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俄語語言學術語漢譯問題研究-從字典編纂的角度出發朱逸欣, Chu ,Yi-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俄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一定會碰到俄語語言學術語。而俄語語言學術語的漢語翻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容易造成學習者的誤解或誤用。因此本論文透過分析俄語語言學術語翻譯現況和問題來源,並且從術語的特徵來討論術語翻譯時所需注意的要點,探討俄語語言學術語的可譯性,以及實際的術語翻譯手段。
本論文從製作俄漢語言學術語詞典資料庫的角度出發,提供解決語言學術語翻譯問題的方法。透過資料庫的製作,根據資料庫中俄語語言學術語的學科資訊,以及俄語和漢語術語同義詞等資料,分析語言學術語學科分佈現象和語言學同義詞的關係及類型,並且探討語言學同義詞產生的原因
|
2 |
中共如何運用語文傳播之研究呂幼綸, LU, YOU-G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計一冊,約四萬字,主旨在探討中共如何創製政治口號與術語,及如何將它們
傳送擴散至社會各階層。並試圖評估政治口號、術語在中共政治社會化及文化變遷中
可能引發的影響與功能。
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 緒論。計分(一)研究動機與目的、(二)研究方與範圍、(三)文獻探討
共三節。分別闡述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與相關之論文著作。
第二章 中共的傳播意理及其體現。分為(一)共產主義意識型態、(二)中共的傳
播意理、(三)中共的傳播系統、(四)中共的語文改革四節。
第三章 術語創製。分為(一)政治與術語、(二)「大躍進」時期的術語、(三)
「四化」時期的術語、(四)比較與分析等四節。
第四章 傳播與政治社會化。分為(一)政治社會化的定義、(二)「大躍進」時期
的傳播方式、(三)「四化」時期的傳播方式、(四)比較與分析四節。
第五章 效果評估。分為(一)政治口號的表現層次、(二)語言與思想等二節。
第六章 結論。
|
3 |
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之俄語電腦詞彙研究 / The analysis of Russian computer word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an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th century陳依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今社會是信息爆炸的社會,電腦的運用和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電腦詞彙數量在此階段明顯成長。電腦不僅是人們工作所必要的設備,也是不可或缺的娛樂工具,電腦語言與人類語言的發展相互地影響。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俄羅斯因社會政治體制的急劇變更,使俄語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新詞大量湧入,彷彿經歷一場語言革命。隨著俄羅斯與其他國家往來頻繁,俄語詞彙體系開始蓬勃地擴充,本論文將探討俄羅斯在二十世紀末與二十一世紀初蓬勃而生的電腦詞彙,藉此了解俄語體系在科技革命時期之詞彙變化與語言活動。
|
4 |
一些多重準則決策問題之研究楊文聖, Yang, Wen-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的作業研究, 是由軍中發展出來的, 其問題常只以單一目標來描述。對於現在的
企業問題而言, 這並不足以描述整個實際狀況, 因而有必要去發展多重準則決策方法
。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討作業研究的發展。在第二章中解釋術語的定義。第三章為
全文之骨幹, 對於大約有二十多種的多重準則決策方法, 提出了一有系統的整理與分
類。以決策者給予喜好情報的四種可能階段(1) 沒有給予(2) 事前給予(3) 逐步給予
(4) 事後給予做為分類的基礎。然後, 對各類分別提出一兩種方法加以論述。第四章
為多重準則決策方法間的比較與討論。
|
5 |
澳門吉祥語研究 / Research of lucky words of Macao周菲凡 January 200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6 |
"史記"複音詞研究 / Study of disyllabic and polysyllabic words in Shi Ji;"史記複音詞研究"王仰之 January 201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7 |
"葡漢辭典"的漢語詞彙研究 / Study of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e Portuguese-Chinese Dictionary;"葡漢辭典的漢語詞彙研究"施雅旋 January 200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Page generated in 0.02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