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1
  • 1
  • Tagged with
  • 7
  • 7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歐陽脩詩文改革之研究 / The Study of OuYang-Xiu's poetry and prose refom theory

朴俊秀, Park, Juns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先說明本論文寫作目的。此章論述了現代研究宋代特別是北宋文人的相關討論。早在一千年前,中國已確立了完善的中央官制來統治天下。為了此政治目的,官僚體制更要完整的運用,因而研究吏制與政治理論成為必要之途徑。研究歐陽脩也必須考慮此點,因此緒論裡說明了此研究後能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以「歐陽脩學術之背景」作為歐陽脩的詩文改革之前的準備工作。以其「時代背景」與「生平」來分析歐陽脩之內、外在環境因素。分析文學論時,這些資料能夠說明對他產生的影響。由於當時社會都關心治世之故,因而他們專心為國家服務,行有餘力而創作詩文,所以他基本上帶有「經世致用」的觀點來提出文學論,因而要對他們心理內在的兩層因素來瞭解他們的人生選擇。 第三章以「歐陽脩之學術思想觀」為題,主要探討他的「道」、「文」關係。如上所述,他作為政治家,必定要研究其治世之理,但他持有與一般古老的政治家不同的觀點,就是他既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也絕對未忽視文學本然的存在意義。因而他對畫、牡丹、音樂等多方面有興趣,進行創作或關注,開闊了文人之新的領域與視野。 第四章主要論述歐陽脩「詩歌」方面的改革主張。因為他的詩論由梅堯臣等人之引導,所以跟他們共同提出詩論。作詩文的過程,看來很簡單,不過以多樣的涵義與方向看來,需要更嚴密的觀察與分析。因此,首先論述其開始創作之發憤之因,分析已含有豐富的學術教養的文人遇到障礙,如何克服或認定世事的變化。接著用「以文為詩」的方法抒發內心之志,並且如何得到更多的號召力。這些他的文學論的展開,就能呈現他的詩歌創作論,察看他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出創作之苦惱。他的文學論絕不會由抽象之觀念出發的,乃是以實務的積極運用來彰顯藝術的意義。 第五章探討他的「散文」改革。歐陽脩以古文取得聲望,但此結論是較偏狹的,他整體的文學論已準備了新的氣象,並且他絕不反對四六文之類。因而此章節研究他的改善與傳承各種文體之內涵。首先以較富名望的時文來分析,真正有文學性與實用性的文體為何?接著討論在古文家中有極端的文人之過失。他接受表現形式,進而改善內在思想,因而我們知道他的合理配合。他不顧周邊的評判,勇敢對應此坎坷之路。 第六章作為整體研究之結論,即細密地分析研究目的和預期效果,由此可知本來方向的功過,而且再構想正確的治學方法與研究主題,進而考察往後的研究方向與目標。
2

唐寅生平及其詩文研究

譚銀順, TAN, YIN-S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王世貞詩文論研究

朴均雨, PU,JU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世貞是明代嘉、隆、萬三朝間文壇之領導人物。本論文的主要觀點, 認為他的詩文 論應分為二個不同的階段, 即中年時期之熱烈主張復古、與晚年時期為統合文壇而主 張調和論。然而一般的研究往往誤解世貞, 以為他僅僅是一個復古主義者, 因此, 本 文以分析的方法來探討世貞之詩文論與詩文觀轉變之過程。 本論文共分六章, 前有緒言, 說明研究動機與方法。玆概述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 「生平、著作、學術思想」。簡述世貞的生平、論詩文之著作、對於經學與 詩文的態度, 以及對儒、道、佛的看法。 第二章: 「世貞文學思想之時代背景」。略述世貞所處時代的科舉文風、哲學思想、 文壇狀況, 藉以尋找有關世貞文學思想形成之因素。 第三、四章: 「詩文論之基本架構」 (上、下) 。分別析論世貞對詩文本質之認識、 格調說、法與變、對模擬的看法、實際批評上的主要觀點等, 以考究其詩文論的基本 架構。世貞雖重視格調而又能包容一些類似性靈、神韻說的見解; 他重視格調故注重 法度, 但對法的態度並不拘泥, 因為講法度過於具體, 有時又難免產生呆滯刻板之幣 , 所以, 提出「離合」和「悟」的概念, 作為學習古人, 掌握古法的原則和方法。復 古主義者一般主張以模擬為創作的途徑, 世貞亦不排斥模擬, 但與一般復古主義者 , 略有不同, 要求靈活的模擬, 甚至有許多反對刻意模擬的言論, 重要的是必須掌握古 法。 第五章: 「詩文觀轉變與調和論」。此章詳細論述世貞詩文觀轉變的過程、轉變的時 期及其調和論。其調和論部分, 首先說明他主張調和論的理由, 其次以南方文學與北 方文學的折衷、古與今的折衷、復古派與唐宋派的折衷等來論證他超越復古派的立場 , 而主張調和論。 第六章: 「結論」。綜述世貞詩文論的重點, 並考察其影響及後人對他的詩文論的批 評。
4

