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機關科層體制理性化與成員異化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政府為例柯宜君, Ko,Y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僕的角色極為重要,政府組織的文化不僅影響到公務人員本身,更會影響社會大眾對政府的觀感(江明修,1997:3)。實行政府再造等等運動時,必須注意到組織中很多問題不僅是外在結構性的,深層內在問題的解決才是藥到病除的良方;公務人員心理層面工作異化(Alienation)問題,是組織病態徵兆之其中一部分。Max Weber提出的理想型(Ideal type),其認知論的假定對整合研究方法定義及規則具有一定的說服力(Weiss,1986:44)。而理想型官僚體制(Ideal type of bureaucracy)特徵表現在:層級節制(Hierarchy)、專業分工(Sspecialization)、法令規章(Rule and regulation)、去人情化(Impersonality)等。Weber將其所謂『合理化』的社會行動實現於官僚上;認為去除人情包袱就事論事、依法行政,組織工作效率便可提高;只是他也認為,現代文明的成就和問題將來自於資本主義下『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動』(Instrumentally rational action),與『價值合理性行動』(Value rational action)兩者的緊張與對立(蘇國勛,1989:93)。本研究探討之『理性化與異化拉鋸戰』,欲找出其間的平衡點,探討機關科層體制的理性化程度與成員異化的關係,並研析其間相互影響的關聯性;機關內成員的樣本結構對於機關科層體制理性化程度以及成員異化各構面有何影響存在。
|
2 |
行政組織中基層人員行為理性化之研究王正宣, Wang, Zheng-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七萬字,分五章二十三節,係對我國行政組織中基層人員執行機關決
策目標的行為問題之研究,其內容可分為兩部份:
其一:是從有關文獻中探討學者對組織與管理之各種研究途徑,以尋求本研究的理論
架構,及介紹理性的意義,與其在組織與管理研究上地位。
其二:是以警察基層人員行為為研究對象,以理性化為指標,採調查與數量統計方法
為資料蒐集與分析的主要工具,進行對組織影響力,環境因素,及個人屬性等,與行
為理性化的關係之陳述與解釋,並獲致結論。
|
3 |
跨越田野與創作的界線----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 / Between fieldwork and creation: the creative action and media strategy for Taiwan youthlabor union陳曉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從解嚴以後到八0年代末期,社會運動極為興盛,大學生也在這種氛圍下開始校園民主運動,並聲援校園外風起雲湧的民間自力救濟運動。但是在九0年代以後,臺灣的社會運動逐漸沈寂,但是其中有許多都化為正式立案的非營利組織,以延續過往的運動能量;而過去年少輕狂的學運份子,有的後來進入體制,也有的後來走向基層、推動人民自主結社,由下而上地以各種社會力量繼續有組織地提出訴求。而這「理性化」的過程,也延續到其後發生的社會運動上。
但是在這個國家與企業都在使用廣告行銷與公關手段,導致公共領域再封建化的時代裡,非營利組織應如何在公共領域中奪取議題的詮釋權?本文從行動者的角度,以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的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為例,在事件的參與和行動中再回頭進行反思與分析,並回應到原先的問題意識:有關作為「知識人」的傳播者,如何能更積極地為社運組織帶來力量和影響?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建立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本研究發現,非營利組織若要在公共領域上搶奪議題的詮釋權,除了組織化的內部分工,並解決財務問題以外,還必須以人民的「生活世界」作為其論述的底蘊,來挑戰被國家與企業所把持的「系統世界」,進而促成改變。而非營利組織之所以能提出人民的「生活世界」,則是建立在組織者平日與他們的群眾同在的過程裡。而非營利組織以創意行動與媒體策略推展議題,並以「影像紀錄」作為其提出論據的管道之一,則是在各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脈絡與生存策略上,而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形成一種內在鑲嵌的關係。
|
Page generated in 0.13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