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能力分配、國際分工與生產模式之研究

謝中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由三篇相關的文章所組成,第一篇文章討論勞動能力分配如何影響國際分工的型態,可分割生產技術的採用對所得分配的影響,以及國際貿易在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文章分析開放體系下,廠商滿足大眾訴求的核心能力和生產模式間的關係。第三篇文章建構動態的產業調整模型,分析廠商的異質性在生產模式的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國際貿易如何進一步影響產業的調整時徑。 第一篇文章以一般均衡的異質性勞動模型,探討國際垂直分工的比較利益來源,以及從整合生產到國際垂直分工的經濟效果。各財的產出受象徵知識與經驗的勞動能力所影響,異質性最終財的生產涉及勞動能力邊際生產力遞增,與線性技術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任務。在整合生產,兩種任務需一起執行,勞動能力在不同任務間具有模組互補的現象;在可分割生產時,不同的任務可以獨立由不同的生產單位執行,因此可以分地進行生產。第一篇文章的主要結論是:1. 國際垂直分工的比較利益來自於兩國勞動能力的絕對差異,或分配上的相對差異,這與傳統資源秉賦理論的精神相符;2. 當生產技術由不可分割演進到可分割時,兩國的所得分配均更為惡化,國際分工進一步影響兩國的所得分配。 第二篇文章探討最終廠商在消費價值創造上所擁有的核心優勢強弱,與其最適生產模式的關係。最終財廠商將一單位的中間投入,輔以消費價值的創造,才能將所得到的最終財銷售給消費者,而消費價值的創造直接反映在消費的效用水準。對於中間投入,最終廠商需決定整合生產或委外分工,二者均需考慮南北的區位選擇。企業家在決定其生產模式時面臨以下兩難問題:首先,垂直分工的價值來自供應商的專業經營,但除不完全契約問題外,還需要額外的固定成本。其次,在區位選擇方面,南國的工資水準較低,但組織成本要比北國高。本文說明在創造消費價值創造上所擁有的專業能力不同,上述兩難問題的得失輕重也有所不同。此外,關於國際委外的組織成本下降如何影響國際委外活動之進行,以及對各階層所得的影響,本文也提供相當直覺的剖析。 第三篇文章建構動態的產業調整模型,分析廠商的異質性在生產模式的變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國際貿易如何進一步影響產業的調整時徑。當中,最終廠商在滿足大眾訴求的專業能力各不相同。廠商可以將生產工序標準化為可交易的中間財,並與專業供應商垂直分工。委外分工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但也存在隨時間遞減的調適成本,最終廠商要決定的是最適化的調整時點。這篇文章的主要結論是:1. 對消費大眾愈具吸引力的廠商,調整生產模式的時點愈早; 2. 國際貿易同時具有催化延緩產業調整時徑的作用,開放體系下,外銷廠商的調整時點較封閉體系早,內銷廠商較封閉體系晚;3. 互惠性的降低貿易障礙或技術進步所致的貿易成本下降,將使外銷廠商的調整時點提前,內銷廠商則延後。
2

橫斷面與時間數列混合資料之隨機邊界生產函數--台灣地區之實證研究

陳慧玲, CHEN,HU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七七年Ainger,Lovell,and Schmidt 發表隨機性邊界生產函數估計方法一文以 後,這項方法便廣泛地應用於廠商生產技術效率的估計。然而, Ainger,et al的方 法係利用單一年度橫斷面資料,方法中有一些缺失,例如:技術無效率部份的統計分 配假設、技術無效率部份與生產投入可能存在某些相關,以及技術無效率可能會隨廠 商經營期間而變化。本文的目的,即嚐試利用橫斷面與時間數列混合資料來修正上述 缺點,分析對象為台灣地區的外人投資廠商,包含電子電器、基本金屬、橡塑膠製品 、化學等產業,時間由民國64年至71年共八年。 台灣地區自一九五二年引進直接外人投資,外資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過去有關台灣地區外人投資的文獻甚多,然而有關外資廠商生產效率的研究卻不多 見,直至目前僅 Chen and Tang(1987),劉錦添與蔡偉德(1989)兩篇,且均偏重於橫 斷面的分析。本文將利用近年來發展的Panel Data生產技術效率測定方法來進行,文 中主要參考Schmidt and Sickles(1984) 與Cornwell,Schmidt and Sickles (1988) 兩篇著作。在實證中,假設廠商生產函數為Cobb-Douglas函數,分別利用「固定效果 」(fixed effect)及「隨機效果」(random effect) 二種模型。固定效果模型認為廠 商生產技術效率差異為一固定係數,反映於迴歸式截距項的差異;而隨機效果模型假 設生產術效率項目為隨機變數,效率的差異反映於迴歸式中殘差項的差異。此外,由 於生產因素投入與效率可能存在相關,為得到具有一致性的估計值,本文將利用工具 變數方法來修正。最後,本文分析不同年度廠商效率之變化,並探討造成效率變化之 原因。
3

