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73
  • 354
  • 19
  • 12
  • 7
  • 1
  • 1
  • Tagged with
  • 393
  • 393
  • 183
  • 180
  • 148
  • 135
  • 129
  • 100
  • 93
  • 81
  • 72
  • 70
  • 58
  • 58
  • 5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51

中韓中小企業的比較研究

金弘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韓兩國因地理的相接,自古以來,關係極為密切。最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以加速的經濟成長和對外貿易不斷的增加,而引起世界的注目。中韓兩國在一九五○年代,都經由國外的援助而發展經濟,在產業構造型態上,也以農業生產為主。但今日中韓兩國都由農業經濟轉變到工業經濟,在工業結構上,也由以往輕工業型態進步到以重化工業及精密工業為主的高度工業化的途徑中。 由於中韓兩國的中小型企業在整個產業中所佔的比率相似,在產業構造面看來頗為大同小異。 中韓兩國的經濟發展能達到近代化,中小型企業的貢獻是非常大的,所以筆者以為把中小型企業跟大企業分開而比較研究,在今後國家經濟政策上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中韓兩國的中小型企業在整個企業單位中約佔九○%乃至九九%,所以無論經濟成長和輸出貿易,乃至於就業增大和均衡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貢獻。 相反地,中小型企業的盲目設立,容易招致產品品質的低落,銷售通路過程的混亂,而且劇烈競爭的結果。雖然因企業間的劇烈競爭,而倒閉的現象是常例之事。但其結果卻大大影響國家經濟。 本論文之基本目的有三: 1.明瞭中韓中小企業的現況。 2.檢討中韓中小企業的輔導政策及對中小企業輔導價值之評估。 3.有系統的整理中韓中小企業的有關資料,而為中韓經濟合作發展提供參考資料。 在本論文,除第一章緒論和第九章結論以外,各章皆分節,而就中華民國和大韓民國兩國之情形,來分析討論。不過中華民國的中小企業輔導是以製造業及加工業(包括手工業)為主,所以本論文之分析將以製造業為主要重心。 第二章所述的主要內容為中韓兩國中小企業的定義及範疇。中華民國的「中小企業輔導準則」與大韓民國的「中小企業基本法」比較而言,在製造業從業員人數的最高限度上,大韓民國比中華民國多一○○名,在運輸業從業員人數的最高限度上,大韓民國比中華民國多一五○名,而在商業及其他服務業從業員人數的規定來說,則中華民國比大韓民國多三○名。 第三章所述的主要內容為中韓兩國經濟成長之概況,本章的目的為明瞭中韓中小企業發展的經濟環境。接下來,在第四章,說明中韓兩國中小企業之產業結構。 中華民國的中小型製造業,依一九六六年第三次工商業普查總報告,以企業規模別觀之,中小型製造業之企業單位數為全體的九七.二%,大型製造業為二.八%。 大韓民國的中小型製造業,依一九六八年「韓國產業銀行」的礦工業Censue,以企業規模別觀之,中小型製造業之企業單位數為全體的九七.七%,大型製造業為二.三%。 第五章、第六章和第八章所述的主要內容為中韓中小企業的經營管理、有關生產、銷售、財務和組織。綜合觀之,中韓兩國的中小企業有下列的共同特徵: 1.資金不足:中小型企業的資本不多,資金不足,難以擴充設備或更新設備,因此設備陳舊,工廠規模小,生產力低,因而成本較高,品質較差,以致不容易適應與大企業的競爭。 2.生產技術落伍:中小型企業由於資本小,不易獲得或延聘專家到廠指導或介紹新的生產技術。因此生產技術差,成本較高,在國內國外市場的競爭力量薄弱。 3.推銷困難:內銷市場有限而競爭劇烈,外銷市場不易開拓,缺乏市場資料之獲得與研究,同時對於顧客的需求亦未進一步瞭解,廣告活動未能積極化,很少聘用專任推銷員。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小企業的產品雖然可能具有良好的推銷可能性,然而由於資金缺乏,也極難建立全國性或國際性的市場。 4.經營管理不善:一般中小企業廠主對管理工作,多忽略其重要性,故生產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組織管理、人事管理等,與大企業比較起來,差得太遠。 第七章所述的主要內容為中韓兩國政府對中小型企業的輔導沿革及措施,中韓兩國政府對中小型企業的輔導都非常重視,而輔導的目的也大同小異,不過,在輔導措施及成果上則有相當的區別。其主要不同點在於。 (一)中華民國 1.並非採取與韓國的積極性輔導措施而經濟部工業局第六組由經合會中小企業輔導處接辦中小企業輔導業務以後,輔導業務大幅減縮,例如,輔導業務項目的減縮;編制員額的減縮;輔導範圍的減縮等。 2.不發行綜合性的而專門性的有關國內中小企業的年報。 (二)大韓民國 1.在一九六一年成立了「中小企業銀行」來協助中小型企業。 2.在一九六一年成立了「中小企業協同組合」,通過這個組織強化了中小企業的競爭力量。 3.在一九六七年實施「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制度」。那麼,對於今後中小企業,政府應該加強或減縮輔導這一個根本問題,還需有更進一步的研究與檢討。政府若用過度的所謂〝助長〞式的輔導的結果,可以阻礙企業自主性的發展,而造成一種依賴性。相反地,政府若採消極的,微不足道的輔導的話,又足使國家經濟發展可能萎縮而鈍化。因此,如何採取適當的步驟以發展中小企業乃是國家經濟進步的關鍵,這將是值得深討的問題。
52

