,幸蒙王師夢鷗,羅師宗濤抉疑指迷,悉心教導,在觀念上尤能給予莫大的啟示,而在撰寫過程中,每覺心力殆盡,氣沮志摧之時,也多蒙兩位恩師的督促和鼓勵始得完成斯篇,衷心感激實不能名。然因個人學殖有限,智慮難周,加以無法盡徵海內文獻,疏漏之處,必所不免,尚望碩學先達不吝賜正,是所至幸。 /
|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