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之研究周滿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清代臺灣方志中藝文志之研究張鈺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方志的編修是文化的儲存,卷帙浩瀚的方志,其囊括的空間涵攝府、廳縣等行政區域,所記載的時間又具連貫性,是清領時期遺留下的重要文化資產。而藝文志的纂輯猶如文化積累過程的印記,透過本論文檢視方志藝文志,解讀清領時期臺灣古典文學的創作群組及其創作取向。
本文研究範疇限定在清領臺灣212年間(1684年-1895年)已出版之臺、澎方志;而府、廳縣志、采訪冊中,凡有〈藝文志〉一門者,皆為討論之文本,計有《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周志)、《諸羅縣志》、《鳳山縣志》、《臺灣縣志》、《澎湖志略》、《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范志)、《重修臺灣縣志》、《續修臺灣府志》、《重修臺灣縣志》、《澎湖紀略》、《續修臺灣縣志》、《澎湖續編》、《彰化縣志》、《噶瑪蘭廳志》、《噶瑪蘭志略》、《淡水廳志》、《澎湖廳志稿》、《澎湖廳志》、《苗栗縣志》、《臺東州采訪冊》、《恆春縣志》、《鳳山縣采訪冊》24本。
在第一章緒論中,敘述研究動機、研究現況,並確立研究範疇。第二章先行將「藝文志」釋義,界定正史藝文志與方志藝文志纂輯方式的差異;再探索清代臺灣方志纂修的時代背景與情形;並依編纂者對藝文志文體區分為15類;進而對方志中的「凡例」、「小序」、「總論」、或編纂者之詩文唱酬,尋繹其的文學觀點,以為其甄錄詩文之標準。第三章則就藝文志之內容,分為三組作者群,分別以其身分類型作作品內容的探討,得知文士於創作過程,一般多侷限於既定的傳統詩文觀,若遭逢重大環境變易,如山河變色、行旅異域,均足以影響其興感及創作題材,故明末遺民詩人詩作多假時節以興金甌缺損之感;至若流寓文士眼見與內地迥異的山川氣候、人文習俗,常將景物行諸吟詠或訴諸文字;而臺澎本土新興文士,除創作大量詠物紀勝詩文外,亦有省視地方動亂、反思風土民情的作品。第四章則以藝文志中作品的書寫形式,以「結構」、「辭采」、「意象」三面向探論之;藝文志作品之作者群承自中國古典文學的脈絡,又加以明清八股取士的舊習,以致於詩文結構大多跳離不出既有的窠臼,然而透過本論文的舉例疏證,可見其強力於辭采的經營;雖然在意象的審美意識上,未有及於同時期內地文士的創作,然而文學的抒情言志作用已然呈現,不論是示現實境,或託物詠懷皆有可觀的面貌。第五章總結本論文研究成果、研究價值。
|
3 |
清代棚民之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Shed People in Ching Dynasty黃怡瑗, Huang, Y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歷史學是研究人類過去活動紀錄的學問,而社會學則是研究群體關係行為的學問;早期從事歷史研究的學者,大都專注於政治軍事層面之探索,然而組成國家的基本單位,卻是為數眾多的百姓,故本文擬從研究過去群體關係行為的社會史觀點,來探討清代棚民存在所代表的意義及其影響,希冀由棚民角度審視當時相關的各項問題。
簡單來說,棚民就是一種離鄉背井,到異地山區生活的流寓者,由於他們搭蓋簡單的草棚居住,所以當地人和政府都依此而稱他們為「棚民」,藉以和土著有所區別。棚民並非源起於清代,早在明中葉,江西地區即有棚民蹤跡,不過當時人數並不多,且因其栽種麻靛而冠以「麻民」、「菁民」的稱謂,直到明末,彼等在山區日聚日眾,並趁亂四處滋擾,官方才將其改稱為所謂的「棚寇」、「棚匪」,直指他們為治安上的隱憂。
事實上,流動人口問題歷朝皆有,但清代卻對這類在山中生活的棚民特別重視,主要即因他們成群結隊於林深箐密處居住,且擁有流民去來不定、稽查匪易的特性,讓官方很擔心他們是否會聚眾謀反、意圖不軌;再則,棚民不像一般流民,以尋找臨時工作或向人乞討來勉強餬口,而是在山中栽種經濟作物或者從事工藝礦業的活動,日子一久,有些棚民甚至比當地土著還要富裕,結果竟引起對方嫉妒而發生大大小小的糾紛,造成社會不安。更甚者,棚民過度開發山區的結果,嚴重破壞當地環境,並促使水土大量流失,居住山下的土著往往飽受其害,損失難以估計。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棚民產生的原因與一般流民不盡相同;歷代流民,大多因戰亂、饑荒、水旱災或賦役繁重而不得不離鄉背井,四處流移,然清代棚民卻是由於家鄉人口過盛、土地缺乏,為求生存,不得不外出謀生,但這時其他省分可耕平地幾乎已達飽和,於是只好往山上發展,故棚民並非一開始便打算到山裡生活;如果平地有田可耕,他們便不會入山謀生,當然也就無所謂的棚民了。所以道光中期以後,由於內亂外患頻仍,造成人口銳減,許多可耕地成為荒田,新來流民得以據此開墾,不再需要上山尋覓,棚民人數便漸漸減少,至光緒時期,雖偶在檔案中發現地方官提及棚民,卻也幾乎已經沒有所謂的棚民問題了。
雖然棚民為清代地方社會帶來治安惡化與環境破壞的負面結果,但不可否認,他們的存在與興盛,事實上正意味著當時中國人口壓迫的嚴重與人口流動的頻繁,並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當時人口過盛、土地不足的景況。此外,棚民為求解決糧食問題,在山區普遍栽種玉米、蕃薯、洋芋等美洲作物以替代傳統稻麥裹腹,亦凸顯當時民間與官方對人口眾多而產生的糧食問題所採取的應變措施;再則,這些作物廣泛栽培,亦提供種植者一個補貼家用的機會,因為他們可以利用新式雜糧造麴釀酒、飼養牲畜,然後運至市場販售牟利,對改善窮困的傳統農業生活,助益甚多。而棚民為養家餬口所從事經濟作物栽培與工藝礦業活動,除對繁榮地方社會有一定貢獻外,也顯示當時農工商業正逐漸邁向多元化與專業化的經營。
|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