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精品公關與媒體及名媛文化之研究 / Examin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luxury public relations practitioners, the media and socialites in Taiwan: An exploratory study林吳英, Lin, Wu-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台灣部分上流社會女性,或稱之為「名媛」,競相成為媒體報導的對象,並持續攻佔媒體的名人及時尚的版面。這一波由公關及媒體所共同帶動的名媛風潮,不但建構了以名媛話題為主的軟性議題,也讓消費者對精品時尚生活有無限想像。
本研究探討的研究問題有三:一、平面媒體如何建構名媛文化?二、公關人員運用何種策略來建立並推動以精品代言為主的名媛文化?三、透過公關人員與媒體記者的互動,兩者如何共同建構軟性新聞議題?其建構過程為何?
本研究運用參與觀察法、文本分析、深度訪談法等進行研究。首先針對《蘋果日報》及《自由時報》的時尚版面進行文本分析,接下來深度訪談三位精品公關人員以及四位資深媒體人。研究結果如左:
在平面媒體名人版的描繪下,媒體建構的名媛的形象有三,一是名媛均具有好太太、好媽媽的優雅賢慧形象;二是媒體強調上流社會傳承接班的概念;
三是媒體協助刻劃一個由全職母親、高貴血統所組成的理想幸福生活。
關於公關如何建立並推動名媛文化的問題,根據訪談結果,名媛之於公關只是一種行銷運用的工具,是公關傳達品牌精神及概念時所運用的一個新聞話題,適合的商品邀請適合的名媛,完整呈現商品,是公關邀請名媛最大的目的。由於名媛的貴族血統與精品形象的對等連結、名媛屬性與精品屬性的對等連結及名媛與公關宣傳的共生關係三大因素,形成精品公關與名媛的緊密連結,而導致兩者間具有相互共生及交換的利益關係。
公關人員與媒體記者的互動過程如何與兩者如何影響軟性新聞議題建構?本研究發現,公關與媒體之間的往來,初期因交情不深,尚無人情因素介入,但經由長期合作,人情運用就會不著痕跡地在兩者互動過程中出現。即使如此,從兩者長遠關係的發展來看,「專業」還是公關與媒體互動時最重要的一環,人情則具有臨門一腳的催化功效。 / Socialite wave has been brought up by the PR and media, it not only constructed a subject of debate on women, but also lead the consumer to have the infinite immigration toward quality and fashion life style
There will be three focus discussions in this research: First, how did the printed media constructed the culture of socialite ? Second, what kind of strategy the PR people have used to develop and drive the socialite culture based on using them to be a brand’s spokesperson? Thir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PR person and journalist, how do they both constructing the soft issue? What is the process?
This research had used the method of participating-observation, articl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 We started with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article from fashion page of “Apple daily” and “Liberty Times”, and then we interviewed three PR persons and four senior journalists. The results are as below:”
In media has constructed the image of socialite in primary three areas, first, good mum and good wife image; second, the media emphasis on upper class’s concept of inheritance; third, the media has helped to depict a perfect happy life that has made up with full-time mother and noble blood.
The question of how dose the PR constructed and push the culture of socialite, based on the interview result, socialite is only the tool of marketing strategy, that is, a way the PR used to deliver the concept or sprit of a brand through news. To invite the right socialite with right image and blood that can connect with the brand which is suitable and serve the brand which is suitable and serve for the need of brand communication and PR. As result, it has become beneficial for both the brand and “Renowned young woman” which in the end developed a connection and paragenesis relationship of interest exchange.
How does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R person and reporter influence the soft issues building? This research has discovered that the friendship has not been developed in the early stage when the both side first met, but after a long period of working relationship, the friendship will began to developed and become the influence factor without a trace. Even that is always the case, but if we look at always the case, but if we look at the long term rel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ism” is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to follow for the PR to interact with the media, but friendship will always play a role as catalytic agent.
