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臺北市里長工作參與動機及工作滿意之研究修杰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討論臺北市449位里長的工作參與動機及工作滿意之情形,研究目的有四,分別為:一、探討臺北市449位里長的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之現況;二、探討臺北市449位里長個人背景變項對工作滿意之影響;三、探討工作動機與工作滿意之間關係;四、根據研究果提出結論與建議,做為行政機關進行村里制度改革之政策建議,並提供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參考。因此,本研究首先由文獻探討開始,廣泛蒐集相關資料,予以分析歸納,提出本研究之架構及作為問卷設計的理論依據;其次編製問卷調查研究工具-「臺北市里長工作滿意調查量表」,經過預試、因素分析、信度考驗的程序,透過臺北市政府民政局、十二區區公所及449位里幹事同仁協助發放問卷至449位臺北市第九任現任里長,共計發出問卷449份,回收有效問卷357份,最後將實際調查所獲知資料經由統計處理,加以分析討論,得出相關研究結果,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性別、職業、里長服務資歷、獲得績優里長表揚與否、里幹事獲得 績優表揚與否、有無擔任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等因素,對於里長之工作滿意無顯著差異影響。
二、年長里長對「工作內容」滿意程度高於中年里長及年輕里長,而對「市府支持」的滿意程度,中年里長及年長里長顯著的高於年輕里長。
三、研究所及以上學歷之里長對整體工作滿意程度、「內在需求」及「福利措施」滿意程度上低於其他學歷者;國中學歷之里長對「退撫保障」之滿意程度高於高中學歷及研究所及以上學歷者;國小及以下和國中學歷之里長,對「市府支持」構面滿意程度高於研究所及以上學歷之里長。
四、里上有社區發展協會組織之里長,在「內在需求」滿意程度高於里上無社區發展協會組織者。
五、未來但決定繼續參選的里長對於「人際關係」滿意程度高於未來不繼續參選者。
六、里長對整體工作滿意度的重視程度,並未因參與動機類型的差異而有所不同;「社會接觸動機」類型之里長,對「福利措施」的滿意程度高於「自我成長動機」、「表達社會責任動機」、「個人利益動機」及「成就感需求動機」者;「自我成長動機」類型之里長,對「里鄰互動」滿意程度低於「表達社會責任動機」、「社會接觸動機」及「反應他人期望動機」者。
七、人口統計變項與里長參與動機類型交互作用,對里長的工作滿意無顯著差異影響。
|
2 |
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楊智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創造力人才」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重要資源,培育人才第一現場的「教師」角色不容忽視。因此,探討引發創意教師主體能動性的「工作動機」、篩選其創意的「選擇壓力」及創造過程中必要的「社會互動」經驗是本研究的探索旨趣。
本研究分為兩部份進行,第一部份以問卷調查方式瞭解教師工作動機、選擇壓力與社會互動等變項與創造力的關係。研究工具包括「工作動機量表」、「專注力量表」、「選擇壓力量表」、「生活經驗量表」、「教學創新行為量表」及「社會互動頻率量表」。第二部分以訪談方式瞭解創意教師的社會互動內涵。
研究結果顯示,當教師在工作上擁有相當強烈的內在動機時、對事投入專一、樂意面對挑戰,同時也追求高度的自主之際,對於教師自身的教學及生活具正向影響:在生活方面,會擁有更豐富的創意經驗;在教學方面,會擁有更多樣的創新表現。此外,當教師在乎學生的多元表現及自身專業地位之際,會將之內化為自身的標準。此標準的內化,會提高教師自身在生活上及教學上的創意展現。在教師社會互動方面,由訪談的個案發現,教師自身專業的高度意識;學校充足客觀資源的支持,如:領導者的鼓勵與團隊的運作方式;以及所屬組織共同願景的引領等最有助於教師創意的展現。
最後,研究者提出三大層面的建議,供未來的研究者及教育第一現場的教師參考:在學校教育層面,應重視教師專注力時間的完整性、確保教師接受挑戰的動力、重視教師專業自主的適切認知、提倡資深優良教師的傳承工作、形成教師團隊及在整個師資培育過程應重視「專注力」、「接受新挑戰」及「自主性」的培養;在教育行政層面,應建立良性的選擇機制;在未來研究層面,應改善教師創意評定方式、採取質性研究取向、進行跨年代比較、再探究「動機綜效」觀點、再編製「工作動機」工具、再探究「他人肯定」與守門人關係及建立模式作為師資創造力培育之參考。