一九六九至一九七○年間中華民國的國際貿易

孟德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3

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之研析(一九四九∼一九七0)

林猛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日兩國近在比鄰,唇齒相依,休戚做關。安危與共;在歷史的淵源上,兩國關係極為密切。尤其戰後,我中華民國在蔣總領導下對日本採取以德報怨的寬大政策,支持日本的傳統政治制度,放棄賠償與駐罩軍佔領的權利,使日本得免於遭受瓜分之厄運。這都是日本所以能在戰後迅速復興而躍昇為經濟大國,今日並具有政治大國抱負的基本原因。 惟自一九四九年中共根據大陸後。在日本國內,竟有不少不識大體的人,存著對中共友好與打開對中國大陸貿易市場的幻想。日本政府因而以「政經分離」作為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即根據中日和平條約,與中華民國維持正式的外交關係,保持友好,而與中共則在「政經分離」原則下,謀求民間經濟、文化 和人事的交流。 日本政府當局非不知中共對日貿易活動,為中共開展對日工作的主要環結之一。二十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的拓展,使中共不時以貿易當作政治滲透的手段,陰謀離間華日和日美的關係,分化日本自由民主黨,以達成赤化日本的最終目的。 然而日本不欲放棄大陸市場,其理由安在?二十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演變的情況如何?中共隱藏在對日貿易旗幟下的政治陰謀是否得逞?日本「政經分離」政策是否面臨嚴重的和考驗而破滅?今後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的發展方向如何?……這一連串的疑問,皆引發筆者探討的興趣,相信亦為國人所深切關懷者,撰寫本文的動機即在此。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綜論日本與中共貿易的演變過程。劃分為五個時期,針對每第一個不同的時期。對日本與中共貿易演變的背景及原因。作一概述。 第二章日本與中共貿易研析。從二十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額的變化情況及貿易商品構成中,測知雙方貿易關係的發展趨勢。 第三章日本與中共貿易動向。茲就日本與中共互設貿易聯絡處問題,日本對「吉出書簡」的論爭、中共的「商展」攻勢,日共與中共分裂及中共「文化大革命」對日本與中共貿易的影響等重要問題,作重點式的剖析。 第四章日本中共「友好貿易」和「綜合貿易」比較。目前日本與中共貿易是透過兩大巨輪的方式進行,一是「友好貿易」,其組成的日本友好商社,皆需經過中共核準如能加入,受中共一手控制,友好貿易額的比率逐年在增加中。另一是半官方性質的「備記錄貿易」,其前身為「日中綜合貿易」,如今其地位不但日漸低落,而且政治意味日趨濃厚,殊堪注意 。 第五章著重於日本與中共貿易基本性格的探討。旨在說明雙方究竟採取何種貿易政策?以及日本與中共貿易在雙方關係上所佔的地位如何?以便從中窺知中共貿易政策和貿易活動的手段,進而探究中共於貿易活動中所包含的政治意圖,對日本產生甚麼影響? 第六章日本與中共貿易的展望。就本文前述各章節做一個總結,以探究日本與中共貿易在未來的可能發展方向,並提管見。 本文的一章至第五章就論事時間,起於一九四五年戰後的日本,迄一九七○年止。最後一章日本與中共貿易展望,部份援引目前所獲知的有關資料。 撰寫此一貫穿二十餘年來日本與中共貿易關係問題,因牽涉範圍極廣,問題複雜,本想選擇其中一個重要階段加入深入的論述,但缺點是無法窺知日本與中共貿易的全貌,而作罷。為了對全盤問題有一概略的瞭解,筆者曾經花費很長的時期摸索這一問題,嗣後在搜集資料方面又遇到困難,因中共封鎖經濟統計數字,對外貿易實際情況亦極少透露。既使有零碎的發表,亦因中共慣於誇大宜傳而失去真確性。加以涉及的日文資料不少,筆者的日語文程度不很高明,所以在資料的應用,分析與比較方面,皆倍感艱雞。 本文所引資料,大部份取材於國際關係研究所圖書的藏書及剪報室的剪報。在撰定的過程中,深得沈師觀鼎的大力指導。不時給與思想上的啟迪及資料書籍的提供;本所吳主任叔心師的關懷與勉勵,給與莫大的信心;國際關係研究所張棟材和朱少先兩痊老師在重要章節的安排及資料的搜集上,提供極為寶貴的意見;以及本所日本留華研究生野口五十六君,在日言語的翻譯上,多方給與協助及指正,此皆深表感激者,在此一併謹致最高的謝意。 本文因受資料零碎,蒐集不全的限制,加以筆者才學淺陋,又係初次從事論文寫作,觀點舛誤及文章缺漏之處,必定在所難免,祈望各位師長與先進不吝賜教指正,俾日後有所改進。
54