Key words: Luxury public relations, socialite wave, agenda building
|
2 |
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 / The agenda building process of news source :the debate of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station楊韶彧, Yang, Shao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息來源與媒介的互動過程如何創造出媒介議題。研究問
題包括:ぇ哪些消息來源有較多的機會來界定議題?針對這個問題,本研
究從消息來源的背景和媒體策略兩個因素來探討。え媒介立場與消息來源
建構議題的關係為何?本研究議題為「核四建廠爭議」。研究方法採內容
分析法,將核四議題週期分為四個階段,從民國69年4 月24日起,至81
年12月31日止,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及自立晚報三家報紙的相關報導為
抽樣對像,共計抽出163 個樣本。研究結果發現以下現象:ぇ解嚴前,界
定者和第三者的近用媒介機率大於抗爭者;同時在受到媒介處理顯著性上
,界定者和第三者亦大於抗爭者。但隨年代的轉移,不同背景的消息來源
近用媒介的機率上差異漸小;同時受到媒介處理的顯著性也漸不顯著。え
媒體策略愈具體的消息來源不一定愈易近用媒介。ぉ媒介對核四議題的處
理,會因媒介立場不同而強調不同的議題面向。お媒介對核四議題的處理
,會因媒介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態度。か消息來源對議題所宣稱面向
與媒介著重之面向愈接近者,其近用機會愈大。が消息來源對議題所宣稱
態度與媒介處理態度愈接近,其近用機會愈大。
|
3 |
媒介對不同政策性議題建構的理論初探-以「彰濱工業區開發」和「黑名單開放」為例 / The research of the media agenda building--how to build the policy agenda蘇湘琦, Su, Hsia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媒介對不同政策性議題建構的理論初探,研究問題為:1)議題在媒介體系間的傳散方式為何?2)媒介如何處理這些議題?本研究的議題分別是「彰濱工業區開發」與「黑名單開放」。
在研究方法上採內容分析法,以中央日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立晚報及民眾日報五家報紙的相關報導為對象。而研究時間分別是「彰濱工業區開發」為民國76.1.1起至81.12.31止,「黑名單開放」為民國76.7.16起至81.12.31止。共得2165個樣本,前者有165則,後者有2000則。
研究結果為:
1. 官方議題(彰濱工業區開發)由建制媒介流向另類媒介,公眾議題(黑名單開放)由另類媒介流向建制媒介。
2. 不同類型媒介對不同議題有不同的側重面向。
3. 不同類型媒介對不同議題的報導態度並沒有明顯的正面或負面評價。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說明本研究的貢獻,以及研究的限制與建議。
|
4 |
消息來源與議題類型之關聯性研究--以84年「台中市衛爾康餐廳大火」報導為例郭恆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地區近十年來大型火災死傷頻傳。每逢相關事件發生,大眾媒介總會增加版面或時段擴大報導。而過去研究針對此類災難報導的社會功能評價不一,認為其雖可協助社會大眾了解環境風險,但報導內容有時亦過度強調危險,未來應蒐集更多相關資料以滿足讀者知的權利。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即在觀察災難事件中消息來源與議題類型的關聯性,藉以了解媒介之議題建構過程與特徵。
過去有關消息來源研究多著重與媒介之關係,研究取徑常著重討論哪些消息來源有較多機會接近媒介,或掌握社會權力詮釋社會事象,而議題建構過程之研究則多觀察議題之類別、產生要素和影響機制,以了解不同議題彼此競爭以詮釋媒體或社會真實的機會多寡。本研究認為單從「消息來源」或「議題內容」進行觀察,殊難呈現議題整體建構過程的重要性。根據文獻探討可知,社會議題之建構成功與否,須視媒介是否尋找足夠消息來源詮釋事件因果、進行社會爭論與批評、並提出解決問題以引起大眾之問題意識。社會學家Beck即指出,媒介透過挑選消息來源與議題重點,因而影響了「災難」這類社會問題的定義。由此可知,消息來源和議題兩者似須同時觀察討論,方能了解事件建構的整體過程。
而災難事件正包含豐富之消息來源與議題,適合作為本研究主題。但有關災難報導之研究不多,相關研究曾發現媒介多選擇官方、警方及專家(科學、法律學者)為主要消息來源,而議題內容多以受災反應、受災衝擊情況及檢討責任歸屬為主。
本研究以上述理論推導為基礎,合併「消息來源」和「議題」與「生命週期」三者為研究架構,觀察災難報導之議題建構特徵,並以《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有關「衛爾康餐廳大火」(民國84年2月16日至3月15日)之純淨新聞中有關消息來源之引述內容進行文本分析,歸納巨命題並進行編碼與製圖;以下是研究問題及主要研究結果。
1. 在災難新聞報導中,各種消息來源類型主要提供哪些議題?