|
3 |
團隊創新氛圍、團隊工作動機及團隊創造力傾向對團隊研發績效關聯性之實證研究 -- 以K公司研發團隊為例王臣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全球產業走向創新導向的產業模式,企業所強調研發創新的創新型經濟。因此,厚植研發能量,以有效提升企業的產品研發活動之附加價值,是產業長期面對全球競爭重要的策略要素。現代企業的組織在面對複雜多變的動態競爭環境中,一般任務性質的團隊需要創新,對於肩負產品競爭力重責大任的研發團隊更是如此。以專案團隊為基礎組織結構在現今的產業中已越來越常見,特別是在電子資訊產業中,日常的營運幾乎是以專案團隊為主軸,而如何增進研發團隊的績效,已成為業界最重視的課題。
國內對創造力的研究多以個人層次的衡量為主,研究的對象多集中在教育界,廣告行銷或某些特定的研發機構為主。國內學者們對探討團隊創新績效之實證研究甚少,特別是對特定企業研發部門採用客觀性的績效衡量方式;因此引發本研究對跨個人層級與團隊層級探討影響團隊創造力及影響團隊研發績效因素的興趣。本研究架構理論來自於基本的「刺激-有機體-反應」(SOR)理論,在此研究架構下團隊的創新氛圍是刺激,研發人員與團隊是反應刺激的有機體,而研發人員的工作動機、創造力傾向是反應。
本研究採用匯合取向(confluence approaches)的觀點來研究創造力,以T. M. Amabile、M. Csikzenmihaly以及R. J. Sternberg等三位當代以匯合取向研究創造力的重要創造力理論大師的理論架構為基礎,強調創造力發生與組織的氛圍、組織氛圍與個人的交互作用以及工作者動機傾向有關,作為本研究探討創造力的理論觀點,來探討電子資訊公司研發團隊工作績效與團隊工作動機、團隊創造力傾向及團隊創新氛圍之關係。
本研究歸納並探討性提出下列結論:
1. 團隊內在工作動機與團隊外在工作動機對團隊創造力傾向及團隊研發績效有顯著正向關係。
2. 團隊內在動機對團隊創新氛圍與團隊創造力傾向之關係具中介效果不顯著,團隊外在動機對團隊創新氛圍與團隊創造力傾向之關係具中介效果;團隊內在動機對團隊創新氛圍與團隊研發績效之關係具中介效果不顯著,團隊外在動機對團隊創新氛圍與團隊研發績效之關係具中介效果。
3. 團隊創造力傾向對團隊內在動機與團隊研發績效之關係具中介效果,團隊創造力傾向對團隊外在動機與團隊研發績效之關係具中介效果。
4. 團隊創造力傾向對團隊創新氛圍與團隊研發績效之關係具中介效果。
|
4 |
研發人員參與企業數位學習業務之研究-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郭秉宸, Bing-Chen K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全球化的浪潮和企業競爭日益激烈,企業所需要的學習服務,將越來越顯得迫切與多樣化。不受侷限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的數位學習必然是企業所選擇的一條途徑,專業的學習服務提供者將尋求結合將所有的學習資源(如學習輔導業師、學習社群),來提高學習的成效和降低企業的成本。
因此,企業數位學習(corporate e-learning)將成為一個充滿機會的產業,組織/機構開始將推動企業數位學習業務視為一項重要營運目標。對於經營企業數位學習業務而言,促使組織/機構中知識擁有者¾研發人員的積極參與,是非常關鍵的因素。這些研發人員平日都已經擔負著相當多的任務,當組織/機構一旦決心投入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的經營,研發人員的參與程度將決定了這項新的業務是否能夠成功。他們不但要繼續進行既定的工作,還要另外配合組織/機構的政策,提供知識和經驗給企業數位學習部門來推動業務進行。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這些具備專精知識的研發人員對於企業數位學習的看法、新業務對他們既有工作的影響、與企業數位學習業務其他成員的互動合作、企業數位學習的工作特性、如何引導或促使專業領域人士能夠投入此一嶄新領域,以找出影響研發人員參與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的各項因素,希望能給有心經營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的機構和企業作為規劃與執行的建議。
