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清朝前期的滿洲文化復興運動 / none

蔡偉傑, Tsai, Wei-chie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清朝前期的康雍乾三朝中,清朝皇帝曾經復興入關前的滿洲傳統文化。在本文中將這些措施整體稱之為滿洲文化復興運動(Manchu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movement)。大致上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方面:1. 提倡國語振興騎射;2. 整理滿洲歷史與傳統;3. 維持八旗制度運作。康雍乾三朝所推行一系列的復興滿洲文化的措施,表現了清朝皇帝對於滿洲文化的重視。學界過去對於此一現象的詮釋,認為清朝皇帝的作法是擔心滿洲人被漢人所同化而失去統治的特權。然而更基本的問題是:為何政經特權的維持,需要透過文化的復興運動來達成?國語騎射、滿洲源流與八旗制度等代表滿洲文化的符號,對於清朝皇帝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而本文試圖從清朝入關前與入關後的滿漢關係,以及相關的滿洲身分與文化變遷過程來討論前述的問題。 首先,清朝以少數民族的征服王朝之姿,建立了廣土眾民的多民族帝國。為了爭取漢人以及滿洲人支持清朝的統治,清朝皇帝一方面透過宣示滿漢一體,尊崇儒家思想與傳統中國的官僚制度來建立其統治漢人的正當性;另一方面,出於對漢人反滿意識的防備,又必須崇滿抑漢,以維持本民族的優勢地位。因此,如何在首崇滿洲的原則下,又不至於激起漢人對清朝統治的反感,是清朝皇帝在統治上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然而,推行崇滿抑漢政策的前提在於區分滿漢。在清朝發展的歷史中,滿漢接觸的經驗形塑了滿洲與漢人的文化意義。而清朝皇帝對於滿漢的區分也受到這種文化意義的影響。而這種文化意義也隨著歷史事件的介入而有所改變。 在滿漢接觸的歷史中,滿漢之分主要是建立在身分與文化上的差異。入關前的滿洲文化對於清朝皇帝而言,是征服民族優勢的象徵。清朝皇帝透過復興滿語、騎射與八旗制度等滿洲文化符號,以及排斥漢習的做法,來重申(或重塑)滿洲性(Manchuness),藉此重新鞏固滿漢對立的二元意義結構,以及相應的滿洲統治地位。 滿洲文化復興運動的推行,必須透過在傳統中國文化與當時清朝的政治制度中所賦予皇帝的至高獨裁權力,才有可能達成。但由於官僚體制與基層旗人的不配合,而使得當時此一運動的成效不彰。在這個歷史事件中,可以看到在少數民族統治多數民族時,如何透過文化與身分的界定來團結本民族,並維護自身的統治與優勢地位。因此,此一事件同時具有身分、文化與統治上的意義。而歷史人類學與族群理論兩者之間,在這個課題上也出現了對話的空間。
2

川西山區歷史民族誌之研究:以川隴交界地區的白馬人為考察重心

郭維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動機原在對川西山區人群變遷的歷程作一通盤的考察;繼而欲以川隴交界地區的白馬人為重心,以歷史、地域與文化三面向為觀察途徑。在第一章緒論裡,曾介紹相關學科的演進以建構歷史民族誌撰述的框架,同時就川西山區歷史民族誌的研究歷程、白馬人系屬問題之提出與相關研究概況作回顧。 第二章與第三章所記述的是歷史記憶與文獻解讀的層面,前一章著眼於川西山區全景在魏晉時期以前曾經出現的人群活動、神話傳說及其歷史記載,並試圖在不同的地理分區歸納出個別人群之間的文化類型;其後一章則集中考究活動於川隴之間的古代氐人及其遺裔的歷史,間或以當時華夏人群西部邊緣的消長為時空背景,對照出其人群歷史興衰的過程。 第四章以川隴山區的地理環境為主軸,分別討論今日白馬聚落與古代氐人部落的向外活動軌跡,由對外通道的變遷亦可了解其歷史重心的轉移過程;第五章則以白馬聚落的文化內涵與社會變遷為研究對象,得知古代的氐人與今日的白馬人之間不僅文化風貌極為接近而有前後相承的類緣關係,在地緣上可比對出古代氐羌系人群的文化分布範圍。第六章則以「在變與常之間的山區人群歷史與文化」為全文結論,希冀作為進一步研究其他山區人群歷史民族誌的開端。

Page generated in 0.016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