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楊智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造力人才」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資源,培育人才第一現場的「教師」角色不容忽視。因此,探討引發創意教師主體能動性的「工作動機」、篩選其創意的「選擇壓力」及創造過程中必要的「社會互動」經驗是本研究的探索旨趣。
本研究分為兩部份進行,第一部份以問卷調查方式瞭解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與社會互動等變項與創造力的關係。研究工具包括「工作動機量表」、「專注力量表」、「選擇壓力量表」、「生活經驗量表」、「教學創新行為量表」及「社會互動頻率量表」。第二部分以訪談方式瞭解創意教師的社會互動內涵。
研究結果顯示,當教師在工作上擁有相當強烈的內在動機時、對事投入專一、樂意面對挑戰,同時也追求高度的自主之際,對於教師自身的教學及生活具正向影響:在生活方面,會擁有更豐富的創意經驗;在教學方面,會擁有更多樣的創新表現。此外,當教師在乎學生的多元表現及自身專業地位之際,會將之內化為自身的標準。此標準的內化,會提高教師自身在生活上及教學上的創意展現。在教師社會互動方面,由訪談的個案發現,教師自身專業的高度意識;學校充足客觀資源的支持,如:領導者的鼓勵與團隊的運作方式;以及所屬組織共同願景的引領等最有助於教師創意的展現。
最後,研究者提出三大層面的建議,供未來的研究者及教育第一現場的教師參考:在學校教育層面,應重視教師專注力時間的完整性、確保教師接受挑戰的動力、重視教師專業自主的適切認知、提倡資深優良教師的傳承工作、形成教師團隊及在整個師資培育過程應重視「專注力」、「接受新挑戰」及「自主性」的培養;在教育行政層面,應建立良性的選擇機制;在未來研究層面,應改善教師創意評定方式、採取質性研究取向、進行跨年代比較、再探究「動機綜效」觀點、再編製「工作動機」工具、再探究「他人肯定」與守門人關係及建立模式作為師資創造力培育之參考。
|
2 |
跨海峽企業生態系中的共同演化與制度同形 / The Co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in the Cross- strait Business Ecosystem程耀輝, Cheng, Yao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以生態觀點所發展出的命題一直受到相當的注意,東西方學者在這方面的實證與論述,或具體而嚴謹,或抽象得類似哲學,研究面向雖有不同,但是基本的思維邏輯卻是一致的。他們的特色是跳出既定的範疇,從環境的角度來審視整體的互動與平衡。本研究從較為寬廣的視野將特定的商業環境視為一個「企業生態系」,此生態系中的企業群聚由共生的企業族群所組成,單一個體或族群皆可能受到其他個體或族群的影響。
根據這樣的想法,本研究直接援引生物生態學中的「共同演化」觀點發展出觀念性架構並做實務現象的觀察與映證。因為共同演化的作用,一個企業族群的演化將直接對共生的企業族群產生選擇壓力,從而促成另一企業族群在同一方向上跟隨演化。在觀察演化的過程時,本研究認為產業環境的「制度力量」往往左右了演化的方向,因此將個別組織間的規範同形、模仿同形、強制同形與依賴同形等制度力量作為分析企業族群共同演化的基本驅動因子。
為觀察實務現象,本研究以兩岸的自行車成車與零件族群為個案分析的樣本,並實地走訪臺海兩岸業者,對兩岸自行車業發展、分佈的共同演化過程做了完整的觀察。根據實務分析的結果,本研究得到下列映證:一、自然生態界的共同演化現象同樣存在與產業界;二、制度同形過程是企業族群的演化機制;三、共生企業族群間的相互選擇壓力是促成共同演化的主要力量;四、共同演化是循序漸進的互動過程。在學術方面,本研究的主要貢獻是突破傳統組織生態學「結構惰性」與「獨立性」的基本假設,進一步觀察與映證更高層次的族群互動現象。
在實務上,對企業經營也有重要的策略涵義:一、要成為企業族群的領導者就必須率先發動演化;二、臺灣企業處於「大陸化」的生態體系中,應該在共生族群間主導同形與共同演化;三、跨海峽的共同演化不但提攜夥伴也扶植競爭者。因此,臺灣企業在演化過程中,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是契機、轉機也可能是危機,臺灣企業必須持續掌握優勢資源、緊密合作攜手演化。
|
Page generated in 0.01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