台灣輸出保險之研究

王展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鼓勵投資與促進輸出,為加速經濟發展之雙翼,海島經濟,尤倚對外貿易若命脈,如英、日等國,凡有助於擴展輸出者,無不竭全力以赴。輸出保險為輔助輸出之一環,歐美各國無不早已注意辦理,蓋對外貿易由於信用及政治危險之不斷發生,業者深具戒心,故貿易發達國家,無不研究利用各種方式,分擔業者風險。輸出保險即為其中主要方式,如辦理得法,對於輸出績效乃至整個經濟發展,均具有甚大之之輔助力。 台灣輸出保險自四十九年開辦以來,蓋亦有年,輸出廠商對輸出保險之價值雖已日益瞭解,要保者雖已逐漸增多,然在組織制度上及業務經營上,均發生若干困難及問題,研擬全盤制度之改進,實已為當前之要務。輸出廠商曾向政府不斷提出改進輸出保險業務之具體意見,而報章雜誌亦不乏專題討論,足見各方對此一問題之重視。 本文寫作動機,即在對台灣輸出保險作通盤之研究,並探求雖已辦理有年卻未能達成預期目標之各項原因,從制度上及政策上分別加以檢討與分析,就客觀立場,試作處理及改革之建議,其間不乏引述日本及歐美輸出保險先進諸國之制度及經當成就,作為借鏡,良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本文內容共分三篇十一章: 第一篇 緒 論 第一章 「輸出保險之成立與發展」導出輸出保險興辦之歷史及其發展情形。 第二章 「輸出保險之性質與類別」闡述輸出保險一般性質及經營上之分類。 第三章 「輸出保險與台灣對外貿易」說明欲發展台灣對外貿易必須同時擴大辦理輸出保險,以資策應。 第四章 「世界各主要國家辦理輸出保險概況」就辦理輸出保險業務較為成功之英、美、澳、日及香港地方就彼等之制度及經營情形作 一介紹,並舉出其特色,良以他出之石,可以改錯,值得吾人效法之處不少。 第二篇 本 論 第一章 「台灣輸出保險制度之成立」導出我國輸出保險成立之起源及其不以營利為目的之特色。 第二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組織」闡述輸出保險各種組織之形態,比較其優劣,並說明我國輸出保險目前組織情形。 第三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保險契約」闡述我國輸出保險契約之種類、性質、承保範圍、契約之成立以及效力之變動情形。 第四章 「台灣輸出保險之業務經營」申述: (一)我國輸出保險經營之特徵、原則以及保險費率訂定情形。 (二)我國輸出保險之核保,理賠情形。 (三)歷年業績及賠款分析。 第五章 「台灣輸出保險所遭遇之實際困難」指出台灣輸出保險制度上、組織上及經營上所面臨之各項實際困難。 第六章 「台灣輸出保險發展問題」根據以上各章理論之研究及實務之探討,提出發展我國輸出保險各項建議,期能見諸實施,以便擴大辦理。 第三篇 結 論 本文於結論中強調並呼籲:今日台灣為中華復與基地,亦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促進工業興發展貿易,為當務之急,深盼主管當局能重視輸出保險之重要性,早日健全規章制度;保機構能體認責任之艱巨及對輸出貿易之貢獻,努力加速推展;並盼有關機關、全體出口廠商能與承保機構推誠合作,齊頭並進,助此一優良制度之功能,不難充分發揮,福國利民,實深賴之。
55

