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液態新聞:新一代記者與當前媒介境況─以Zygmunt Bauman「液態現代性」概念為理論基礎 / Liquid Journalism and new generation of reporters in Taiwan: A narrative approach based on Zygmunt Bauman’s theory of Liquid Modernity

華婉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以社會學家Zygmunt Bauman的「液態現代性」概念為理論基礎,討論社會「液化」過程中新聞工作本質有何轉變,並探究當前未曾經歷台灣新聞產業蓬勃、初入行即面臨新聞價值、專業與勞動條件不穩定狀態的新一代記者,如何看待新聞工作及其自身角色意涵。   Bauman指出,當前社會在由固態現代性過渡至液態現代性過程中具「時空關係轉變」、「資本與勞動力分離」、「生產者社會轉向者消費社會」及「權力運作方式改變」等特質。本研究循此討論新聞工作之本質於「時間與速度」、「傳受雙方關係」、「工作穩定性」及「媒體組織角色」等面向的轉變,並以敘事探究之方式蒐集新一代記者的工作故事,分析其對新聞工作及自身角色的認知。   研究結果發現,當前新聞工作深陷伴隨媒體科技而來的速度競賽中,使報導傾向快速淺薄,記者個人工作成果亦難以累積。而由於媒體組織內未能提供穩定薪資成長或以裁員及短期約聘為營運手段,促成當前新聞工作的高流動性與低穩定性。且當前媒體組織與新聞記者之權威地位常賴閱聽人/消費者之觀看與評價而確立,使新一代記者改視新聞工作為提供資訊之「服務業」。   此種媒介境況影響著新一代記者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工作不穩定使其須時時關注自身表現能否被組織看見並達成期待,凸顯其為「組織中之工作者」;當其應組織要求執行業配等額外工作時,又須「兼具記者、廣告與業務之角色」;在組織頻以商業利益主導人事策略之際,則迫使其屢「以商業價格衡量自身價值」,認為「便宜又好用」是其未被裁員或受聘雇之緣由,無法感受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但另一方面,當前媒體境況中的新一代記者亦「期待改變並尋求突破」,希冀藉由接觸新的人事物刺激思維且提升能力,並於固有工作中尋找突破之可能;而於媒體環境及記者社會地位不佳之際,他們仍「對自身表現充滿期許」,認為須每日拿出成績、努力獲得挖角加薪之機會與他人肯定;新一代記者亦認為新聞工作「具影響力與個人意義」,個人的興趣與工作成就感是其繼續工作之動力。   綜上所述,液態現代性社會中的速度競賽、勞資分離、消費者社會以及對輕盈流動與彈性靈活的追求顯皆促使整體媒介境況變遷,改變新一代記者與新聞工作、媒體組織及閱聽人/消費者間之關係。而新一代記者對自身角色的理解一方面受媒體組織內的工作形態與工作穩定性之影響,另方面則反映其在具流動靈活的液態現代性社會中猶能積極工作的心境。
2

Why So Serious?—LINE圖戰的溝通實踐分析 / The communicative practice of LINE stickers

陳可嘉, Chen, Ke C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在LINE貼圖的使用上更是如此。貼圖在使用者互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被「玩」出新意,一連串的貼圖不再只是雙方為了得到共識而進行的溝通,反而從中得到樂趣。這種「圖戰」的互動方式彰顯人類的遊戲(play)本質,以及長期在溝通中被人們所忽略的「遊戲」性質。 究竟貼圖圖戰為何讓圖戰玩家如此著迷?圖戰是如何鑲嵌在玩家的日常生活中?為何他們願意花費大量時間、金錢進行貼圖消費?本研究納入遊戲人(homo ludens)及de certeau的行人言談行動,研究者以LINE圖戰玩家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法、文本分析以及基本問卷來探究圖戰玩家如何玩貼圖,以及其圖戰的遊戲樣貌。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有三點,第一,圖戰玩家在圖戰的過程,完全就是「Just for fun」,LINE的使用情形與圖戰規則流動多變,對話框的切換以及不同情境都會有所改變,不同群組的圖戰風格也截然不同。第二,儘管多數玩家都喜歡諷刺、戲謔型的貼圖,但在貼圖使用、消費面貌上還是展現殊異特性。第三,圖戰的展演屬於一種關係性展演。LINE社群是奠基於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互動對象會影響貼圖的使用以及圖戰的樣貌,使用者透過互動形構出自我,已經不單單是反身性或是自戀的問題。
3

大家都不看新聞了?手機新聞接收的日常節奏實踐 / How to “read” the news? Rhythmanalysis on mobile news

蕭奕雯, Hsiao, Y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日常生活為研究範疇,探討使用者的手機新聞接收實踐如何鑲嵌於日常節奏中,並重新釐清該如何理解如此經驗下的新聞。故以液態現代性為基本認識架構,重新詮釋新聞如何液化;接著,再從液態的時間經驗轉向節奏,並從列斐伏爾物的節奏分析中發現「人-技術-日常節奏」的交互關係;最後以關聯性機緣了解節奏的生成,開展本文的分析架構:日常生活脈絡、主動揭露的技術、以及與整體媒介世界的關聯,進一步理解使用者殊異的手機新聞接收實踐。 因此,為了更深入瞭解使用者的個人經驗,以及如何詮釋意義,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法。從中發現,當手機新聞進入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為了與原有日常節奏協調,使用者會形成一套調配時間與空間的邏輯,或建立特定接收規則,進而形構如「拿起來看一下」的接收節奏、和「都看討論比較熱烈」的篩選機制;這過程中,手機和接收平台的技術節奏、既有的功能條件、以及技術的社會意涵皆會影響使用者的手機新聞接收實踐;最後我們亦發現,如此接收實踐背後更隱含與整體媒介世界的關聯,且媒介世界的基礎結構亦會作為背景、認識架構滿實使用者自身的新聞接收經驗。 是以,我們不能只討論新聞本身,而需擴大到使新聞顯現的背景脈絡與整體環節,進而提出「新聞體驗」的想法,認為如此體驗是相應關聯下、具明確指向性的個人體驗,且是於世之中,由不斷連續的、當下的直接知覺形構而成,期盼能以新聞體驗的概念重新釐清新聞之於個別使用者的核心價值,這才是新聞不被淘汰的關鍵。 / This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how users’ daily reception of mobile news embedded in their everyday lif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essence of news, the study applies the concept of Liquid Modernity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dopting Lefebvre’s rhythmanalysis to reframe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human- technics- daily rhythm”. In response to this question, this study develops three analysis units: contexts of everyday life, self-revealed technics, and the interrelation to the whole media world. In-depth interview is conducted to deeply understand user experience. It is found that, when mobile news enters users’ life, users adjust their thinking patterns of zoning time and space, and restructure the rules of reception for integrating original daily pace. The technical rhythms of the mobiles and the reception platforms, the technical properties, and social affordances of the technics, all are the factors to affect users’ mobile news reception. This study also found that the practices implying the interrelation with the whole media world, and the whole media world would be the background to fulfill user experience of news reception.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News’ is an activity of experience. This personal experience is instituted by continuing direct-perception at a given time. Individual users have been changed from passive acceptance to active experience and restructure the value of news. The concept of ‘news experience’ helps us think the meaning of news for each user; clarify how to ‘experience’ news rather than “reading” news.

Page generated in 0.029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