本研究以工業技術研究院目前參與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的研發人員為研究對象,採用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並藉由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相關參與成員的訪談作為檢測依據,比對找出企業數位學習的工作內容與工作特性、研發人員參與此業務的動機以及組織機構推動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企業數位學習仍然處於演化階段,業務營運模式還需要不斷調整。
企業數位學習目前的工作特性具有高度技能多樣性、深遠的工作重要性、偏低的工作可辨識性、高度的工作自主性以及尚不顯著的工作回饋性。
企業數位學習具有需要跨領域團隊合作以及吸引追求高層次需求滿足的研發人員的業務特質。
企業數位學習的動機潛能分數(MPS)還有再提昇的空間。
研發人員需要很強的內在動機才會參與企業數位學習業務。
研發人員參與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的外在動機需要仔細設計並且落實。
研發人員傾向於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
研發人員對於朝向於從事企業數位學習的業務變革表現出抗拒或觀望的態度。
能夠同時擁有知識創造和知識擴散的力量的企業組織/法人機構,對於推動企業數位學習業務相當有幫助。除了在課程內容和工作知識可以相互流通之外,既有業務和新業務在規劃和執行層面上都要整合,以尋求綜效(synergy)。
經營企業數位學習業務需要建立適當的內容審核機制並結合企業組織/法人機構內部知識管理的運作。
企業組織/法人機構把知識創造過程自然融入企業數位學習當中,並且加進入實地操作與臨場經驗(Hands-on experience),將使得技術知識擴散可以更具備完整性。
企業組織/法人機構的決策階層執行力不夠貫徹、空有宣示而無配套策略、缺乏宣導措施是企業數位學習業務遇到瓶頸的主因。
關鍵字:研發人員、企業數位學習、工作動機、工作特性、知識創造、知識擴散、組織變革、變革抗拒 、工業技術研究院
|
5 |
我國海外高級科技人才返國工作動機與適應之研究-以工研院為例林慧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加速產業升級為我國政府近年來努力的目標,而科技人才的培育與運用,則為目標達成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歷次全國科技會議中,均將科技人才的培育、延攬與運用列入重要議題。由於近幾年海外學人在技術引進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今後應更積極延攬海外科技人才,以彌補國內人才供應不足的現象。雖然政府有相關延攬人才的方案,但是卻沒有進一步的研究來探討這些人才回國後的適應狀況、工作績效等,如此是否政府的相關延攬措施對國內的產業發展帶來了效益,除了承辦人員累積的經驗感受外,似乎無實證的研究瞭解。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海外高級科技人才返國工作動機以及返國後之適應狀況,並進一步探討影響海外高級科技人才適應的決定因素以及適應與組織承諾間的影響關係。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係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之返國海外高級科技人才,具有博士學位海外工作經驗3年以上;具有碩士學位海外工作經驗4年以上;學士學位海外工作經驗5年以上三者之一,對國內技術提昇、產業發展有所貢獻的人才。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式,獲得工研院之人力資源經理研究支持協助下,共計取得有效問卷45份,主要運用典型相關分析來檢定本研究假設,並進一步針對變項間的關係,運用迴歸分析、Pearson相關統計檢定結果以為參考。而為彌補研究樣本規模之限制,並進一步進行個案訪談分析作為研究結果之輔證,共計有效訪談個案6位。
本研究獲得以下數點結論:
一、人才返國工作之動機多受前程發展動機與歸屬感動機之影響而回國。
二、從人才返國後的整體適應狀況在平均值之表現上來看,顯示人才之適應狀況良好。
三、人才之返國工作動機會影響人才之適應狀況,且人才越是持前程發展動機回國者,其在工作適應與生活適應的表現上較佳。從個案訪談本研究發現人才之動機是否明確將會影響適應狀況。