策略貿易的公共經濟分析論文集 / Two Essays on Strategic Trade Policies: A Public Economic Perspectives

蘇柏翰, Su, Bo-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980年代興起的新貿易理論 (New Trade Theory), 或是策略貿易理論 (Strategic Trade Theory) 強調國與國之間的策略互動行為, 並為政府干預貿易政策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 一、最適出口政策 本文認為政府對於廠商的出口補貼會透過政府的預算限制式對其他部門造成租稅扭曲, 蓋因進行補貼或課稅與否, 均應有適足稅源以挹注之。在檢視了 Cournot 競爭與 Bertrand 競爭的市場結構之後, 發現邊際關稅收入亦是影響出口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倘若邊際關稅收入為正數, 則提高出口部門的稅率有助於提高稅收, 同時可抵減自其他部門所應課徵的租稅, 並減少於該部門造成之租稅扭曲, 故本文結論傾向於提高出口稅率, 故將較 Brander and Spencer (1985) 與 Eaton and Grossman (1986) 原始提議的補貼率低, 甚至反轉出口政策方向為出口課稅; 反之, 若邊際關稅收入為負數, 則傾向於降低出口稅率。此外, 當邊際關稅收入為零時, 本文之結論則與原始模型無異。 二、 最適進口政策 本文檢視在多家外國廠商與多家本國廠商於本國市場進行 Cournot 競爭時, 政府考量進口政策對其他部門造成的租稅扭曲效果, 並求取最適進口政策與關稅稅率訂定問題。提高進口關稅稅率若能增加關稅收入, 便能減輕其他部門的租稅扭曲, 則最適進口關稅應較未考慮外溢至其他部門的租稅扭曲效果時為高; 反之, 若邊際關稅收入低於零, 則此時之最適進口關稅應降低。而當提高稅率對關稅收入無影響時, 本文之結論則與傳統模型無異。 JEL 分類:F12、H21
56

國際貿易業策略採購之研究-以某個案公司為例

林宗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討國際貿易業策略的採購之關鍵因素,從五力模型(彼特1980)分析貿易公司的競爭優勢,找到產業定位(INDUSTRY POSITIONING),利用網際網路更廣汎地取得資訊,將市場需求作為策略採購的導引。 企業策略面主要著重於促進價值的產生,進而邁向藍海策略。從市場產品的定位與區隔,找出差異化,利用產品成本策略穩固供應鏈的連結,永遠求變的產品創新策略,支撐公司永續發展。 資訊策略面主要著重於分割市場知識、商品收集、創新組合、流程控管,營運專業及客戶服務,從多元的角度聚焦執行有效的決策模式。 採購策略面主要著重於供應鏈的成果管理,創造最大利益,最小阻力的流程掌控。 個案公司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跨海搜尋不同商品的生產聚落,建立多個地區辦事處,提升策略採購的成效。 商品訊息的分析研判替代性材料的開發、創新,是個案公司努力的方向,透過協調、整合、目標設立,希望達成更佳的採購策略。
57

