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鄭宇君, Cheng, Yu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對科學新聞的研究多把焦點放在個人因素上,認為記者或編輯的科學知識不足是造成科學新聞意義偏差的主要原因。但本研究認為知識從科學到新聞的差距不僅是個人因素造成,並與科學新聞產製的社會脈絡有關,而社會脈絡對科學新聞的影響更會藉由語言呈現反映在文本表現上。
因此本研究選擇以基因新聞做為分析對象,並以論述分析為研究取徑,分析「基因」概念從科學到新聞的意義轉變,以及社會脈絡下各項結構性因素如何影響科學新聞的意義生產,而這些影響如何透過語言表現。
研究結果發現,新聞使用隱喻來解釋「基因」的意涵,但除了與科學一樣使用「密碼」與「訊息」的隱喻說明基因在科學領域的運作模式,新聞中更常以「身分」、「利器」、「資源」等隱喻強調基因研究的實用價值,特別是由「身分」衍生的「指紋」隱喻常用來形容DNA比對判別身分的精確性,而「資源」衍生的「商品」隱喻則用來描述基因研究成果的經濟價值。本文認為造成科學與新聞使用隱喻的差別,原因在於科學新聞產製的社會脈絡。
本研究進一步指出實際的科學新聞運作受到社會脈絡的各項結構性因素影響,包括日常生活世界的實用動機主導新聞報導方向;新聞寫作以敘事、使用隱喻的方式,去除科學語言的專業化;科學新聞網絡中的各方利益決定了新聞呈現的觀點;科學新聞慣用的新聞價值與科學意義容易產生衝突;新聞專業的客觀性與確定性規範則限制了科學新聞的表達方式;新聞也會間接呈現社會機制對科學研究的干預。這些社會結構因素基於自身的特性影響科學新聞的意義生產,才是造成知識從科學到新聞的距離。
|
2 |
媒介使用、網絡資訊對政黨認同的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media use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on party identification the influence of media use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on party identification鍾偉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研究台灣選民投票行為的文獻中,學者大多同意政黨認同是影響台灣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然而這些研究也顯示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整體分布並不
穩定。面對頻繁的政黨認同變動,哪些因素促成政黨認同的穩定或變遷,自然也成為台灣學界的研究焦點。以往國內的相關研究由於定群追蹤資料的缺乏,學者大多僅能以重複性之橫斷面調查所得資料進行逐一分析或匯集分析;同時也大多傾向由政治、社會分歧影響力的消長,說明政黨體系的整體變遷。媒介使用型態、人際網絡與社會脈絡所造成的資訊偏差傳播對個體政黨認同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則較少獲得注意。故本研究即透過定群追蹤資料的使用,探討選民媒介使用、人際網絡,以及身處社會脈絡對個體政黨認同的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除了以往常為人所討論的族群認同、省籍等社會背景變數之外,傳播媒介的使用情形、人際網絡的內容與互動情況,以及社會脈絡政黨傾向,都可能造成個人政黨認同的變動。整體而言,選民對於傳播媒介的注意程度愈高、愈常與同質性的人際網絡接觸,社會脈絡的政黨傾向愈強,選民的政黨認同就愈容易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符合資訊偏差傳播的預期。然而,Zaller 關於政治認知影響媒介影響力的看法,以及 Schmitt-Beck 針對人際網路影響大眾傳播媒體影響力的「過濾假設」,在本研究中均未獲得證據支持。顯示其理論與概念測量工具在台灣均有重新審視的必要。
|
Page generated in 0.02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