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從依賴到互賴--就權力結構與談判策略論1985年後之中美經貿談判吳滄生, WU,CA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美雙邊關系的外交議題,在八○年代前后有重大的變革。兩國關系因長期貿易順差
使外交重心由戰略利益轉向經濟利益,兩國自1985年起的密集貿易談判充分凸顯
出雙邊關系的這種轉變。
中美貿易談判就表面看,是兩國貿易長期順差導致的結果,但就新興工業國家角度看
( NICS) ,卻微妙的反映出體系中新興勢力的發展趨勢,即新興工業國家經長期發展
后,其經濟實力已浮現為世界貿易市場的重要競爭者,而GATT的經貿體制帶來不穩定
的因素,使得美國經貿失衡的困境更為嚴重難解。
因此,中美經貿談判可說是美國與其它新興國家談判的一環。這些NICS在國際體系中
權力資源及地位都不如美國,故引發本文動機,即「弱國如何在強權社會中生存」。
其假設為:在強與弱的談判中,權力資源屬于弱勢國家,如何藉談判策略來彌補其權
力結構的限制。
就此假設我們在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中,分別以國家有效資源及依賴受損度概念分析國
家權力與談判結果的關聯;及以博奕理論和磋商理論(bargaining theory) 探討不對
稱性談判的策略運用。
在第三章中以臺灣在外交、軍事、經濟上的權力資源,分析臺灣由依賴走向互賴之際
,權力的增加是否可增加兩國間利益交換的機會。
第四章中的臺灣談判策略分析及第五章的結論都是針對中美在1985∼1990年就個案談
判雙方策略顯現在經貿政策的運用、利益團體的游說,以及結盟奧援等做法的分析。
本文焦點放在以「權力-策略」觀點,分析不對稱談判中弱者如何求生存?以及弱勢
國家如何以策略縮小彼此差距,以打破「權力決定談判結果」的模式,從而為中美經
貿談判的有關研究中,補充這方面的學術空白。
|
2 |
中共談判策略之研究黃慶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海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對峙至今,五十餘年,在二十世紀末的歐洲諸國,逐漸放棄了它們所倡導的主權國家觀,而邁向跨國界的統合。想想歐洲的成功,身為同文同種的中華民族,是不是應該開始思考,除了戰爭之外,有沒有其他的選項,有沒有和平的可能?要和平,勢必要經過談判階段,而台灣要如何與中共談?談什麼?中共會採用何種策略?要如何創造雙贏局面!本文試圖探索這些問題,為兩岸老百姓謀一個美好的未來。
一九三五年,中共經過國軍五次圍剿,幾乎已危在旦夕,而西安事變,卻給予了扭轉的時機;一九三七年七月中日之戰爆發,中共更是藉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來發動群眾,壯大發展根據地。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戰勝利,國府雖是戰勝,但已耗損殆盡,而中共卻是茁壯成長,「北平談判」呈現出優劣的對比,讓中共予取予求。
一九九三年的「辜汪會談上使海峽兩岸從武力的敵對轉而以談判解決問題,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和解與情勢緩和。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會談後的不到半年,中共「國務院」竟以七種文字發表「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不得不讓人相信中共的善變。因此,吾人可以體會,一次的「辜汪會談」雖然開啟了兩岸溝通的大門,但並不能保證大門將永遠的敞開。
中共談判風格的形成,馬列思想是其理論,統一戰線是其運用,中國文化是其根本。在談判行為上,向來先行提出原則,要求對方接受,若要談判成功,只有自己讓步。在談判策略運用上,可謂多變靈活,無論主動或被動的接受談判,並不是為了要解決爭端,求取勝利才是主要目的。在談判技巧方面,最擅長運用媒體,無論在國共鬥爭或「辜汪會談」期間,傳播媒體都不自覺成為其宣傳員。
如今兩岸關係正處在十字路口,如何化解僵局,將成為二十一世紀初國際關注焦點。兩岸關係是前進抑或倒退,關鍵就看雙方執政當局能否展現真誠,從穩定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對話、協商仍然是最佳方案。惟有拋棄政黨之私及意識型態,以談判代替對抗,攜手合作,兩岸關係才有一個光明燦爛的未來。
關鍵字:兩岸關係;國共和談;辜汪會談;談判風格;談判行為;談判策略;談判戰術;談判技巧;兩岸三通;三通談判;一個中國;全球化。
|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