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4
  • 4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韓戰期間美國對韓政策之研究

千辰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韓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政治的一大轉捩點,也是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發展上的一個最重要事件。韓戰的爆發,主要是共產黨受到美國當局有關韓國的幾次行動及宣言所鼓勵。一九四九年春季,美軍的自韓國撤退,及一九五○年初麥師及艾奇遲國務卿之相繼聲明韓國不在西太平洋之美國防線之內,在均鼓勵了北韓共黨的發動侵略。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根據其對亞洲地區應付侵略的原持立場,將韓國之緊急情勢通知聯合國,請求聊合國出面制止侵略。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則採取各項緊急措施,迅速開始行動,終於轉變了它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對韓政策。 六月二十五日當天,麥帥立刻由總統授權,在從韓國撤退美國人時得使用他的海空軍防止仁川—金浦漢城地區陷入敵手。次日,杜魯門總統又下令派遺美國海空軍入韓作戰。於是,美國正式介入了韓戰,但另一方面,美國參戰後,又小心翼翼,惟恐引起蘇俄及中共之參戰,把韓戰擴大成為全面大戰。因此,美國參戰後之政策,主要即在於把戰爭。 停戰談判的進行,在共黨軍事勝利之際,是無法順利展開的。祇有在共黨軍隊征服北韓之企途失敗後,共黨頭子們才姍姍地表示願意接受停火談判。四月,聯軍再度越過三十八度線,六月二十三日蘇俄便正式提出停戰的要求。自一九五一年七月十日,雙方停戰代表在開城舉行第一次會議時起,至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停戰協定簽字時止,歷經三年有餘,始達成停戰目的,其間曾經很多波折及困難,尤以戰俘間題的僵持為然,但仍能克服重重難關,終於達成停戰。 我們綜觀上述,美國在韓戰爆發後幾天之內,即正式介入韓戰,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對韓政策。美國下策的轉變,一方面固然是基於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政治考慮代替了軍事戰略的緣故。在韓戰爆發前,美國政府基於「軍事戰略」上的理由,把韓國摒出於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線。但當侵略發生時,他們基則於更多的「政治考慮」,全體一致地主張美國不可避免地必須防衛南韓。結果,由於美國的介入韓戰,證明了民主國家的地方性,的抵抗能力,無疑地是對抗國際共產軍事擴張的唯一有效嚇阻力量。 美國迅速地介入韓戰,在表面上,是代表了美國自利主義及超國家的理想主義的典型結合。但在實際上,美國介入韓戰的決定,主要係取決於美國的自利思想,而不是取決於理想主義的考慮。美國人祇是為著自利的打算,利用聯合國的權威而已。美國雖然在表面上正式請求聯合國出面制止優略,但美國的行動,早於聯合國決議之先,在聯合國之外,被迅速發展的軍事緊急情勢所決定。 儘管美國政府正式介入韓戰,但因美國政府深恐如來蘇俄參戰及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又恐在韓國參戰過度,影嚮美國的全球防務;以及顧及盟國之團結問題,杜魯門總統乃先後採取了許多限戰爭的措施,不使韓戰擴大。另一方面,麥帥則極力反對美國政府為他所定下的重重限制,相反地他提議轟炸中國東北的中共飛機場,對鎖中國海岸,並動用中華民國國軍。麥帥的這些主張,在美國政府看來,顯然有擴大戰爭的危險,為美國政府所極力反對。關於麥帥與杜魯門政府對於韓戰戰略的岐見,本文曾提出四個主題加以分析,即:(甲)、關於中共及蘇俄參戰問;(乙)、關於動用中華民國國軍及轟炸東北中共基地問題題;(丙)、關於盟國團結的重要性之問題;(丁)關於戰爭觀念的岐見在理論上,不論麥帥的主張如何地有見地;但在實際上,由於美國政府不願採取超出團堵政策以外的任何其他戰略,因此不得不限制抵抗侵略的行動。 由於美國在韓戰中所採取的措施,依然是固守著團堵政策的老地方法。團堵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領導自由世界對抗共黨侵略擴張的法賓。它用來對抗國際共黨的侵略擴張是否行得通呢?韓戰就是對團堵政策的一個實際考驗。由於美國付出重大犧牲還不能澈底解決韓國問題,無形中助長了共黨氣燄;更由於韓戰停戰後,蘇俄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發展出「和平共存」的戰術,嚴重打擊了美國聲望。團堵政策是否能擋阻國際共產主義的軍事侵略及政治侵略,已極顯然。因此,本文最後特列一章,專門討論韓戰與團堵政策之關係。
2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再評價 / A reevaluation of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阮相偉, Ruan, Xia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再評價。透過描述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國與蘇聯在戰爭過程當中的決策與關鍵因素,進一步解釋其對於此戰役的影響。全文圍繞著三個討論主題,分別為蘇聯逆轉勝的原因為何?德國戰敗的原因又有哪些?戰役的結果又產生什麼影響?   以戰爭史的角度來評價史達林格勒戰役,發現德軍在起初是以經濟為發動此場戰役的考量,但在蘇聯反抗的決心、英美國家對蘇聯提供物資的援助下,使得戰況逐漸對蘇軍有利;也因為德軍在蘇聯戰略目標的不確定、德軍堅持要守住史達林格勒與希特勒錯估戰況的情形下,造成蘇軍最後的獲勝。而這場戰役也帶來許多結果,德國在二次大戰的強勢受到挫折,蘇聯則成功提高自己在同盟國的地位,也間接造成二次大戰後的冷戰局面。 / This thesis reevaluates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of this battle, this study analyzes some of the key factors and strategic decisions made by the Germans and Soviets. Discussion focuses on three major subjects, including how the Soviets victoriously changed the course of war, why Germany lost and the subsequent impact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battle.   This study reevaluates the battle of Stalingr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r history and discovers that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initially led Germany to start the battle. However, due to the Soviets determination to resist, along with the material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UK and the USA, the Soviets gradually gained the upper hand. Moreover, because of German’s uncertainty about the Soviet strategy, their insistence upon holding Stalingrad and Hitler’s mistaken battle strategy, the Soviet red army was finally victorious. This battle had a number of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instance, Germany lost its position of advantage in the war and the Soviets increased their status within the allied nations. Furthermore, this battle indirectly led to the cold war which began after World War II.
3

