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政黨競選廣告媒體策略分析:1994-2002

嚴蘭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選舉活動期間,除了政黨原有的形象及候選人本身的條件之外,政黨的支援及候選人的特質,會影響選舉的結果,而突顯個人的特質及形象已是成為勝選的關鍵,當競選廣告商業化,便牽涉到廣告及媒體問題,且競選廣告預算已是選舉經費的重要支出,是故競選活動不再單純,則必須透過更積密的思考及策略的運用,方能呈現效果,且不會形成浪費。 本研究將著重於競選廣告媒體策略運用的分析,並採用次級資料蒐集法,研究1994~2002年整體競選廣告及各政黨競選廣告的投資趨勢、省市首長選舉、總統選舉及立委選舉的廣告量及媒體媒體策略,並試圖找出選舉活動申媒體策略運用方式的差異性。 綜觀研究結果發現,競選廣告量投資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依此推論競選廣告已成為競選活動申的重要訊息傳遞工具。據研究結果發現,不同年代候選人及不同政黨之競選廣告均有差異,除了不同年代因選舉環境及媒體環境的影響外,競選廣告媒體使用的開放,導致競選型態的改變,著重於廣告投資及媒體安排,更強調有效的媒體策略。 在研究中分析出其政黨、候選人特質及候選人角色的差異,也會造成廣告投資量及媒體策略運用的落差,其中候選人特質可包括領導品牌、挑戰品牌及利基品牌,當候選人處於挑戰品牌的策略時,其廣告聲量較高,居挑戰地位的候選人媒體排期較長,媒體選擇採資源的集中;而政黨資源則包括選舉經費的充裕性、政黨的支援及政黨的規模,政黨規模愈大,資源愈豐富,候選人的廣告經費運用便無後顧之憂;而候選人角色(即連任者及參選者),也對廣告量投資及媒體策略運用有不同的影響,例如參選者多較積極,採攻擊策略,且廣告量投資較多,而尋求連任的候選人,則以退為進,採保守策略。 此研究結果可提供未來競選廣告媒體策略規劃的參考,而未來的媒體策略規劃則更需因應不同競選活動及候選人特質,做最佳的媒體規劃,發揮最大效果。 關鍵字:競選廣告、媒體企劃、媒體策略
2

從消息來源途徑探討議題建構過程─以核四建廠爭議為例 / The agenda building process of news source :the debate of the fourth nuclear power station

楊韶彧, Yang, Shao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消息來源與媒介的互動過程如何創造出媒介議題。研究問 題包括:ぇ哪些消息來源有較多的機會來界定議題?針對這個問題,本研 究從消息來源的背景和媒體策略兩個因素來探討。え媒介立場與消息來源 建構議題的關係為何?本研究議題為「核四建廠爭議」。研究方法採內容 分析法,將核四議題週期分為四個階段,從民國69年4 月24日起,至81 年12月31日止,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及自立晚報三家報紙的相關報導為 抽樣對像,共計抽出163 個樣本。研究結果發現以下現象:ぇ解嚴前,界 定者和第三者的近用媒介機率大於抗爭者;同時在受到媒介處理顯著性上 ,界定者和第三者亦大於抗爭者。但隨年代的轉移,不同背景的消息來源 近用媒介的機率上差異漸小;同時受到媒介處理的顯著性也漸不顯著。え 媒體策略愈具體的消息來源不一定愈易近用媒介。ぉ媒介對核四議題的處 理,會因媒介立場不同而強調不同的議題面向。お媒介對核四議題的處理 ,會因媒介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處理態度。か消息來源對議題所宣稱面向 與媒介著重之面向愈接近者,其近用機會愈大。が消息來源對議題所宣稱 態度與媒介處理態度愈接近,其近用機會愈大。
3

跨越田野與創作的界線----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 / Between fieldwork and creation: the creative action and media strategy for Taiwan youthlabor union

陳曉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從解嚴以後到八0年代末期,社會運動極為興盛,大學生也在這種氛圍下開始校園民主運動,並聲援校園外風起雲湧的民間自力救濟運動。但是在九0年代以後,臺灣的社會運動逐漸沈寂,但是其中有許多都化為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以延續過往的運動能量;而過去年少輕狂的學運份子,有的後來進入體制,也有的後來走向基層、推動人民自主結社,由下而上地以各種社會力量繼續有組織地提出訴求。而這「理性化」的過程,也延續到其後發生的社會運動上。 但是在這個國家與企業都在使用廣告行銷與公關手段,導致公共領域再封建化的時代裡,非營利組織應如何在公共領域中奪取議題的詮釋權?本文從行動者的角度,以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為例,在事件的參與和行動中再回頭進行反思與分析,並回應到原先的問題意識:有關作為「知識人」的傳播者,如何能更積極地為社運組織帶來力量和影響?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建立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