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民主到獨裁-菲律賓民主政治衰退原因之探討

郭淑敏, GUO, SHU-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九萬字,共分六章,主要是採文獻研究法,希望透過對菲律賓的研究,了解 民主政治的社會、經濟、文化基礎。以下則簡述各章內容。 第一章緒論,包括研究動機、名詞界定、研究架構。主要是以道爾(Robert A.Dahl )「多元政策--參與與反對」一書中所提出的七個變項,為研究架構,來檢視菲國 為何會從民主政治,變成馬可仕一人的獨裁。 第二章菲國政體的變遷。從歷史的描述中,可以了解菲律賓基本上是符合道爾在「歷 史順序」中所說的自由化先於包容性,此是有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然簡由於菲國曾 是西班牙與美國的殖民地,所以外力干涉程度便十分明顯,不僅表現在政治上,也在 經濟上。 第三章社會經濟環境,主要敘述西、美兩國對菲律賓的經濟政策,造成了菲國社會極 端的不平等及貧富差距過大,以及經濟上的依賴美國。其次在社會結構方面,則敘述 菲的家族制。 第四章政治文化與次文化分裂。在政治文化中,主要強調傳統文化對政治行為的影響 。另外在次文化的分裂上則說明,雖然菲國是一個多種族多語國的國家,但是並不因 此面造成大的分裂。 第五章官僚體制與政當。主要是從政黨的輸入面與官僚體制的輸出面來探討菲國政黨 的轉性與官僚甄補,貪污腐化的情形。 第六章結論。從社經環境、政治文化、官僚體制等方面來說明菲變成獨裁政治的原因 。
2

俄共中央權力結構與領導型態之研究

陳柏秀, CHEN, BO-X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乙冊,分五章九節,計約十餘萬字。 列寧建立了共黨的一黨專政,黨是俄國政治權力之所在,而政治局、黨總書記則是俄 共真正的權力核心。 史達林利用各種手段建立其個人獨裁,其後的赫魯雪夫、布里滋涅夫為追求權力,鞏 固權力,亦個自採行不同的方法,建立了不完全相同的領導風格,使俄共由極權的個 人獨裁逐漸走向穩定的集體領導。 本文首就蘇聯的黨政結構與政治體制作一釋探討;次就權力鬥爭的觀點,來看俄共領 導階層之權力基礎與領導者如何取得權力且維持權力;最後從制度上及實際的政治運 作,來分析個人獨裁與集體領導的實質演變。
3

從美、德法制論我國緊急體制的現代化─以權力制衡觀點為核心

鍾瑞楷, Chung, Jung-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緊急體制雖能將國家救亡圖存,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緊急體制實踐上最大的弊端即在於常態化的危機與過度侵害人民權利、破壞國家憲政建制等濫權甚而有造成獨裁化之虞,因此所謂現代化的緊急體制也應朝減少是類弊端的方向努力,然欲完善緊急體制所要面對的兩大難題正是:分權的集中但避免獨裁濫權,人權的保障但確保效率安全,而權力制衡不僅可以避免過分集權造成獨裁,亦可避免獨裁後的侵犯人權,故應著重討論立法與司法兩權如何去監督、制衡實際握有國家緊急權的行政權,以達成緊急體制的現代化。順此前提而下,考量緊急體制乃係為應對危機所應運而生機制,因此在規劃上有著非常強烈現實性的需要,故往往須隨現實的需要與危機的轉變而呈動態調整,而調整的標準除審度時勢外,也須借鏡先前制度設計的缺陷以為改進,從而本文之論述將著重比較與我國關係密切的美國、德國緊急體制,並從歷史上緊急體制之演變及失敗經驗(包含我國、美國、德國),來檢討緊急體制設計、運作之缺陷,以供未來在進行緊急體制現代化革新時的參考標準。   就實際面來看,由於我國對緊急命令的制衡已從事前控制轉向事後控制,從實體控制〈以法律控制內容〉轉向程序控制,如此轉變雖增強了行政(總統)的應變效率及權限(讓總統對緊急命令的發布及內容有著幾不受限的裁量權),然相對地卻也削弱了立法的監督功能,明顯不利於權力制衡而增加行政(總統)濫權與緊急體制常態化之危險性,故本文以為當從強化國會的監督制衡機能著手以改進現行我國緊急體制的弊端,然未免過分制約行政應變救急之彈性,可分別於緊急狀態「事的類型」或「時的延續」上採取控制性層昇方式,當緊急狀態愈嚴重、緊急措施愈可能濫用或發生常態化的危機時,就與國家緊急權行使愈周密的立法控制,一言以蔽之此即寓比例原則之精緻化於其內。另外針對司法對國家緊急權行使的控制而言,由於司法的特徵在其發動的被動性與手續的謹慎性,故縱然有必要須維持司法緊急時期法治國保證人的地位,然因緊急措施採取往往具有相當之急迫性、政策性與不可預測性,故司法審查宜採低密度的審查或寬鬆的合理審查較為妥適。不過若是緊急措施的採行已入侵至司法固有領域時,為維持權力分立及保障人民訴訟基本權,職司違憲審查的大法官對此類型緊急措施仍應以嚴格的審查標準加以檢視。
4

法西斯主義對中國三○年代政治的影響 / Fasc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hina in 1930s

馮啟宏, Feng,Chi-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本文研究的主題,國內過去的研究非常地少,因此本文在章節安排上 除了側重法西斯主義對三○年代中國政治的影響外, 並嚐試將法西斯主 義傳入中國及其興起過程作一清楚釐清。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 」,簡述撰寫本文的動機、過去研究回顧及成果、 以及研究上所面臨的 限制等。第二章「法西斯主義的傳入」, 即是探討法西斯主義傳入中國 及三○年代興起的過程。第三章「國民黨內的態度與爭議」的內容, 即 是國民黨的重要人士的法西斯主義觀,及其在國民黨內引起的爭議, 和 中共在此問題上的因應與策略作一探討與分析。南京中央籌組「藍衣社」 中國的法西斯組織的傳言, 顯然是造成國民黨內反對派系激烈反對法西 斯主義主要原因。 本文第四章「三民主義力行社的成立」,主要係針對 被誤認為「藍衣社」的力行社,其成立的背景、經過、影響及其與法西斯 主義的關係作一釐清。三○年代中國知識份子與國民黨人的獨裁政治思想 內容及其動機分析,即是本文第五章「一元化領袖的確立」所要探討的問 題。第六章「結論」除了將法西斯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型式, 與其他國家 的法西斯主義作一比較,試圖演繹出些新意之外,最後並對全文作一總結 ,看看法西斯主義對三○年代中國政治究竟發生了那些真正的影響。

Page generated in 0.01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