平安朝における中晩唐詩賦の舶来と享受

陸, 穎瑤 23 March 2023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4338号 / 文博第912号 / 新制||文||72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緑川 英樹, 准教授 成田 健太郎, 教授 金光 桂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之研究

呂迺基, LU, NAI-J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何良俊是明代嘉、隆年間松江的著名學者,他的《四友齋叢說》提供許多明代中期的 寶貴資料。其中書論、畫論、曲論都曾被單獨輯出,可見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 一般學者對《叢說》的關心,多止於與自身學科相關的部分,難有全面性的了解;有 鑑於此,本論文即以《叢說》為對象,並輔以《何翰林集》、《書畫銘心錄》,試圖 將何氏其人其書的整體風貌呈現出來,並期望藉此喚起學者對筆記小說的重視。共七 章,約十五萬字。 第一章先述何氏所處的時代背景、時代潮流,並對他的家鄉松江府作一簡介。第二章 介紹何氏的家也、生平及交遊。第三章述《叢說》的版本、成書,及前人對它的引用 、評價,並將全書的重要參考價值歸納為十項,逐一舉例說明。 第四章探討何氏的書畫理論。何氏論書以王羲之、趙孟頫為正傳,此後則推重文徽明 。論畫則將畫家的「人品」置於繪畫技巧之上,因此他欣賞「筆力神韻並備」的「正 脈」文人畫家。此時的畫壇,吳派文人畫家及畫論,在與浙派競爭的過程中逐漸取得 優勢。而由於與文徽明的長期「相與評論」,及與蘇州文人畫家的密切交往,使得何 氏的畫論成為吳派畫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畫論中的隻字片語,都成成了解當日實況 的蛛絲馬跡。 第五章探討何氏的戲曲理論。何氏曲論的基本主張,為「格律論」及「本「色論」。 「寧聲□而辭不工,無寧辭工而聲不□」的「格律論」,成為沈璟吳江格律派的先驅 。而要求蘊藉、簡淡、清麗的「本色論」,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其中崇《拜月》 而抑《琶琵》的論點,更掀起明末曲壇的極大論戰。 第六章探討何氏的詩文理論。在詩文方面,明代嘉、隆年間,正處七子派、唐宋派江 南傳統清麗詩文三派相互較勁之際,何氏雖對三派採取並容並蓄的態度,但基本上乃 是以江南傳統清麗詩文為主。由《叢說》中的記載,一方面透露何氏個人的詩文見另 一方面也反映出當時詩壇的實況。第七章結論。
6