四、本研究無法驗證海外高級科技人才之文化傾向與適應狀況之影響關連,但本研究推論文化差異對人才適應狀況之影響在於人才對於文化差異的認知程度與調適情形。
五、家庭支持程度會對人才之適應狀況造成影響,但本研究亦進一步推論,若海外高級科技人才在其決定返國時的人生順序上,是將個人的工作生涯在人生中擺在相當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是超過家人的順序,若是如此,則家人的支持程度對於人才的適應狀況影響程度將會較弱。
六、人才對於組織所提供支援之滿意程度會影響人才之適應狀況,且組織提供支援的方向以有利於人才工作發揮的支援對於人才之整體適應較有幫助。
七、人才對於組織承諾之平均值表現呈中度傾向;且組織承諾與適應狀況間呈顯著正相關,人才之適應狀況會影響人才之組織承諾。本研究從個案訪談中發現個案之組織承諾與個案對工研院的需求相關,如個案返國是以尋求創業機會為主要目的,則工研院的工作環境對他們而言會是一個跳板因而對於工研院的組織承諾將會較低。
|
6 |
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動機與海外派遣人員工作態度之研究翁育才, Weng,Yuh-Ts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海外派遣,一直存在高失敗率與高離職率的問題,並對企業的營運成本與員工的職業生涯及家庭生活上,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上的衝擊與影響。然而,根據過去的研究文獻,大部分的學者致力於海外派遣制度層面之研究,鮮少對於海外派遣人員之工作態度,從事有系統的研究調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係為瞭解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動機、海外派遣制度,及外派人員個人屬性差異,對海外派遣人員工作態度之影響,並驗證海外派遣人員工作態度與海外工作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期望本研究之結果,能使企業能更效協助並解決員工海外派遣可能面臨的問題;並同,透過本研究的觀察,瞭解企業多國籍化過程中,探討對勞資關係可能的發展與影響。
本研究的研究樣本特徵,係製造業中,目前任職企業在海外(含大陸)投資設廠或設立分公司、子公司,並曾被派遣至海外工作,且任期超過三個月以上的人員。
本研究調查,獲得59家目前正在進行對外直接投資的台商公司承諾協助,經發出2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7份,有效回收率為23.5%,隨後,並進一步完成三個個人深度訪談。
本研究獲得下列數數結論:
一、整體而言,台商對外直接投資動機型態,對於海外派遣制度型態與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態度並無顯著影響。而研究發現,台商由於受到對外投資地區集中於大陸及東南亞,策略選擇差異較小,或本身尚在國際化的初期階段所致,制度經驗與能力的不成熟造成其海外派遣制度的同質性高。
二、台商的海外派遣制度型態,雖然對於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態度無顯影響。但是,海外派遣個別制度上的差異,如遴選政策、有無簽訂海外派遣契約、公司對單身赴任不同的主張、薪酬與福利的項目、海外派遣相關訓練的項目、回任辦法,以及在公司海外營運擔任的角色,確會對海外派遣人員之海外工作動機、組織承諾、海外工作承諾,與海外派遣滿足感構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三、台商的海外派遣人員對於公司的認同與留職傾向,顯著高於對海外工作的認同與留職傾向;但是,在努力意願上卻是對於海外工作顯著高於對公司的努力意願。可能的解釋是來自員工多視海外工作為一跳板,特別是在海外工作期間,個人的職權擴大的與上司間關係緊密的情形下,希望努力爭取表現,便於獲得回國升遷的機會。
四、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態度方面,包括海外工作動機、組織承諾、海外工作承諾,及海外派遣滿足感,皆與其海外工作績效呈顯著正相關。
五、企業國際化的趨勢下,工會力量將難與之抗衡,但人員的異動卻將更加頻繁,為使海外派遣人員的工作權益受到保障,應透過海外派遣關係的定義,將勞資雙方間應有的權利義務明確化。
|
Page generated in 0.0205 seconds