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之研究

邱育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稅暨貿易總組織自從一九四七年成立以來,由於成員日增,已經涵蓋了全球百分之九十以上之貿易量,並將其影響力從單純的關稅問題,逐漸擴大至非關稅,甚至服務業與智慧財產權等和貿易有關之經濟活動等層面。在這種堅實的基礎上,使得取而代之的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對國際貿易最有影響力之國際組織 。雖然烏拉圭回合談判中,仍有一些問題未獲解決,例如環保問題、勞動條件、人權問題、電影、競爭法之執行問題等,但是僅就目前已通過之協議架構審視,其對即將加入之我國所帶來之衝擊,就已超越過去我國所面臨之任何重大經貿問題。國際貿易新規範之制訂,雖然未必可以因此完全消除貿易國家間的爭執,甚至在可以預見之將來,由於國際間貿易、經濟等相互依賴之關係逐日加深,在往來密切之情況下,發生國際貿易爭端的機會應是不減反增。而在進步的改革下,未來可預期的是世界貿易組織下的爭端解決機制,將成為會員國之間貿易爭端之主要解決工具。此不但與關稅暨貿易總協定時代,各國趨向尋求體制外之解決方式顯著不同;更代表國際間國際貿易合作與發展之進步指標。因此,透過對國際經貿活動主要爭端解決機制之研究,有助於私人從事國際貿易行為時有所遵行,亦可提供相關行政機關於研擬相關對策時,熟悉國際實務,符合國際現實需求。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國際貿易紛爭之理論探討 第一節 國際貿易紛爭之主體類型及救濟樣態 第一目 私人與私人間之國際貿易紛爭 第二目 私人與國家間之國際貿易紛爭 第三目 政府與政府間之國際貿易紛爭 第四目 小結 第二節 國際貿易紛爭之理論爭議 第一目 前言 第二目 國際經貿組織法規之功能 第三目 國際貿易糾紛解決體制之設計途徑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節 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體制取向 第三章 爭端解決規制沿革 第一節 關稅暨貿易總組織一九四七年之爭端解決程序 □□第二節 爭端解決暸解書之改革及其所設之一般原則 第四章 爭端解決程序改革之檢討 第一節 進行爭端解決制度前之重要程序 第一目 通知 第二目 諮商 第三目 斡旋、調停與調解 第二節 爭端解決小組之程序 第一目 前言 第二目 爭端解決小組之程序 第三目 爭端解決機構的上訴程序 第四目 建議及裁決之執行 第五目 補償與暫停實施減讓 第五章 爭端解決制度延伸問題 第一節 爭端解決制度程序效率之檢討 第二節 爭端解決小組之定位 第三節 世界貿易組織秘書處之責任 第四節 爭端解決程序期限違反之效果 第五節 仲裁制度在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中之運用 第六節 開發中國家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中之角 色 第七節 標準條款之解釋原則 第八節 爭端解決小組建議及裁決之執行 第六章 爭端解決機制對世界貿易之影響兼論我國因應 對策 第一節 美日汽車貿易之戰適用爭端解決程序之結果 第二節 爭端解決程序與其他國貿易政策干預工具之競合─從美國綜合貿易法三0一條款立論 第一目 肯定說 第二目 否定說 第三目 折衷說 第三節 美國貿易法三0一條款在現今世界貿易組織下之地位兼論美國國際經貿取向 第四節 爭端解決機制在化解國際貿易爭端中所發揮之功能 第五節 我國之因應政策 第一目 我國與世界貿易組織之關係 第二目 國內廠商於爭端解決程序中之地位 第三目 考慮設立爭端處理專責機構及專業人
58