流傳百代千齡後,定識人間有此人──郭嵩燾及其詩研究 / The study of Guo Songtao and his poems

唐菁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郭嵩燾其人其詩為主要考察對象,並印證郭嵩燾在近代史中「政事能兼文學者」地位之商榷。 見證近代歷史的郭嵩燾,有特殊的仕宦經歷與大量學術創作,豐厚的學養與當代漢宋兼採的學術風氣交相融合,展現獨到的思想。其詩作強調溫柔敦厚、有我性情、重視學問、經世致用的詩觀,具體落實於詩歌創作,以飽含詩情筆墨與豐富詩藝技巧,展現卓然一家之風貌;復因其詩作被其他方面成就如學術思想、經世思想、洋務思想所掩蓋,未能一窺其奧,職是,本文擬從文化思想與詩作貢獻層面,分析郭嵩燾其人其詩。 研究方法部分:本論文立基於中國「詩言志」傳統,將詩作視為審美深層心理之外顯,對於作者創作動機與時地背景的關係則以「知人論世」之考察切入;結合龔鵬程先生談論文學時特別注意「意義的顯現」,以及翁特斯(Yvor Winters)「五批評層次」理論,扣合本研究主題,推展統整文化、作者與作品的價值意義。 論文章節部分:第一章是「緒論」,清楚呈現郭嵩燾詩作研究面向,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方法與範圍,以及前人對郭嵩燾研究之歸納整理。 第二章為「郭嵩燾背景析論」,此為郭嵩燾詩的外緣研究,藉以了解郭嵩燾所處時代氛圍對其出處行事乃至詩學理念、詩歌創作的影響,分「郭嵩燾的時代背景」與「郭嵩燾的學術背景」以及「郭嵩燾生平與交遊」三線論述。 第三章為「郭嵩燾詩學理論」,在前述背景析論之研究基礎下開展;研究文本包含郭氏現存的詩文集。本章分三小節細述。第一節「內原性情,外通政事」可說是郭嵩燾詩學論述的「體用論」;第二節「績學閱歷,樹立己見」可說是郭嵩燾詩學論述的「實踐論」;第三節「詩教傳統,託意宣鬱」可說是郭嵩燾詩學論述的「情志論」;第四節「練字警策,典雅格律」可說是郭嵩燾詩學論述的「藝術論」。 第四章為「郭嵩燾詩作題材內容」,可見郭嵩燾詩學理論在實際創作中之印證,亦可體知郭嵩燾「感發生命淺深厚薄之質量」與作為詩人的文化深度與敏感度。分二小節討論。第一節「郭嵩燾詩作題材分類」分四類探討,計分:紀游詩、節日詩、海外詩、考證詩;詩作題材不以詩體劃分,而以郭嵩燾主要生平經歷做為詩作分類上的特殊性,兼以詩作應用途徑、寫作時地區分,凸顯郭嵩燾置身特殊處境下的題材表現。第二節「郭嵩燾詩作情思內涵」分六項細述:一、「奇情困阨,慍憤群小」;二、「神遊家國,經世濟民」;三、「詠史議論,明辨審觀」;四、「親朋交誼,肺腑深情」;五、「人生變幻,自傷老病」;六、「思鄉客情,歸隱守愚」。 第五章為「郭嵩燾詩作藝術論」,此為郭嵩燾詩結合理論與創作手法的實踐,以詩技與意象兩大主軸討論,兼及內外之美,末以詩作評價收束。分三節細述。第一節為「郭嵩燾詩藝技巧」,分「情景事合」、「工樸相濟」、「大處落墨」、「託物比興」、「直陳曲致」五項特色,以見詩人匠心獨運的開創性與詩學文化的積累性。第二節為「郭嵩燾詩作意象」,以豪傑意象(百獸、蟲魚、鳥類)、孤寂意象(燈火、酒盞、舟楫)、飄零意象(雲、雨、雪)三者之運用與內在義蘊之連結,解讀詩人生成話語與詩歌內在精神意義,探求詩作構象煉境之美。第三節為「郭嵩燾詩作評價」,以郭嵩燾詩藝總論的方式進行研究,分「形式工整,韻律和諧」、「內容取材,離絕凡近」、「風格雄渾,沉著痛快」三部分為說。 第六章為「結論」,總結上述,收束全文。將郭嵩燾其人其詩置於整體文化視野的觀照下,側重郭嵩燾其人其詩的時代意義與影響:其人熟諳洋務,主西法政教之本,捨西洋器物之末,倡循理外交,思想超前新穎。其詩可說是中國傳統「士不遇」典型下詩人之詩與學人之詩的結合;描述國事蜩螗、生民憂戚之作亦可說是鴉片戰爭後,至甲午戰前的近代詩史。其擇善固執的守窮形象與積極正向的人生觀給予後人無盡的景仰追思。在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經學家身分以外,應予其近代詩學史上的公允地位,彰顯其詩人、文學家的華彩冠冕。 關鍵字 郭嵩燾 養知書屋詩文集 近代詩 駐英法公使 首講西學
7

上古漢語多音形貌詞研究 : 以 詩經 和 楚詞 為例 = The research on the multi-syllable XingMaoCi in Ancient Chinese : the case studies on Poetry and Chu elegies / Research on the multi-syllable XingMaoCi in Ancient Chinese : the case studies on Poetry and Chu elegies ;"Research on the multi-syllable XingMaoCi in Ancient Chinese : the case studies on Poetry and Chu elegies";"以 詩經 和 楚詞 為例";"以詩經和楚詞為例"

李莉亞 January 2006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Page generated in 0.03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