以分量迴歸模型探討我國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生產技術之差異

郭肇軒, Kuo, Chao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小企業一向為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石,在促進經濟成長、創造就業機會、充實財政收入、平衡區域發展及帶動企業家精神方面有很大貢獻。為了研究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生產技術之異同,本文選取資訊電子業和食品業為樣本資料,利用分量迴歸模型求算中小企業和大企業在此二產業的勞動偏產量彈性、資本偏產量彈性、勞動邊際產量、資本邊際產量、規模彈性、技術進步率、偏替代彈性和生產技術差異表現,分析兩者生產技術的異同並做產業比較,盼能提供台灣企業改進方向,增進整體產業之效率。 研究結果如下: (1)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勞動偏產量彈性在資訊電子業與食品業裡皆大於資本偏產量彈性,意味兩產業增加勞動投入對產出的幫助皆高於增加資本投入。 (2)大企業的勞動邊際產量在兩產業裡皆比中小企業高。 (3)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資本邊際產量都是隨分量的上升而下降。 (4)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之規模彈性皆大於1。表示廠商皆應擴大生產規模,藉此降 低平均成本,增高生產效率。 (5)資訊電子業裡大企業的技術進步率高於中小企業,食品業裡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技術進步率則互有高低。 (6)偏替代彈性都在0.2分量後,大企業高於中小企業。表示大體而言台灣製造業 大企業面對市場環境變化時,反應的能力比中小企業來的好。 (7)資訊電子業大企業擁有的生產技術優勢隨生產規模增大越來越明顯,顯示研究經費支出有明顯助益,食品業裡中小企業和大企業的生產技術則互有優劣。
4

運用關聯結構網絡隨機邊界分析法探討我國壽險公司經營績效 / Applying the Copula-Based Network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to Study the Efficiency of Taiwan’s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巫瑞虔, Wu, Ruei C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2000至2012年台灣地區26間人壽保險公司的不平衡縱橫資料,運用網絡隨機邊界分析法將壽險業的生產過程分為行銷與投資兩階段進行效率評估,並利用估計結果計算規模彈性與成本彈性探討台灣壽險業的生產特性,附帶分析跨期技術變動率,最後比較不同分組的壽險公司間經營效率是否存在差異。 實證結果發現壽險公司在行銷活動過程投入較少的內勤員工與較多的固定資產,在投資階段則相反,投入較多的內勤員工與較少的固定資產,與壽險公司實際運作情況相符;此外,投資階段的效率優於第一階段的行銷效率。整體台灣壽險業受到2008年金融風暴影響導致經營效率下降,國內壽險公司在經營效率上優於外商壽險分公司,金控壽險公司生產技術效率優於非金控壽險公司,1993年後成立的新壽險公司生產技術效率平均優於傳統舊壽險公司。 / This paper uses the copula-based network SFA model developed by Huang et al. (2013) to estimat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aiwan’s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over the period 2000-2012. Under this framework, life insurance companies produce premium income as intermediate product which is one of input factors to produce investment incom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ded: (a) life insurers use little internal staff in first stage, (b) domestic life insurers have both high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cost efficiency in comparison with foreign life insurers, (c) financial holding life insurers have greater technical efficiency than those of not from financial holding insurers, and (d) new life insurers have higher technical efficiency than old life insurers.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