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3
  • 1
  • 1
  • Tagged with
  • 5
  • 5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官僚病態行為研究—從行為面透視我國行政問題

薛鐘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的主旨係在探討官僚的病態行為。 最初產生這個概念是由研討「行政革新」而引起的。中間經過多次的揣摩,行政革新是由行政問題而來。而行政問題有那些?根本的原因是制度上的,還是官吏的行為上的?一步一步的推演,最後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官吏的行為上面。因為是「問題研究」,祇看不好的一面,所以用「病態行為」,並將官吏改用「官僚」,與一般所稱的「官僚主義」、「官僚作風」甚為相似。 研究範圍既定為「官僚病態行為」,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自須採用。在蒐集材料的過程中,感到合於我國國情的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等專著並不多見。因之,不能多作比較取捨,筆者深知此中缺陷,唯期待來日能有修正補充的機會。 本論文分五章十八節,共約八萬字。第一章緒論,陳述本文研究的理論基礎與範圍,研究的方法與取材。第二章陳述官僚行為的形成因素,細分為文化環境、民族習性、社會心理以及機關組織的影響等等。第三章為本文的中心所在,析論官僚病態行為的特徵。由對人的關係到辦事的態度,縱橫交錯上下往還,為官僚作風描繪出種種面相。每一項目均以真實的材料作佐證,間以歷史故事、文學作品作補充,以求論證有據。說明病相之後,接著於第四章提出官僚病態的改革途徑。當本文蒐集材料期間,正逢蔣經國氏出長行政院,一連串的革新措施,使政治與社會風氣為之丕變,筆者採集了許多異常珍貴的偉言讜論,編入論文之中。官僚病態是由內外環境所形成的,在論及調整組織型態部分,筆者提出一些粗淺的意見,是否有當,敬祈批評指正。第五章為結論,為本文作一綜述,而以四點總結全文的要義。 本文得以完成,由衷感激張師明誠賜予的關注、鼓勵與指導。筆者在大學期間即蒙張師多方勗勉,從游十餘年,做人為學,獲益深厚,謹於此敬申最誠摯的謝意。 本文寫作期間,由於時間與精力所限,加以研究所涉及的範圍至為廣泛,常為一細小問題所困擾,而有力不從心之感,疏漏、錯誤之處定不在少,敬請諸位師長惠予指教為禱。
2

自我辯証 : 海勒<<懼變>>中的自戀現象 / The Politics of Self: Narcissism in Heller's "Something Happened"

李秀娟, Lee, Hsiu-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約瑟夫.海勒 (Joseph Heller) 第二本小說 <<懼變>>中自我辯証的策略及牽涉在其中自戀的主題. 基本上, <<懼變>>乃為一第一人稱敘述之作品. 身兼小說中的主人翁及敘述者, Slocum 憑藉其在敘述中對語言文字支配的 "優勢," 企圖由文字飄浮的意符中重新建構自我的意指, 以凸顯 / 再塑自我的主體性. 換言之, 經由 "說" 和 "寫" 等自我辯証的手段, Slocum 嘗試建立自我的權力中心, 肯定自我的自發及實體存在. 而本論文的根本論述即在於 Slocum 自我肯定的 "需要" 源起於其病態自戀的人格. 在這一點上, 我將援用 Freud, Lacan,Alford 等人自戀的理論, 指出自戀慾力雖然是自我形成的原始動力, 病態自戀人格卻表現於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和無休止的自我追尋. 在小說 中, Slocum 必須藉著不斷的自我表演來肯定自我, 他的自我追尋正足以彰顯他自我的匱乏和對外界肯定的依賴.本論文分為五章. 首章涵蓋自我問題, 自戀理論及病態自戀三部份,就本論文的理論基礎加以申論. 次章以 Slocum 的追尋 (Quest) 和反追尋 (Anti-Quest) 為主題, 了解Slocum 以第一人稱敘述者對其敘述的控制. 第三章探討自戀人格二元性的論點, 指出潛藏在 Slocum 自我權力爭取之後重返嬰兒前鏡像期 (Pre-Mirror Stage) 的慾望. 第四章引用 Christopher Lasch 文化批判的觀點, 分析美國二次戰後消費社會裡經濟和文化的生態, 以圖找出自戀人格崛起的文化背景. 末章總結全文論述,並以 "自戀敘述" 的概念, 闡明<<懼變>>一書結構上自戀的特質. /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Something Happened, the second novel written by Joseph Heller, in light of the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self, especially the research made on narcissism. Through an analysis of Solcum’s self-politics, I intend to clarify the power-relations between self and other, narrator and his audience, speaker and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ulture revealed in the novel. Not only does Slocum embody the self who attempts to exercise self-power by means of self-performance in his narrative but this self-performance, instead of consolidating Solcum’s subjectivity, ironically reduces his self to be an object controlled by the outer world of consumption. Besides summarizing the whole research, the final chapter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the “narcissistic narrativ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narcissistic essence in Slocum’s writing, I reconfirm the value of Something Happened in modern literary creation.
3

