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性預期下貨幣與相對價格離散之理論與驗證李秀芬, LI, XIU-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的分析建立於理性預期理論的基本假設上:
(1) 市場隨時處於清結狀態。
(2) 人們依其對經濟結構之瞭解以形成預期。
(3) 人們擁有之訊息不完整。
透過市場行為分析過程,以探討在此三假設下,未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率及貨幣成長對
相對價格離散之影響,並利用台灣資料,對此關係作一實證分析。
根據理性預期學派之見解,認為只有未察覺到的通貨膨脹及貨幣成長,才會影響相對
價格離散,而可預期到的部份則對價格變動具有中立性。但就台灣資料實證結果發現
,可預期到的和不可預期到的通貨膨脹皆會影響相對價格離散,因此,新古典學派的
貨幣中立性假說乃值得再商榷。
最後,則針對台灣經濟存在管價商品之事實,分析未預期到的貨幣成長及管價部門非
中立性效果,對相對價格離散之影響。結果顯示台灣政策當局對於管價商品價格之調
整,頗能與其中立性水準相一致,致使其相對價格離散之影響力甚低。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為導論。第二章探討有關相對價格離散之理論,並選取Parks,
Sellekaerts, Herowitz 和Cukierman & Lciderman 等四個模型,作為分析重點。第
三章則以台灣資料對上一章的四個模型方程式,作迴歸分析。第四章則做一總結。
|
2 |
相對價格離散度與通貨膨脹之關係--台灣的實證研究李丹, LI,D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有關相對價格離散度之研究,最早源於新古典學派二分法則(Dichotomy Paradigm),
認為實質因素的變動,與名目因素二者截然劃分。但自Mills(1927) 起,即發現相對
價格離散度和名目的物價上漲率間並不獨立,而呈現正相關的現象。由於相對價格的
變動引起生產、消費決策的變動,因而名目外生干擾是否造成相對價格離散,並進而
影響實質變數,乃成為總體理論一項重要課題。
在過去的文獻中,Vining & Elwertowski(1976),Parks(1978),Blejer(1981),He-
rcowitz(1981),Blejer & Leiderman(1982),及Fischer(1982)的實證研究,與Luca-
s(1973),Barro(1976),Hercowitz(1981,1982) 及Cukierman(1982) 的理論分析,
大都發現通貨膨脹或非預期的通貨膨脹皆將導致相對價格離散度增加。而大部分的實
證研究皆利用各市場間的資料進行分析。近年來 Domberger(1987)及Hoomissen(1988
) 則強調市場內通貨膨脹與價格離散度的關係。
本文第一部分利用民國59年至78年台灣地區躉售商品物價指數中的各項商品物價指數
,根據 Domberger的方法,分析各市場內與市場間相對價格離散度與通貨膨脹的關係
。全部的商品共分為二十四個市場,計量方法為 Nonlinear Seemingly Unrelated
Estimation。另外,再根據Saxonhouse(1977)提出的二階段迴歸分析步驟,探討造成
各個市場相對價格離散度與通貨膨脹二者的關係是否受到各產業市場集中度,以及市
場內產品數影響。
本文第二部分利用Blejer & Leriderman(1982) 模型,分析台灣地區相對價格離散度
與國外 (美國) 相對價格離散度二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國際間通貨膨脹的傳遞。
|
Page generated in 0.020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