研究發現,兩報多偏向找尋「評論/涉入者」作為主要引述之消息來源,「當事人」之頻次則偏低。而議題類型出現頻次以「責任歸屬及調查」與「其他」議題為主,「災禍現場描述與逃生情況」與「災因與傷亡損失等檢討」出現頻次最少。在事件發展過程中,消息來源角色所提出之議題類型多與其採取之行動情節相近。
2. 在新聞報導之事件發展過程中,各類消息來源出現是否有其順序與消長?
本研究發現,在事件發展過程中之消長順序在兩家報紙中皆以「當事人」為首日主要引述消息來源,但其出現機會隨即快速減少。接棒之消息來源在整體事件中則往往成為主要引述角色。
3. 在新聞報導之事件發展過程中,個別議題出現是否有順序與消長?
本研究發現,兩報之議題類型長順序皆為「災禍現場描述與逃生情況」→「責任歸屬與調查」及「其他」→各項議題交互出現→「責任歸屬與調查」→「其他」。
4. 不同消息來源所提供的議題是否也有不同消長順序?
「當事人」所涉及之主要議題類型,依序為「災禍現場描述與逃生狀況」與「救援及善後行動」。「處理者」所涉及之主要議題類型順序,兩報均為「災禍現場描述與逃生狀況」與「救援及善後行動」為主要議題,而以「責任歸屬與調查」及「其他」議題為後續主要議題。「評論/涉入者」皆以「責任歸屬與調查」及「其他」為各階段主要議題,以「責任歸屬與調查」為事件結尾之主要議題。
|
5 |
媒介與消息來源的意識型態建構媒介議題之研究-以報紙報導千島湖事件為例 / The Study of Ideology of Media and Sources in Agenda Building陳憶華, Edward Chen, Yih Hw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Walter Lippmann在一九二二年即已指出:媒介不斷地把外在世界塑造成個人腦海中的圖畫。其後,有關媒介建構現實的理論陸續出現,媒介反映現實的說法早已站不住腳。
千島湖事件發生後,國內媒體對其報導,無論數量之多、篇幅之大、標題之聳動、照片之煽情,都令人懷疑媒體有炒作新聞之嫌。此外,相關的新聞報導甚至出現了「統獨立場」、「兩岸交流」等議題,使得一件旅遊事故轉化為政治事件。是什麼因素造成這種現象?這個疑惑促成了這個研究。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與情境分析兩種研究方法,兼顧量與質的研究,以國內發行的三家報紙-中國時報、聯合報、臺灣立報-做為研究對象,相互比較,以期瞭解國內媒體如何建構此一新聞事件,並藉以探討主流媒介與非主流媒介彼此之間是否存有差異。
研究發現:在相關報導的數量上,各媒體之間差異頗大;在刊登版面的處理上,主流媒體彼此之間無甚差異,但在主流媒體與非主流媒體之間則差異懸殊;在報導方式上,三報各不相同;對千島湖事件的詮釋,整體而言,主流媒體彼此之間無甚差異,但主流與非主流媒介之間,風格殊異;在消息來源方面,各媒體所用皆不相同;而消息來源對千島湖事件的詮釋,整體而言,政治人物與非政治人物之間,差異顯著。
總體結果顯示:主流媒體(中國時報與聯合報)較迎合政府的立場,兩者共同建構了媒介議題。但非主流媒體(臺灣立報),雖然在引用消息來源的比例上以政治人物較多,但也做了相當程度的批判,與主流媒體一味地引用,不盡相同。
|
Page generated in 0.01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