效率工資與貿易政策效果--台灣經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之應用

吳崇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9

最適出口補貼及研發補貼政策:時序內生及政策內生之探討

游士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結合新國際貿易理論以及產業經濟的觀點,突顯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透過本國及外國政府之間的策略性貿易政策(strategic trade policy)互動,以及本國及外國廠商之間的Cournot競爭行為,來影響兩國人民的福利水準。主要以Brander and Spencer(1983,1985)的模型為基礎,加入Collic(1994)政策實施時序內生的概念,以及本文所提政策內生之構想,建構多階段子賽局完全均衡模型(multi-stage subgame perfeet equilibrium),並以「逆解法」(backward solution)求得(1)兩國政府政策實施之最適時序-「時序內生之最適出口補貼及研發補貼政策」;(2)兩國政府之最適政策-「政策內生之最適出口補貼及研發補貼政策」。 在探討時序內生之最適出口補貼及研發補貼政策時,為使分析簡明,本文限制其產品市場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1,而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在兩國均採出口補貼之兩階段子賽局完全均衡模型下,其NASH均衡將落在兩國均為出口補貼政策之領先決策者時。 第二、在兩國均採研發補貼之三階段子賽局完全均衡模型下,其NASH均衡將落在兩國均為研發補貼政策之領先決策者時。 第三、若一國採研發補貼一國採出口補貼時,並不存在NASH均衡解,而在面對外國政府出口補貼政策時,本國政府必須先貫施研發補貼政策,方能避免其福利水準低於「同時行動賽局」下的福利水準。 在探討政策內生之最適出口補貼及研發補貼政策時發現: 第一、若產品市場之需求曲線斜率為負1,則兩國同時採行研發補貼及兩國同時採行出口補貼,均為NASH均衡解,但兩國均採出口補貼時的福利水準高於兩國均採研發補貼時的福利水準。 第二、若放寬產品市場需求曲線斜率負b等於負1的假設,大致而言,在b<1時,市場壟斷力及市場集中度較低,兩國均採出口補貼政策,可使兩國福利均達極大水準;在b>1時,市場壟斷力及市場集中度較高,兩國均採研發補貼政策,可使兩國福利均達極大水準,但在>=3時,兩國均採研發補貼雖可使兩國福利極大,然不為NASH均衡解,而存在「囚犯困境」之現象。
60

廠商遊說行為與研發外溢效果對貿易政策的影響

劉玉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發展在現實的社會中已日趨重要,而研發結果具外溢效果的特性常是使廠商駐足不前的最大阻力;此時,政府若干獎勵或補貼政策往往扮演促進的角色。過去學者研究相關問題時,多侷限在研發外溢效果對廠商研發數量與產出的影響,或對政府不同貿易政策影響的比較;未見探討政府最適貿易政策的構成因素及研發外溢效果對政策的影響。因此,本文希望對過去研究未盡完善之處進行探討,為更符合實際社會情況,並加入廠商對政府政策遊說的考量。由於遊說行為造成社會福利的損失,因此有必要重新認定政府政策的效果。   本文以D'Aspremont & Jacquemin(1988)及劉碧珍(1995)的模型為基礎,加入Moore & Suranovic(1993)遊說行為的概念,建立一個兩國兩廠商的不完全競爭貿易模型。文中將決策分為政府政策、廠商研究發展與產出等三階段,來探討當廠商有遊說能力與研發存在外溢效果的產業結構下,所衍生之政府貿易政策性。   根據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的結果:   1.研發外溢效果大小影響政府最適宣告研發補貼額之高低。當彼此產品差異程度相對外溢效果來的高時,研發外溢效果大小與政府最適宣告補貼額之高低呈正向關係;反之,產品差異化程度相對外溢效果來的小時,則呈負向關係。   2.遊說行為造成社會福利無謂的損失。   3.考慮了廠商的遊說行為之後,政府追求社會福利最大的出口政策,可能是對廠商的研發行為課稅,而不再一定是補貼。   4.廠商的遊說能力愈強,政府所宣告的最適補貼額愈低。

Page generated in 0.146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