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經濟失衡之研究 / 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Imbalance

蔡政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經濟失衡為進入21世紀以來人們最為關心的經濟議題之一,而各國經濟失衡中又以中美經濟失衡所佔比例最高,也最為世人所重視。以中國經濟失衡的角度出發探討其現象及原因,可發現中國經濟成長有高度傾向由投資及外貿出口所帶動,內需消費的成長力道最為疲弱。然而,任何偏頗的成長都有其極限,投資與出口兩大動力引擎現階段正遇上成長的瓶頸。在連續若干年的高投資率後,產能過剩與虧損的陰霾已然籠罩中國產業界及融通其資金的金融機構,而中國的內需消費依然沒有令人感到驚豔的起色;年年擴大的貿易順差與外匯存底正招來各國不公平競爭的譴責與貿易壁壘的對待,也吸引預期匯率升值的國際資本前來套利。 檢討中國經濟失衡的內部發生緣由,產權分配不當與資訊揭露不全是中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投資過度的根本原因;貧富不均與城鄉差距乃是民間消費不振的首要因素;中國企業身擁鉅資卻未能妥善分配盈餘,是民間儲蓄最大的來源,也是間接影響家計部門面對未來信心不足,因而儲蓄過剩、限制消費支出的重要因素。經濟失衡的外貿順差來源則是數量龐大但卻利潤微薄的加工部門貿易出口,加以人民幣幣值確實有低估的跡象,對國際資本的湧入提供基本面的支撐。 雖然要轉變經濟結構並非一蹴可幾之事,但中國政府在2006年擬定的十一五計畫中,已針對中國經濟失衡的現象提出六大面向的改革。全球經濟失衡要能改善,並非僅是單純的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即可獲致,必須要貿易赤字國節約消費支出、增加儲蓄,及各個貿易順差國擴大內需消費支出,緩步溫和的改變經濟結構與相對幣值,方能有效解決經濟失衡的現象卻不傷害經濟體質。
2

金融帳與全球經濟失衡

廖詩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經濟失衡的議題在20世紀末受到注意,泛指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經常帳發展不對稱的情形,尤以美國經常帳赤字的惡化為核心。 由於經濟失衡的現象讓未來全球的經濟成長添加了變數,經濟失衡的原因即成為專家學者間熱烈討論的議題;其中以儲蓄和投資相關的討論最多。有不少學者認為導致全球經常帳失衡的原因是美國儲蓄太低且過度消費,中國為首等新興國家卻又過度儲蓄、投資不足。作者則認為英國、日本為融通美國經常帳赤字的重要來源;先進的小國(盧森堡、新加坡、南韓、比利時)集中投資美國也是造成美國鉅額經常帳赤字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隨著能源價格的飆漲,油元的勢力以及其對全球經濟失衡現象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本文以貿易依存度的高低區分出「外貿型」與「內需型」的國家,並且觀察到國際間資金淨流動的方向大致符合以下的趨勢:「外貿型」的國家傾向融資「內需型」的國家;同時金融規模較小的國家融資金融規模較大的國家。另外,金融部門的規模也和跨國資金移動的規模有關。金融規模越大的國家,跨國移動的資金規模越龐大。針對以上的觀察,作者從資金的供給與需求以及金融部門的功能提出解釋。

Page generated in 0.018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