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政黨競選廣告媒體策略分析:1994-2002嚴蘭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選舉活動期間,除了政黨原有的形象及候選人本身的條件之外,政黨的支援及候選人的特質,會影響選舉的結果,而突顯個人的特質及形象已是成為勝選的關鍵,當競選廣告商業化,便牽涉到廣告及媒體問題,且競選廣告預算已是選舉經費的重要支出,是故競選活動不再單純,則必須透過更積密的思考及策略的運用,方能呈現效果,且不會形成浪費。
本研究將著重於競選廣告媒體策略運用的分析,並採用次級資料蒐集法,研究1994~2002年整體競選廣告及各政黨競選廣告的投資趨勢、省市首長選舉、總統選舉及立委選舉的廣告量及媒體媒體策略,並試圖找出選舉活動申媒體策略運用方式的差異性。
綜觀研究結果發現,競選廣告量投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依此推論競選廣告已成為競選活動申的重要訊息傳遞工具。據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代候選人及不同政黨之競選廣告均有差異,除了不同年代因選舉環境及媒體環境的影響外,競選廣告媒體使用的開放,導致競選型態的改變,著重於廣告投資及媒體安排,更強調有效的媒體策略。
在研究中分析出其政黨、候選人特質及候選人角色的差異,也會造成廣告投資量及媒體策略運用的落差,其中候選人特質可包括領導品牌、挑戰品牌及利基品牌,當候選人處於挑戰品牌的策略時,其廣告聲量較高,居挑戰地位的候選人媒體排期較長,媒體選擇採資源的集中;而政黨資源則包括選舉經費的充裕性、政黨的支援及政黨的規模,政黨規模愈大,資源愈豐富,候選人的廣告經費運用便無後顧之憂;而候選人角色(即連任者及參選者),也對廣告量投資及媒體策略運用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參選者多較積極,採攻擊策略,且廣告量投資較多,而尋求連任的候選人,則以退為進,採保守策略。
此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競選廣告媒體策略規劃的參考,而未來的媒體策略規劃則更需因應不同競選活動及候選人特質,做最佳的媒體規劃,發揮最大效果。
關鍵字:競選廣告、媒體企劃、媒體策略
|
2 |
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 / The agenda building process of news source :the debate of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station楊韶彧, Yang, Shao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息來源與媒介的互動過程如何創造出媒介議題。研究問
題包括:ぇ哪些消息來源有較多的機會來界定議題?針對這個問題,本研
究從消息來源的背景和媒體策略兩個因素來探討。え媒介立場與消息來源
建構議題的關係為何?本研究議題為「核四建廠爭議」。研究方法採內容
分析法,將核四議題週期分為四個階段,從民國69年4 月24日起,至81
年12月31日止,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及自立晚報三家報紙的相關報導為
抽樣對像,共計抽出163 個樣本。研究結果發現以下現象:ぇ解嚴前,界
定者和第三者的近用媒介機率大於抗爭者;同時在受到媒介處理顯著性上
,界定者和第三者亦大於抗爭者。但隨年代的轉移,不同背景的消息來源
近用媒介的機率上差異漸小;同時受到媒介處理的顯著性也漸不顯著。え
媒體策略愈具體的消息來源不一定愈易近用媒介。ぉ媒介對核四議題的處
理,會因媒介立場不同而強調不同的議題面向。お媒介對核四議題的處理
,會因媒介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態度。か消息來源對議題所宣稱面向
與媒介著重之面向愈接近者,其近用機會愈大。が消息來源對議題所宣稱
態度與媒介處理態度愈接近,其近用機會愈大。
|
3 |
跨越田野與創作的界線----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 / Between fieldwork and creation: the creative action and media strategy for Taiwan youthlabor union陳曉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從解嚴以後到八0年代末期,社會運動極為興盛,大學生也在這種氛圍下開始校園民主運動,並聲援校園外風起雲湧的民間自力救濟運動。但是在九0年代以後,臺灣的社會運動逐漸沈寂,但是其中有許多都化為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以延續過往的運動能量;而過去年少輕狂的學運份子,有的後來進入體制,也有的後來走向基層、推動人民自主結社,由下而上地以各種社會力量繼續有組織地提出訴求。而這「理性化」的過程,也延續到其後發生的社會運動上。
但是在這個國家與企業都在使用廣告行銷與公關手段,導致公共領域再封建化的時代裡,非營利組織應如何在公共領域中奪取議題的詮釋權?本文從行動者的角度,以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為例,在事件的參與和行動中再回頭進行反思與分析,並回應到原先的問題意識:有關作為「知識人」的傳播者,如何能更積極地為社運組織帶來力量和影響?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建立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
Page generated in 0.01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