涂爾幹政治理念之分析 / Emile Durkheim's Political Theory

熊海瑞, Hsiung,Hai J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涂爾幹(Emile Durkheim)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以及社會學的 奠基者之一。他在社會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 不過他思想中探討政治的 部份,長久以來都遭到忽視甚至誤解 ,使得一般人在探討政治社會學的 時候,都不將涂爾幹視為一位有所貢獻的學者, 而將他的成就侷限在社 會學的領域中。其實涂爾幹以他對現實的敏銳觀察, 以及基於知識份子 必須在學術上報□國家的態度,已經針對國家的本質、民主的特性, 發 展出一套相當有系統的理論,只不過一直沒有受到太多的注意, 成為他 整個思想體系中的遺珠。涂爾幹政治思想的兩大要素 ,是國家與民主; 在討論這兩個概念時,「次級團體」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涂爾幹認為 , 國家是個具有較高層智慧的思想有機體,它能指揮領導社會 ,也能讓 社會上的個人獲得自由,達成一種道德的存在。至於民主,則是一種正常 而理想的國家型態, 因為經由這種制度,社會能達成一種最純正型式的 自覺; 民主政府也是現代工業社會裡,最適合集體信念與集體情感生存 的一種政府。不過, 雖然國家是解救個人於暴政之外的一股力量, 但國 家本身卻有變成專制獨裁的可能,要預防這種情形發生,涂爾幹認為,必 須借助次級團體的制衡, 因為次級團體能防止國家壓迫孤立的個人, 也 是國家社會間取得健康均衡的要件。除此之外,涂爾幹還將他在社會學研 究中時常使用的常態、 病態的區分,應用到他對政治問題的討論上。在 涂爾幹眼中, 符合道德標準的個人主義與權威,都是健康而正常的; 而 自私自利的自我主義與赤裸裸的權力,則都是病態而必須去除的不正常現 象。 至於涂爾幹親身經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帶給他深切的痛楚, 也被他列為現代社會中必須去除的病態。本文將針對這幾個重點,討論涂 爾幹有關政治社會學的理念, 從而顯現他在這方面應有的定位。
4

ゼブラフィッシュを用いた低酸素負荷による新規脳虚血モデルの確立ならびに脳・血管系の生理的変化の解析に関する研究

澤幡, 雅仁 23 March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薬科学) / 甲第19662号 / 薬科博第50号 / 新制||薬科||6(附属図書館) / 32698 / 京都大学大学院薬学研究科薬科学専攻 / (主査)教授 中山 和久, 教授 竹島 浩, 教授 金子 周司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5

殺人犯的Rorschach測驗表現--從客體關係理論來探討 / The Rorschach Patterns of Homicides: Object Relations Perspective

張文耀, Chang Wen Y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殺人犯罪是所有犯罪類型中嚴重性被評為最高的罪行,也最令社會大眾與媒體關切.國內對殺人犯罪的研究仍少,而且主要是以問卷的形式進行.為了對此一現象做另一種方式的初步探討,研究者以台中監獄中刑期十年以上與無期徒刑的殺人犯為對象,研究中以「失抑量表」、「社會化量表」與「社會病態量表」來瞭解殺人犯的心理病態(psychopathy)的程度,並根據其在「失抑量表」得分的高低而分為組一與組二兩組.Rorschach墨漬測驗則用來探討他們的客體關係(object relations)能力的差異,同時也呈現出兩組在Exner系統中描述性變項上的統計結果.研究者除了採用Blatt等人的量表來對受刑人的Rorschach protocol進行計分外,並根據客體關係理論,結合Blatt與Urist的量表而發展出一套新的客體關係量表. 研究結果支持殺人犯可以依其心理病態的程度做進一步的區分,而且不同的心理病態程度可以對應到不同的客體關係能力.最後,研究中分析了新量表的有效性. 第一章 緒論-第1頁 第一節 研究背景-第1頁 第二節 反社會行為的異質性-第3頁 第三節 心理病態的生理、心理與行為特徵-第11頁 第二章 本研究的相關理論、研究與研究目的-第21頁 第一節 Kernberg的客體關係理論-第21頁 第二節 Rorschach測驗的本質-第28頁 第三節 Human Contents與客體關係-第32頁 第四節 M反應與客體關係-第33頁 第五節 客體關係理論的研究取向與批評-第38頁 第六節 研究工具的編製與研究目的-第48頁 第三章 研究方法-第56頁 第一節 受試、工具與程序-第56頁 第二節 資料分析-第60頁 第四章 結果-第66頁 第五章 討論-第80頁 附註-第83頁 參考文獻-第85頁 Notes-第97頁 附錄一 相互自主性量表-第98頁 附錄二 Rorschach互動量表-第100頁 附錄三 客體概念的發展分析-第101頁 附錄四 失抑量表、社會化量表與社會病態量表-第112頁 附錄五 信度計分表一-第115頁 附錄六 信度計分表二-第116頁 附錄七 信度計分表三-第117頁 / The seriousness of criminal homicide is evaluated as the highest among all crimes, and receives the most concern from the public and mass media. There is still few researches on criminal homicide in Taiwan, and the major study tools are questionnaire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is phenomenon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the homicides in Taichung prison who get a 10-year sentence or life sentence as his subjects. In this study, "Disinhibition Scale", "Socialization Scale", and "Sociopathy Scale" were applied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pathy level of the homicides, and subjects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scores on the "Disinhibition Scale". Rorschach inkblot test was selected to investigate their different capacity for object relations, meanwhile presente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xner's Comprehensive System for both groups. Besides scoring subjects' Rorschach protocols on the scale developed by Blatt et al., the researcher intergrated Blatt's and Urist's scales on the basis of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into a new object relations scale. The results of this stydy provide suppport for the hypotheses that homicides can be differentiated from each other on the basis of their psychopathy level,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psychopathy reflect different capacity for object relations. Finally, the utility of the new scale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Page generat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