國際關係「相互依存」學說之研究

鄭瑞耀, Zheng, Rui-Y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緒論說明撰寫的目的及研究方法。第一章闡述現代學派相互依存發展緣由,其中包括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政經體系變遷,現實主義解釋能力不足、及相互依存學說發展 經過、第二章相互依存基本概念,包含 學科性質、定義、及形式。第三章相 互依存理論架構,包括相互依存理論模式,以及相互依存 體制改變,與 政策應對的各種關 係。第四章相互依存理論批判,評述當前學界對相互依存理 性﹖相互依存狹隘性﹖及相互依存理論可靠性﹖最後第五 章結論,將相互 關係可能發展。
4

俄國空軍發展研究 /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Air Force

許博凱, Hsu, Po-K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近代戰爭史來看,歷史的篇幅總是少不了俄國的存在,作為20世紀兩大領導集團之一的強權國家,國防武力的發展總是佔據最重要的部份,因為唯有國力的強大以及有效的軍事嚇阻力量,才能帶領國家免於遭受他國的惡意侵犯。傳統的戰爭型態在萊特兄弟成功發明具有動力推進能力的飛行器之後迅速改觀,俄國在這場人類科技發展的盛事中,可以說從一開始就參與至今,而空軍的創立,更是具有動燭先機的遠見,不但與世界上其他擁有空軍的國家歷史一樣悠久,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與美國佔據了飛行歷史以及航天科技的天平兩端。俄國空軍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俄國人是如何在困難的經濟狀態下以土法煉鋼的方式發展幾乎等同於甚至是超越西方世界的航太科技。本篇論文的內容,就是要將俄國空軍發展的歷史淵源以階段性的方式分別描述於各章節之中,並且也將俄國空軍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以及轉變作真實的敘述,以期能在國內付之闕如的相關資料當中作出微薄的貢獻。

Page generated in 0.01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